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记者的采访策略

2017-08-27 10:48杨树
世界家苑 2017年7期
关键词:采访技巧提问观察

杨树

摘 要: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主要途径,记者只有掌握娴熟的采访技巧,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新闻信息,才会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作品。采访技巧体现在整个采访活动中,从接近采访对象到提出问题,再到进行交谈,还有穿插于这一过程中的心理控制等。本文旨在通过对著名记者采访经验的梳理,探讨新闻记者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采访技巧;采访对象;提问;观察;心理控制

“七分采,三分写”,这是新闻界的行话,也是记者的经验之谈。记者的采访活动始终服务于一个目标,就是“抓到”独特的,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材料,为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打下坚实的基础。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

记者从事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事实,进行新闻报道。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进行积极、紧张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思考。要运用观察、提问、思索等方法,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新闻事实,在这一过程中,记者采访的方式、方法是很重要的。

每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采访技巧。正因为这样,当他们面对采访对象时,能够做到镇定自若,游刃有余。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尤其擅长“海盗式”的提问,为后人留下了堪称典范的采访艺术。一代报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先驱——邵飘萍,其卓绝的采访技能和敏锐的新闻观察力,时至今日,仍是众多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一、善于寻找和接近采访对象

采访并不是记者单方面的活动,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要设法寻找和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顺利完成一次采访的第一步。这要求记者既要选择一个适宜的采访时机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采访场所。

(一)事先约好采访时间

事先约好采访时间,便于采访对象做准备,采访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遇到采访任务紧急,而采访对象又非常忙的时候,记者就要学会机动灵活,见缝插针,捕捉采访时机。著名记者理由在谈到这种见缝插针的采访方法时说:“要向应用数学家学习,用优选法和统筹法来安排采访时间。”他采访华罗庚时,华老工作很忙,他就瞅准华老下午去医院打针的空子,陪他去医院打针,在车上、病房,随时随地交谈,这样既不耽误华老工作,又完成了采访任务。

(二)选择合适的访问场所

有了一个合适的访问时机还不行,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访问场所。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认为“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演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约见野牛骑士。这样,即使没有恰当的话题,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1]”一般地说,采访党政机关领导或企业家要在办公室;采访科学家,若要了解他的工作情况或科研结果,最好在实验室,若想采访他的业余生活,不妨在家里;采访画家最好在画室或画展的展厅;采访作家学者则宜在书房;采访运动员或教练则宜在训练场。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记者迈克·华莱士访问邓小平。邓小平一般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而华莱士却选择了中南海紫光阁。他觉得中南海的古建筑最能体现中国特色,通过外景的渲染,能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景致风貌。让人们对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留有深刻的印象。

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采访对象不愿意配合采访时,记者要咬住不放,直至敲开拒绝之门。一旦得知采访对象的行踪或线索,要紧随其后,直到对方开口说话。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吴小莉就是这样的。

1998年3月朱总理访欧期间,日程安排的很紧,小莉为了能够采访总理,就早晚跟着,甚至用上了“苦肉计”。一直人性化对待媒体的朱总理总是会很不忍心,总是习惯被不停的追问,有机会时总是想法子回答。31号,朱总理刚从温莎堡会见女皇返回酒店,大厅里挤满了当地侨民及记者,他在和侨民握手接受鲜花后准备离开。这时,吴小莉只好展开“人情攻势”:“总理,我们等了好久,可不可以说两句?”这时,朱总理同情地望着他们,走了过来,回答了他们一连串的问题。采访是完成一则新闻的第一步,而接近采访对象则是采访的第一步。首先,记者在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为不了解采访对象,而问出一些低级的问题,浪费时间和资源。其次,记者在面对采访对象时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弱势群体时,记者要学会倾听,要让对方感觉你是可信赖的人,从而打破自己的心理防线和你畅谈。这样采访才能够顺利进行,这些都要求记者要把握采访对象的特点,做一个善于沟通和交流的人。

二、善于提问

提问是记者以提问题的形式挖掘新闻材料,核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式,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现形式,也是关系到采访成败的关键。《记者的素养与技巧》一书认为,记者与其说是“记者”不如说是“问者”。有人统计,记者采写的稿件80%以上的问题是通过“问”,向人提出问题而获得的[2]。提问的目的是要被采访对象开口说话,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基本上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记者应掌握双方谈话的发展方向,能否成功的完成采访,关键在于记者如何提出问题,用怎样的方式提出问题。

(一)正问法

又称开门见山法,就是在讲明采访目的和要求后,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使对方马上明白要回答什么问题,不拐弯抹角,不旁敲侧击,采访也会很快进入正题,采访对象也能正面回答问题,难以回避。在那些举世瞩目的采访活动中,意大利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思维敏捷、文辞犀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她先后采访了当时活跃于政坛的30多位风云人物。开门见山,直逼要害,是法拉奇采访的一个主要特点,她经常在采访开始时就关键问题正面提出問题。

(二)侧问法

也叫“旁敲侧击法”、“迂回曲折法”。这种采访一般是在正面提问很难达到采访目的的时候,不直接从正面提出问题,而是从相关方面入手,转弯抹角,旁敲侧击,不动声色地过渡到正题上来。这种方式一般是在被采访对象不善言谈,不习惯接受采访,或者是采访对象因为有顾虑有戒心而不合作,不愿谈时使用。我们再来看法拉奇采访基辛格。

1972年法拉奇采访基辛格,采访开始不久,基辛格就表示不能谈论越南问题。在基辛格发出三次警告之后,法拉奇换了一个角度提问:“我们谈谈战争,基博士。您不是和平主义者,是吗?”这个问题好像和越南战争扯不上什么关系,基辛格松了口气准备谈论这个“题外话!”这时,法拉奇又悄悄地把话题拉了回来:“基博士,那么关于越战,您有什么要对我说的?我觉得您从来没有反对过越南战争。”这个问题提的如此巧妙,基辛格不得不谈了一次越战。当他发现上当后,不禁问道:“我们怎么还在谈论越南战争?”“对,一直都在谈论越南。”

(三)反问法

这种方法是当采访对象出于某种原因不肯回答问题时,通过一定的刺激、反问,促使采访对象思考,迫使其回答问题。这种方式会让采访对象主动的要求说明事情的原委。国际上的一些名记者,在采访政治上的一些风云人物时,经常采用这种激将法的提问方式,从而很快打破僵局,获得真实可靠的事实材料。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采访技巧提问观察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一位新华社记者谈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突破技巧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从电视访谈节目看名记者的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