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熊》的生态启示

2017-08-26 00:09刘丹齐柳雨溪
经济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艾克山姆老班

刘丹齐+柳雨溪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便利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文章运用生态视角分析了福克纳的《熊》,发现他将自然界放在了比人类更加高的位置,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这部作品对人类的生态启示是只要人类回归到自然,善待自然,人类就能长久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关键词:福克纳 《熊》 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6-031-02

随着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便利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人类所处的自然界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工业高度发达的美国更是面临这种问题。面临着人类与自然界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人类也开始重视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很多作家也开始关注自然界生态环境,将生态视角作为研究形式,由此生态批评孕育而生。从本质上说,生态批评就是生态哲学在文学上的体现,而生态哲学的内涵就是将道德关怀投射到整个自然界。福克纳怀着回归自然的心态,将历史、种族、故乡和自然作为主题,不仅描写了美国南方的生活,谴责了种族主义,并且将人物内心外扩到了自然,描绘了现代文明下的“荒野”。由七篇短篇小说构成的《去吧,摩西》中描写的麦卡锡家族跨越了美国南方80年变迁的历史,其中就包括了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荒野逐渐消失的历史。在大森林三部曲中,侧重描写了打猎与自然,重点描绘了美国工业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进行和解。《熊》作为其中一篇,自然界也成为了主角,并且将自然界放在了比人类更加高的位置,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生态观念。

一、荒野的悲鸣

小说的主人公艾克父母早亡,从小由他的哥哥卡斯抚养照顾,从福克纳笔下的“那孩子”成长成为了正义、博爱、具有荣誉感的人。初入森林的时候,艾克只不过是一名小孩子,森林对他来讲是神秘的、是陌生的,直到他在勇敢睿智的印第安猎人山姆·法泽斯的教导下才逐渐成长成为熟悉森林的人。山姆被看成是艾克精神教父,作为狩猎能手,山姆对大森林了如指掌,他甚至不属于社会,他只属于大自然。作为印第安人,他如同逐渐消逝的大森林一样,他只属于那无法挽回的过去。山姆作为艾克的领路人,福克纳在文中也描写了这个入门仪式:“一次,山姆和艾克在遇到一只大公鹿,这只带有神秘色彩的公鹿就像大自然的精灵一样使他们充满了敬畏心情”山姆站立不动,口中称其为老祖宗、酋长。这一肃穆的景象使得艾克感觉到了大自然的亲近,“从那天起,他告别了童年时期。”他的成长过程在书中就是他回到自然、认识自然奥秘并以此为生活准则的过程。但真正的入门仪式是艾克遇到大熊老班。这头老熊不仅是美国南部荒原的象征,而且是印第安人崇拜和爱戴的一种繁衍生息的图腾。老班是不死的神灵、是大森林的化身、代表着自然的法则。所以,猎人们的狩猎是“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向这顽强的、不死的老熊表示敬意的庄严仪式。”虽然它最后死于枪杀,如同大森林无奈消亡的结果,但是它在艾克心中是高尚的、英勇的、是和森林等同的,它身上的勇敢、顽强、坚韧、自豪、怜悯和恪守自然法则的精神令艾萨克敬佩和深爱,它也允许了艾克回归自然的要求。艾克从小就听说过这只老熊,也深深地向往着能够见到它。但是当他独自一人持枪深入森林的时候却一无所获,山姆告诉他是因为他身上带有“枪、指南针、手表”等文明的印记。当他抛弃了文明的产物之后,就如愿地如同虔诚信徒朝拜神明一样地在森林中见到了老班,这也体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只有将文明的印记完全抛弃才能够洞悉大自然的奥妙、返璞归真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关于人的本质是善的,只是受到了文明的腐蚀,只有回归大自然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性这一观点在文中被体现了出来。

福克纳在《熊》一文中除了侧重描写猎人们的打猎活动和森林之外,也投入了大量笔墨来描绘铁路与木材公司的砍伐。在老班死后,铁路被修进了森林,大片的树木随着车轮滚滚而消失。他在第五章写到:“(艾克)仍然大吃一惊,既感到黯然又感到愕然:原来这里出现了一座已盖了一半的新的木材加工厂,建成后要占两到三英亩的面积,而堆积的铁轨不知有多少英里长……于是……进入那里之后不管怎么说他可以再一次躲藏起来,远离尘嚣了。”现代工业加快了森林和荒野日益消亡的速度,艾克的黯然和愕然也是福克纳对于美国南方自然环境变化的思考和反应。从最开始运输火车如“一条肮里肮脏的不伤人的小草蛇”变成了日复一日载满木材、冒着废气,散发到远古以来就存在的森林里的一条巨蟒。显现了工业文明的喧嚣与繁忙,当人类如梦初醒之时,成片的森林已经无可挽回消失了。福克纳在他其他作品中如《八月之光》和《三角洲之秋》中也描写并谴责了对荒野造成破坏的木材工业。当人类不受本能所驱使而受社会组织所唆使的进行农工业行为的时候,毁坏自然的同时,也是毁灭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二、《熊》的生态启示

梭罗把不顾自然保护而滥造的穿越瓦尔登湖畔森林的铁路比作一支箭,而瓦尔登湖就像一个靶子,“被一支飞箭似的铁路射中”,火车如铁马吞噬了瓦尔登湖边所有的树木。而《熊》中描写木材的砍伐造成了自然的毀坏,谴责了工业对自然的破坏,暗示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甚至带来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讲,荒野之所以如此壮观,如此美丽诱人,完全是因为那里有森林、野草和花朵,那里有各种动物,那里有‘老班,这样荒野才成了荒野。”荒野是人类精神的家园,铁路的蔓延,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精神世界变得荒芜。福克纳笔下的布恩·霍根贝克,这个曾经显示出莫大勇气杀死老班的印第安血统的猎人,在森林消亡之后就失去了最初家园的记忆,变得迷茫、自私、狭隘。肖明翰先生提到:“随着工商文明的入侵,大森林被破坏,传统美德被抛弃,社会变得唯利是图,人也因此变得自私渺小。”福克纳通过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探索,体现了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于逝去的时代和被毁坏的自然环境的痛惜之情,并且宣扬了一定的现代环境保护思想。

福克纳的生态思想是虽然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对自然进行改造,不再畏惧自然,但是如果人类想达到内心的平静、安宁和平衡,就要与自然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甚至要将自然的位置放在人类之上,像敬重母亲一样来崇敬自然。随着资本主义的兴盛,人类内心的膨胀,注定了荒野的消亡。一味地索取自然,必将受到自然的报复。福克纳在其作品中说道:“糟蹋的森林、田野以及他蹂躏的猎物将成为他的罪行和罪恶的后果与证据,以及对他的惩罚。”《熊》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需求物质欲望与自然界有限的供给构成了越来越尖銳的矛盾。这时,自然界不但是人类需求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社会的障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刺激着人类的征服欲,人类对自然开始无节制地利用和掠夺,现代文明的支撑仅仅为经济动力或获利的动力。一方面,人类的自私自利使得生态更加失衡,一方面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尖锐。因此,人类面对的种种生态危机根本上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被破坏。

《去吧,摩西》写于美国南方的环境暴乱时期,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砍伐,野生动物一直在减少。福克纳对于家乡土地与森林的变化深有体会,认识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但他不同于其他现代作家的是他没有认为世界是真正毫无希望的荒原。在这里,熊不是一只会死的野兽,而是作为旧时蛮荒生活的一个幻影、一个缩影与神话的典型。福克纳虽然在作品中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环境经历了从亲密到疏离的历史与文化过程,批判了人类历史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但是《熊》如同他在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致辞一样“是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人类昔日的荣耀。”只要人类回归到自然,善待自然,人类就能长久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熊》最终给予的生态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若西.“熊”:呼唤自然意识和社会道德——威廉·福克纳《熊》的主人公解读.陕西: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07

[2]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3] William Faulkner.Go Down,Moses. Vintage Books,1973

[4] 鲁枢元.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

[5] 李文俊译.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刘丹齐,佳木斯大学公共外语部;柳雨溪,佳木斯大学信息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作者简介:刘丹齐,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教学法;柳雨溪,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信息学院2016级学生。)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艾克山姆老班
“老班”忧愁的背后
爱箱常满
爱箱常满
我的老班
糊涂的维修工
山姆农场
怪“老班”
芭比和山姆的纸风筝
小丑鱼吞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