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德未来职教合作的升级版

2017-08-22 11:30李玉静刘海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国德国

李玉静+刘海

摘 要 对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的观点进行综述分析认为,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在校企合作、校际交流、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合作成果,为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中德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质量。我国在职教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应在借鉴的基础上,思考将我国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输出。

关键词 中国;德国;职业教育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8-0040-04

5月24日,在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導下,由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作为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首次会议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旨在总结、展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享典型案例,探讨合作前景,使职业教育为促进中德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做出更大贡献。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乌苏拉·曼勒、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秘书长乌多·米夏立克和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作主旨发言,来自德方驻华教育机构、企业代表、在华专家学者、留学生和我国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一、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实践:项目多样、成果丰硕

中德职教合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起步最早、范围最广、效果最实的中外职业教育合作典范。1980年,时任中国教育部长蒋南翔访问德国,正式打开了中德职教合作的大门。2011年,中德共建职教合作联盟,在上海、重庆、青岛和天津成立四个合作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了合作的机制。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杨进对中德职教合作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他指出,中国和德国,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德两国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战后德国经济腾飞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83年3月,中国教育部与联邦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第一个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近40年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由点到面,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在两国政府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合作成效更加显著。会议专门安排了六组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方面有悠久历史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介绍了其合作实践,分享了合作经验和案例。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邵贝德、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秀英共同就开展的相关合作实践作了报告。杨秀英介绍说,1985年上海就引入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现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正在商议第12期的合作。多年的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明晰了人才培养目标,从纯粹的专业能力培养到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学生就业过程中综合职业素养的体现等方面。二是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把德国经济部所确定的职业规章,以及各州文教部对职业学校的要求,都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中,并据此构建了根植行业、校企联手、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托马斯· 帕帕里尼、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春明共同介绍了中德汽车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教育部、德国五大汽车制造企业奥迪、宝马、戴姆勒、保时捷及大众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于2011年共同推出,目前已有 25所试点高职院校参与,项目不仅把德国的双元制移植到中国,而是在双元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个课程架构体系。整个课程架构由8个学习领域构成,这8个领域涵盖汽车、现代汽车、基建维修工、高压电、新能源汽车的必备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并把服务管理、人的核心能力培养也作为框架的重要内容。8个学习领域包括43个情境、121个任务、14个核心能力的学习。

山东平度市职业中专学校校长许占山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山东首席代表迈克尔·克劳斯共同介绍了平度职业教育合作情况。从1990年开始,平度市职业中专开始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农业合作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社会输送了5.8万名毕业生,培训职工8.2万名,培训农民技术员1.8万人次。合作项目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政府重视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石。第二,学校制度和学校行为的系统改革非常关键。第三,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第四,项目需要连续性,整个项目已经进行了10个阶段,实现了项目的滚动发展,将改革不断推向更深层面。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王继平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白思妍共同介绍了同济大学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项目1996年由中德双方签约建立,1997年启动,一直延续到2008年,从2009年开始与德国伙伴共同向东南亚国家进行经验辐射。通过这一合作项目,同济大学代表中国学习和借鉴了德国在职教教师培养领域的经验,建立了完整的职教师资培养专业,成为首批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项目涉及很多内容,包括职业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德国培训师培训方案的中国化,借鉴德国模式开发中国职业学校新进教师的规范化培训方式,建设教师跨企业培训中心等等。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张树刚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师教育学院中国事务部主任朱嫁共同介绍了北京职业院校借鉴并运用德国胡格教育模式的情况。胡格教育模式是德国在双元制基础上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重视隐性能力,即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将沟通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养成。将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每堂课,形成一套全新的通识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2014年5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引入胡格教育模式。经过几年的实施,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胡格教育模式以学生主动学习、自我能力提升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得参与合作项目职业学校的学生慢慢对学习有了兴趣,逐渐找到了学习目标及未来发展方向。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部在2017年年初正式做出决定,把和北京市教委在汽车维修机电一体化专业合作项目中共同开发的教学大纲中,最重要的一个创新部分,就是把人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培养目标,用三年的时间在巴登—符腾堡州成立专业小组,作为课程标准引入到巴登—符腾堡州的职业院校里。张树刚认为,德国的胡格教育模式有利于把人格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未来工匠。这项改革也符合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教育理念。这一合作模式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借鉴胡格教育模式,结合中国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探索具有北京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浙江科技学院的郑有趣介绍了学校积极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有益经验,探索办好应用科技大学的路径。学院的土木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全面系统地引进了德国两个合作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郑有趣认为,合作的成功贵在建设一支高度敬业,而且了解两国文化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这是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徐琤颖和博世力士乐北京液压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吾伟共同介绍了在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的培训合作。2011年,博世力士乐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签署合作项目,引进了博世力士乐的培训项目。

三、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未来发展:拓寬领域、走向共赢

展望未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面临新的机遇。首先,中德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2016年,中德贸易总额达到1698亿欧元,创了双边贸易的历史记录,中国首次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双方的经贸、产业和第三方市场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双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合作,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培育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成长,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发展,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一些颠覆性的技术正在创造新的产业、新的业态,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智能制造相互融合,技术更新周期也在持续缩短。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对技能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第三,两国经济都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一方面,中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同时坚持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来培育新的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而德国也在大力推进制造业升级,实施“工业4.0”战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这些方面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德职业教育都肩负着艰巨的使命。所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针对此,会议认为,中德双方应充分发挥优势,以“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等战略为契机,依托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加强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合作。深化合作领域,推动两国的教育界、产业界聚集合力,在产教融合、标准制定、模式改革、管理创新和质量评价方面加强对话协作和项目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德职教合作联盟、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深化两国职教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合作开展一些重大的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两国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主席乌苏拉·曼勒提出,高品质的职业教育是经济创造力的核心所在,为此又必须找到接受过优质培训的专业人员,继续建设专业技术大学和双元制高校应该成为中德职教领域未来合作的重点内容。同时,教育是社会参与和社会和平的一把钥匙,所以德国特别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和经济结构上比较弱的地区。正是在这样的领域,需要各国采取一体化的行动,把农村发展、福利政策和权利保障都纳入进来。

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秘书长乌多·米歇里克提出,德国职业教育目前也面临严峻挑战,如随着人口的下降,德国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招生数量下降,以及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实现平衡的问题。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已经有了非常好的传统。由于新技术以及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德职教合作需要找到新的结合点,这表现在工作导向的培训、“工业4.0”下的培训模式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吸引力等方面。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提出,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经历了引进、迁移和创新三个阶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给予我国的重要启示。未来的中德职教合作,应该聚焦在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职业教育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或智能制造领域开展合作;第二个领域是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也就是农业,职业教育不仅有经济的功能,还有社会的功能,要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在未来的社会里有自己的发展;第三个就是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要沿着“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开展双边职教合作。

杨进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实现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随着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型的发展,德国正在推进“工业4.0”,中国也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些为中德职教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应当打造中德职教合作的升级版。

一是中德职业教育应当携手走出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的技能人才,中德双方应加强协调并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职业教育援助项目,鼓励两国职业教育机构在当地共同建立分支机构,支持企业在沿线联合建立培训中心,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双方还可以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联合为沿线国家培养培训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为沿线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智力支撑,促进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

二是根据推进“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设立智能制造相关专业领域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开发项目,深入分析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各方面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材料,增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推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适应性。

三是进一步落实中德合作纲要关于职业教育合作的相关内容,发挥中德职教合作联盟和中德职教合作中心的作用,吸引和吸纳更多机构参与支持中德职教合作,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功能,推动中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德国行业组织开展对口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开展结对合作,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同济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王继平认为,中德职教合作未来应关注如下内容: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节点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二是“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将重新定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如何加强中德双方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对第三国的职业教育辐射成为中德职教合作必须思考的问题。三是中德战略对接为双方职业教育合作营造了非常好的框架。四是德国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趋势非常值得学习。这包括对于德国职业教育重心的提升、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发展等等。

总体来看,基于中德双方多年的合作经验,面向新兴技术领域、拓宽合作范围、瞄准高层次职教发展已经成为未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回顾双方合作的历史,双方的合作主要是基于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3000多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门类。在校职业学校学生接近3000万人,每年培训上亿人次。2016年,中国新增就业1314万人,其中有500万人就是职业教育的学生。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种改革举措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调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特色职业院校建设、校企合作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因此,在未来的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过程中,如何从借鉴走向借鉴与输出并行,成为我國作为职业教育大国开展职教交流合作的重要方向。

Abstract Review of the views of Sino-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Conference shows that, Sino-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outcomes in the field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chool-schoo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staff training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in more than 40 years, which has provide a lot of beneficial practice experience for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Prospecting for future, Sino-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hould expand cooperation fields, deepen cooperation contents and upgrade cooperation quality. China should try to output the effec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reference.

Key words China;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Author Li Yuji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Liu Hai, researcher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ademy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中国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新中国科技60年(3)
无情的应试教育
开始敲门
可怕的过山车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