菏泽历史文化特征解析

2017-08-21 18:38周振宇崔晓燕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主要特征历史文化菏泽

周振宇+崔晓燕

摘 要: 菏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主要包括祖源文化、黄河文化、麒麟文化、堌堆文化、牌坊文化、水浒文化、伯乐文化、红色文化、牡丹文化等。菏泽历史文化拥有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开发较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二是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三是历经沉浮,饱受黄河水患肆虐。

关键词: 菏泽 历史文化 主要特征

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黄河下游,与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相邻,下辖牡丹区、定陶区、巨野县、郓城县、鄄城县、东明县、曹县、单县、成武县2区7县。菏泽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内容丰富,名人辈出,历史遗址、文物古迹众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祖源文化、黄河文化、麒麟文化、堌堆文化、牌坊文化、水浒文化、伯乐文化、红色文化、牡丹文化、戏曲文化、书画文化、武术文化、民间艺术文化。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菏泽,是一个绝佳的发展契机。菏泽应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内涵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考察遗址古迹,总结菏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为菏泽地方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开发较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菏泽历史悠久,开发较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先秦时期,菏泽境内河网如织,湖泊众多、水分充沛。《禹贡》、《左传》、《史记》、《汉书·地理志》、《山海经》、《水经注》等历史文献对菏泽地区境内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河水、济水、菏水、黄水、句水、沮水、濮水、黄沟水等湖泊和河流有很多记载。其中,大野泽(巨野泽)湖区“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1],“南通洙、泗,北连清、济”[2],是菏泽境内最大的水域。菏泽、巨野地名的由来,印证了先秦时期菏泽地区多沼泽之地。先秦时期,菏泽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近五千年的最初两千年,大多数年份的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摄氏度[3]。施雅风、周昆叔、张广直等学者都提出了相近的观点。定陶官堌堆、巨野麒麟台、成武高堌堆等堌堆遗址发现了鹿角化石、蚌器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化石,也从实物证明了先秦时期菏泽地区气候比较温暖。

充沛的水源、温暖的气候,再加上菏泽境内地势比较平坦,土地比较肥沃,为远古居民在此居住、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众多远古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伏羲、尧、善卷、舜、禹、汤都生活在这里。史载“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羲”[4],疱羲就是三皇之一伏羲,这说明在三皇时期,菏泽地区就成为远古先民的重要居住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毫”[5]。城阳在今菏泽东北、雷泽在今菏泽北、亳在今曹县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6]。历山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河滨在定陶西南古黄河边上。东夷部落领袖,舜的老师善卷也在单县一带生活居住。“善”通“单”,“善卷”也称“单卷”、“单父”,单县之名来源于善卷。

二、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夏商以来,出生在菏泽的历史名人有伊尹、庄子、吴起、孙膑、冉求、冉耕、冉雍、子夏、吕雉、彭越、陈平、刘晏、黄巢、王禹偁、晁补之、宋江、马新贻、周自齐、赵登禹、何思源等。范蠡、宓子贱、巫马施、左丘明、子贡、李白、杜甫、高适等历史名人曾在这里生活,留下了很多历史足迹。

在历史上,菏泽位置非常重要,发生了很多众人熟悉的历史事件。在春秋战国时期,定陶被誉为“天下之中”,史载范蠡“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海,货物所交易也”,后来“三致千金”[7],成为“商圣”。因为菏泽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当时诸侯国相互争夺的对象,很多战争和会盟都发生在这里,比较著名的有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的城濮之战发生在鄄城境内;公元前353年,齐国和魏国之间发生的桂陵之战发生在菏泽境内;公元前662年,齐国和宋国在成武境内进行梁丘会盟;公元前679年,齐国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在鄄会盟。

秦汉时期,菏泽地位依然很重要。西汉时期,一些重要的诸侯分封于此,如公元前202年,“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被封为梁王,都定陶。公元前97年,汉武帝的第五子刘髆受封为昌邑王,就国昌邑(昌邑在巨野县西南昌邑乡,现归属大谢集镇)。刘髆死后,其子刘贺继昌邑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子,刘贺以近支承袭皇位,继位27天,被权臣霍光废黜,史称汉废帝。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迁往豫章郡海昏县(今南昌),刘贺思念故土,把此地当之为南昌邑。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海昏侯墓的主人就是昌邑王刘贺,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豆型灯灯座上刻有“南昌”字样,有学者推论“南昌”地名就是来源于“南昌邑”。公元前41年,汉成帝封弟弟刘康为定陶王,就国定陶,刘康死后,其子刘欣继定陶王位。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无子,刘欣继位,史称汉哀帝。2011年,在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庄北发现了定陶恭王刘康之墓,墓室为规格罕见的“黄肠题凑”。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政权更替频繁,菏泽经常发生战争,社会比较动乱,文化处于相对沉寂,但出现了崇尚正义,勇于抗争的豪杰文化。隋末农民起义时,菏泽出现了单雄信、孟海公、李勣等起义军领袖。唐末,菏泽人黄巢起兵反唐,黄巢起义长达十年,转战多半个中国,虽然最后失败,但严重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宋元时期,菏泽所在诸州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大批农家子弟致力于耕读,有志于仕途。据《山东通史》统计,宋元时期,曹州、濮州、济州、单州考中进士的达67人之多,位于全国各州前列,包含柴成务、李迪、胡砺等6位状元。这一时期,菏泽还培养了张齐贤、庞籍、商衡等7位宰相级人物,涌现了巨野王禹偁家族、晁补之家族、鄄城李迪家族、曹州姚坦家族等文化世家。明清时期,也出现了李先芳、曹邦辅、郭允厚、刘峨、马新贻等历史名人。

近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菏泽人民勇于反抗,1897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彰显了菏泽人民勇于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一些为了致力于国家独立、富强而不断奋斗的历史人物,如王鸿一、何思源、田位东、赵登禹、谢庆云等。菏泽群众革命基础好,积极支持革命,党在此依靠群众建立了冀鲁豫边区、湖西革命根据地。1947年,刘邓大军在菏泽、济宁一带对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歼灭战,开启战略反攻的序幕。菏泽人民积极支援前方部队,送米送面,运输战略物资,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三、历经沉浮,饱受黄河水患肆虐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两岸人民的生存提供了衣食之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黄河下游在历史上多次改道,决口,滚滚洪水也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菏泽正处于黄河现行河道与黄河故道之间,更是饱尝了黄河水患之苦,据文献记载,从先秦到晚晴,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5次大徙,其中危及菏泽境内的有12次大改道,2次大徙[8]。有些决口改道,多年未能堵住。如,公元前132年,濮阳西南瓠子决口改道,历经23年后,才将决口堵塞;1128年,浚县决口改道,决河流经菏泽境内40年未堵;1391年,武黑羊山决口改道,20年未堵;1855年,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在菏泽境内一直漫流20年;1935年,鄄城临濮董庄决口,共淹山东、江苏两省27县,受灾341万人,死亡3750人,仅鄄城一县就死亡200余人[9]。黄河水患给菏泽人民留下了悲怆的记忆,但也铸就了菏泽人民不屈不挠、坚忍顽强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清]杜诏.山东通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4][日本]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6][7][西漢]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1756,11,1752.

[8][9]张金鼎.菏泽文化通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430,433.

猜你喜欢
主要特征历史文化菏泽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Leadership Change: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