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创新的新型教育:德稻大师传承教育模式

2017-08-24 02:41涂维莉约翰·丹尼尔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15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实验班大师

涂维莉+约翰·丹尼尔

一、背景

2017年3月,教育类媒体《世界大学新闻》指出,中国正在加快海外人才引进的脚步,以成为一个创新型经济体。这一最新举措不仅包括吸引中国学者归国,扭转人才外流局面,也包括鼓励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受此原因及其他原因影响,在美国留学后回到中国的学生比率从2012年的72%增长到了2016年的82%。

在同样的愿望——吸引人才到中国,促进创新——驱使下,德稻教育于2010年成立。它的出现符合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和创新理论发展的趋势。这里有四点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德稻教育由北京高教园区的开发者创建,是北京沙河大学城建设的衍生品。中国各地都出现了大学城,原因之一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作为政府城市化政策的一部分,数以百计的大学城在城市和乡村间建成。

第二,德稻教育的首创精神符合中国政府的教育发展愿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旨在通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同样也聚焦于创新与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三,德稻教育的创办恰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世博会有着密切关系。德稻的第一批大师来自于世博会各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师(如以色列馆、新西兰馆、奥地利馆、丹麦馆)。上海世博会被人们看作中国向世界开放的象征,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更加自由的征兆。这些早期的大师们至今仍然是德稻从事教学的大师中的主力。

第四,德稻教育采取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方法来看待大师们在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把大师们的工作与中国的产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正如德稻教育一份早期的文件所描述的:“大师是受社会尊重的行业专家,被公认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大师们所具有的隐性知识既无法用文字写下来成为有形知识,也无法用软件或硬件记录。他们的隐性知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成的判断性智慧,只有在解决问题和做决策时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大师的隐性知识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在与大师共同工作和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学徒们将自己投入到做决策的真实环境中,理解和体会大师们做出判断背后的整体和细微的差别”。

德稻于2011年聘请我们成为其第一批大师。尽管德稻早期的大师大部分来自创意产业相关的学科领域,期望他们来促进这些产业的创新,但我们是因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教育质量控制和远程教育领域的成就而被聘请。正如我们看到的,德稻教育存在于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之外,但是希望能够得到传统教育体制对其教育质量和创新的认可,同样包括对其与行业的密切联系的认可。此外,虽然德稻教育的大部分工作都注重大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但同时也致力于运用在线技术将大师的专业知识传播给大众。

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在描述德稻的教育模式时在知识方面的不足。主要的劣势是我们对这种模式在财务方面的信息所知甚少,因此无法对收入和支出进行比较。同样,我们关于德稻教育所处的政治环境的了解也很片面。本文对于德稻教育模式的描述及我们关于其发展的判断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

二、理念

德稻教育成立的最初宗旨是:“在知识媒体、人类社会和文化传承全球化的趋势下,创建大师与学徒的全球网络。”在创建知识型社会这个动力的驱使下,身为建立沙河大学城的北京高教园区开发公司董事长,李卓智先生寻求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学”,教师由来自国外的最好的大学的专业顶尖人才组成。他把这些人称为“大师”,并解释道“了解我们的前提,是先来看看我们的德稻大师。德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模式,致力于融合传统与创新,促进中国文化与经济的进步。”

2010年4月,德稻教育成立,陆续与来自20个国家的30多位不同行业的大师签约。签约大师的领域包括传媒、工程、工业設计、经济、科学等,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日本和中国本土,还包括在海外已经享有盛誉的华人华侨。

德稻董事长李卓智先生想要建立一个独特的全球人才集群,并从视觉艺术和媒体领域开始,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曾经是复旦大学的二级学院,现在是一所独立的大学。李董的理念是,这些世界级行业领军人物——他的“大师们”将通过“浸入式体验”把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学徒,这些在中国行业内已经身居高职的学徒们之后将作为桥梁,进一步向更多的受众传播。

最初,很多人认为这个项目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一些德稻大师承认,当他们收到来自德稻的邀请信时,曾打算把它当作“垃圾邮件”删掉。然而 ,怀疑很快被热情所打消。

我们有幸参与了德稻教育从创办到发展至今的所有阶段。2011年,我们通过视频采访了一些视觉艺术、建筑和媒体领域的德稻大师。我们被这些大师的热情所感染,来分享他们的激情与理想。大师们的第一个共同点是,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个性鲜明,但多学科的特性将这些大师联系在了一起。我们观察到,他们在各自的学术背景下如何进行工作,如何充满热情地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授给中国的学徒们。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在工作和教学中都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新技术。第三个共同点是,所有的大师都热衷于分享和“汇聚”(cluster)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才能。这从很早就开始出现,我们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见证了这个有趣的知识创作过程。最初,德稻教育的高层领导似乎不赞同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每一个大师和他们的工作室作为独立的实体对待。这些工作室集教学、展览和工作空间于一体,按照每一位大师的要求和品味进行设计和装修,造价高昂。最初,每个大师工作室都作为德稻公司组织架构的基本单位单独进行管理。然而渐渐地,德稻发现这些单位的协同合作能够为公司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大师们非常感谢德稻提供的这些资源和给予他们的活动自主权。王宗贤——德稻音乐大师,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认为德稻为他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马德朴——来自奥地利——把德稻带来的机会比作“建筑界地震的震源”;渡堂海——来自以色列的建筑师和诗人——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建设生态城市的机会,不久后他就因设计了张家界的玻璃桥而闻名,这座桥于2016年8月向游客开放,立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蒂莫西·雅各布·延森——丹麦著名设计师雅各布·延森的儿子——因游走在光明与黑暗间的纯粹、简洁的形式语言而闻名。他将斯堪的纳维亚的价值观——诚实、关爱和宁静——融于其设计中,设计了从手表到棺材等各种产品。

三、德稻教育的发展

2015年,位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园内的德稻创意产业集群大厦正式落成。从最初的几位大师开始,德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汇聚来自众多领域的超过500位大师的集群。大师们的参与程度差别很大:一些大师把工作室变成自己的主要工作场所,与行业密切合作,并在中国定居;另一些大师只是偶尔过来做一些演讲和工作坊。

2011年之后,德稻教育模式的发展从最初的“大师-高级学徒”理念迅速脱离。最初的理念无法继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德稻当初的目标受众——高级学徒在他们的行业内已经身居高职,没有大量的时间离开工作岗位来学习;二是一些人对德稻这样一个新成立的带有大量海外资源的教育机构抱有怀疑态度,而且可能因为语言能力的不足,无法从与外国专家的合作中获益,尽管这些专家非常优秀。

如今,德稻教育的活动集中在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密切合作上,他们为精心选拔出的学生提供了多种专业。德稻的教育项目在一小部分大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实施。德稻教育开发了三类主要教育项目:实验班、线上和线下(Online & Onsite,O+O)学习、行业培训。本文将主要介绍实验班项目,该项目已经运行了一个完整的周期,对其他项目仅做简要评述。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从2013年开始招生,第一屆的两个专业是战略设计与创新和创意动画,首届学生于2017年毕业。2014年,新开设了八个专业:产品设计(可持续家具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品牌识别与公共空间)、表演(古典吉他)、文化产业管理(品牌战略与管理)、环境设计(生态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主题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时尚·针织·运动)、艺术与科技(交互设计)。

2017年,德稻实验班共有684名学生,而第一届的40名学生已于6月毕业。除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位证书外,毕业生们还获得了由各专业领衔大师签名的德稻毕业证书。今后,这些项目可能还会纳入数字徽章认证,目前徽章认证体系尚在开发中。

四、国际认证

德稻教育作为高端教育内容的提供者,存在于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获得国际认证对于其早期发展来说是当务之急。然而,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教育模式变得成熟,学生通过了课程考核之后,才能去寻求这样的认证。

与此同时,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CHEA)通过其国际质量小组(CIQG)开发了“质量平台”评估体系,作为一个对非传统的、创新型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外部质量评估形式,这是非常合适的机制,德稻可以通过它来获得国际认证。

质量平台认证旨在对新兴教育进行质量评估,即私营公司以及其他机构所提供的教育,这一类型的教育和传统院校共同存在。随着这类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多,质量平台要保证并提高此类教育的质量。质量平台的评审是以成果为导向的。要求教育提供者进行自我评审以及外部专家(同行)的评审。一旦评审通过,教育提供者就会被CHEA/CIQG认证为“质量平台提供者”,有效期为三年。质量平台首要关注的是学习成果的阐述及学习收获,这在中国的质量认证领域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其他标准还包括,教育提供方的学习成果阐述符合高等教育水平的预期,课程可以转化为学分,以及信息的透明度。

德稻于2015年4月提出申请,将实验班作为质量平台评估的试点。在提交了自评报告之后,外部专家小组对德稻进行了实地考察,有机会观看学生作品以及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进行访问。2015年12月,根据评估报告,CHEA/CIQG认证德稻教育为“质量平台提供者”。这个称号将印在证书上并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位证书一起在学生毕业时颁发。能够成功获得CHEA/CIQG质量平台的认证取决于几个因素。实验班的课程主要由德稻大师设置,其中包括对相关行业的市场调研,以说明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明确课程目标。还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描述与评估、课程大纲、招生及学生选拔机制、学分体系和职业前景。

实验班的课程架构,包括学习成果阐述,都由一位或多位大师设置,而课程教学由大师协同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并鼓励探索和提出问题。实验班的性质是实践性的,反映了其与行业的密切关系,多数都采用项目制的方法教学。小组作业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分享技能和不同的文化视角,从而取得学习成果。在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德稻最初所强调的“通过沉浸式体验传授隐性知识”是否延续到了实验班项目的课程之中?虽然与有工作经验的人相比,本科生对隐性知识的细微差别的理解力稍有不足,但我们注意到学生们在工作室中高强度的训练,在大师及其团队的指导下,更多地注重隐性知识并将其融入到他们的学习中。通过对学生作品集、年鉴和练习册的连续评价来支撑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评估的结果基于评估标准,以及明确、透明的评级方法。学生获得关于他们学习成果的反馈,然后提供其学习过程的书面评价。

作为组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四年制本科学历项目的元素,实验班满足了高等教育水平的高级课程教育的预期(这是质量平台评审的另一个审查要求)。实验班达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准入标准,成为其四年制本科学历项目。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课程本身是基于中国教育部制定的四年制本科项目的学士学位标准,并经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核批准的。从有着国际教学及考试经验的教学人员、相关行业人士和在职学生中得到的反馈表明,该项目达到了高等教育水平。强制性的市场调研确保将对课程结果的需求纳入考虑。学分转移和评估透明度的工作仍在进行中。虽然上述信息已与家长、学生和直接利益相关者共享,但尚未更广泛地对外公布。不管怎样,实验班模式目前已应用到武汉的另一所大学,且有进一步合作的计划。

鉴于德稻独特的性质和教学风格,很少有其他机构可以与其进行比较。无论如何,德稻大师在其行业内和学术界积累的大量杰出经验都正式或非正式地在他们的课程设计和学生评估中有所体现。

质量平台评审过程本身对阐明和构造德稻教育模式有相当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外部审查小组为德稻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分享了一些建议。他们相信,创建一个广泛的、共享的、可被理解和可供使用的概念和术语将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一致性。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采取标准化的方式而降低大师当前所享有的学术自主权及灵活度。

大师和他们的教学团队研发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因此为大师、课程协调员和教师创造分享不同经验的机会,似乎是给他们提供更多支持的好方法。这种机会是德稻教育如前所述的初始理念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即使在今天,这种特别有益和丰富的协作依然是建立在临时和自愿的基础之上,通过某个大师个人发起,而不是作为一个机构战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执行的。

五、线上课程

虽然德稻模式一直重视强化大师和学徒/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学习, 但是其在一开始就意识到:在线技术的潜力可以将德稻丰富的智力资源传播给更广泛的中外受众。在2011年,笔者曾参与的一场德稻早期会议就聚焦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那之后,德稻创建了聚焦此类活动的“德稻教育知识媒体工作室”(该名称借鉴了英国开放大学的某个项目名称)。

然而,德稻教育在早期不得不专注于为其面对面的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可行的模式。如上所述,德稻用了两年的时间从一个尝试吸引高级学徒的策略演变到今天的教授多个专业的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本科生的策略。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的项目能取得当前的成功和知名度几乎占用了几位从事实验班课程研发的大师的所有的时间。直到2015年,德稻教育才开始挖掘这些大师的专长,发展在线课程产品。德稻涉足的在线学习领域有两种形式:慕课,以及在传统校园内开设的网络课程。这两种形式都在进展中。

德稻教育第一次尝试创建慕课是在与北京大学达成协议后。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德稻大师都曾在北大校园做了多场讲座。2014年,网络公开课在高等教育领域成为了一种潮流,北大希望开发一些慕课课程,并为此与德稻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德稻教育在这一領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期望通过旗下的一些大师,完全参与到北大慕课课程的开发中。但这并未实现,因为北大决定由自己的员工来开发慕课课程。德稻教育的第二次慕课冒险是与英国的慕课平台“未来学习”(FutureLearn)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第一门课程《道教与西方文化》已于2017年早期上线,第二门课程正在准备中。现在评论德稻与“未来学习”的合作是否会成为德稻在在线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战略还为时过早。

同时,德稻教育投入了更大精力在网络教学创新上,研发了O+O课程。O+O项目的概念是由德稻教育研发出可以出售给中国大学的供教师们在自己的课程中使用的质量优良的在线教学内容。德稻资深大师之一——精通于工程设计学科的金雁教授开创了该项目的先河,他的O+O课程现已在中国许多大学开设。更多大师的O+O课程正在准备中。现在评论该模式是否会“成功”还为时过早。O+O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德稻大师研发线上课程版本,参与学校的教学人员根据他们的需求,将该种可发展、可演绎和可订制的线上课程作为一种参考模式、样例和启示来相应调整其线下教学。

O+O课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让中国的大学购买和使用德稻的在线教学内容。其主要障碍是在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存在的“非我发明”的态度,这种态度总是限制他们获取内部资源以外的远程在线学习资料。无论如何,允许参与O+O课程的学校教师像处理开放教育资源一样改编和修订德稻教育的在线教学内容的这一关键环节, 应该会减少“非我发明”态度的出现。

德稻是一个以营利性企业,其进入在线教学和学习领域需要找到能够产生净收益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免费的慕课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许多开发免费慕课的学校希望借此作为拉动他们校内或线上付费课程消费的工具,但这对于有招生限制且生源已被完全预定的德稻实验班来说并不适用。另一方面,尽管O+O课程在原则上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但这只能基于其他大学在网上购买教学内容以供内部教师使用的基础之上。

总之,德稻教育仍处在对在线教育世界的探索阶段。笔者认为其投入了太多精力来建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而不是利用其他众多可用的平台(包括专属资源和开放资源),以专注于创作优良的在线学习内容。除非德稻将在线教育工作置于其整体战略的中心,否则难以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六、行业培训

对于德稻教育教学领域的第三大业务板块——行业培训,我们要说的很少。该板块是最近增加的业务。考虑到德稻的基本目标是通过采集其大师的智慧和知识来增强中国行业领域的创新,德稻教育在行业培训领域拥有巨大的潜力。此外,特别是在高层次行业培训中,德稻教育强调的隐性知识传递更可能获得认可。除了那些已经在德稻教育从事教学活动的大师,德稻还有很多在其专业领域内称得上顶级专家的其他大师(如获得工业设计界享有盛名的“红点奖”的工业设计师,国际公认的知名建筑师等)。

在这里,德稻面临的挑战是创建与中国产业界的联系以及证明德稻教育在其各层级培训中拥有的资源价值。由于许多德稻教育大师已经在中国各式的企业内从事顾问工作,创建这样的联系应该是相对简单的。随着德稻教育在线产品的发展,并鉴于德稻大师在其领域内的创新声誉,德稻可能会发现, 其基于网络的短期课程在行业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七、展望未来

我们已经阐述了德稻教育如何创造了一个与中国传统大学结构共生的新的高等教育模式。该模式的本质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专家在视觉艺术、创意和技术领域的传统学位课程的框架内为他们选择的学生群体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这些实验班深受学生、家长、行业内人士和合作伙伴机构的好评。该项目开始于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合作,现正扩展到除上海以外的其他地区的高等教育院校。

未来可能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该模式的延展性。德稻以其大师的稀缺资源,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培训当地的中国专家,提供有较高质量的实验班课程的这种影响能走多远?第二个相关问题是德稻是否可以利用在线技术通过在传统的校园系统和行业内提供在线课程资源(O+O模式)的方式扩大德稻大师的影响力?由于其在线平台仍在建设中,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中国的大学购买此类资源的兴趣也还需在多种学科中接受检验。

实验班的国际评估在行业内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质量,以及将学生学习成果置于首位。德稻教育以其“灵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以实际应用为主题的项目实践”的教学方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们能在由国际成就斐然的德稻大师设计和指导的课程项目中学习是非常幸运的。他们能从这些大师身上汲取一些隐性知识,并能了解对他们来说在工作领域中实现整体创新至关重要的现实世界情境。我们相信,该模式与全球高等教育的教学和学习发展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实验班大师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陈科磊、路畅、吕金鸿、于孟祺作品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对话大师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爱“拼”有奇迹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