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纸媒:敢问路在何方

2017-08-28 15:21发自湖北武汉
清风 2017年7期
关键词:纸质传统媒体融合

文_本刊记者(发自湖北武汉)

传统纸媒:敢问路在何方

文_本刊记者(发自湖北武汉)

近年来,一些纸媒衰落使得媒体圈悲观主义盛行。不少优秀的纸媒记者、编辑改行,或进入公关公司,或加盟某些NGO组织,或在自己过去从事的报道领域谋得一职。诚然,随着数字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即便是有些长期从事纸媒的业内人士,也对纸媒未来的命运表示担忧。

然而,作为曾经辉煌鼎盛的纸媒是否真的会成为过去,这是今天每一个从事纸媒工作,或者对于纸媒依然看好的人很难绕过的问题。是依然坚守纸媒阵地,做精品、良品,还是顺势而为,谋求纸媒的转型,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这俨然是一个未解,但确实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奢侈品化”是纸媒的新出路

纸媒必须从“大众传媒”的光环中走出来,逐渐缩小业务范围,转而投向“小而精”的领域。

“其实如今的纸媒与其说存在生存问题,不如说是存在发展问题,新媒体所塑造的受众阅读习惯,使得传统纸媒必须寻求自身新的定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徐某告诉本刊记者,他始终认为,今天的纸质媒体与其一味地埋怨新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媒体市场竞争与冲击,不如理性地思考、讨论纸媒应该如何发展,如何适应,如何转型。近些年纸媒衰势显现,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纸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靠发展来解决。

那么如何发展,各方争论不一,尽管就眼下而言,纸媒的状况不容乐观,但好在很少有人认为要让纸媒死掉。采访期间,对于高校学院派的出版研究者而言,纸媒的奢侈品化成为不少人推崇的发展思路。“让纸媒变成奢侈品”,这只是提供了纸媒发展的一种路径。回首过去,不难发现,传统纸媒原本是走的大众化路线,他们追求发行量、印刷量,最终谋求广告收益。

“而纸媒发展的奢侈品化路径,则是谋求阅读对象的小众化、精细化,实现点对点的信息服务。就纸质而言,纸媒变成少数人买单的奢侈品,是可行的。”徐某坦言,从自己目前了解的纸媒行业发展动向来看,无论是从目前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成本、生产经营支出等多个角度来看,纸媒很难再像以往那样搞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了。

换句话而言,作为曾经风光无限的纸媒必须从“大众传媒”的光环中走出来,逐渐缩小业务范围,转而投向“小而精”的领域。“关注领域的专而精,不再是以往的面面俱到,反而更有利于纸媒的发展。”陕西省某媒体记者张某说,比如像产品质量报,那么就只关注当地产品的质量,对老百姓身边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及时播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报道其他方面的信息。

“纸媒发展的奢侈品化途径可以提升纸媒的辨识度,很容易让某个报纸在特定的行业脱颖而出,这样反而增强了纸媒与读者的亲和度。”张某表示,如今报纸的发行工作是报社最为头疼的事,以前报社里发行部、广告部是用人最多的部门,而现在要找广告投放商则十分困难,主要是因为报纸受众没有特点。作为企业而言,无法将读者的分类与自己的产品进行对接,以至于在报纸上投广告的意愿不是十分强烈。

采访期间,张某也表示:“如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小众化的精品报刊,则情况就不同了,现在有不少读者追求生活品质,而高品位的读者对阅读媒介的要求是十分精细的,他们需要在这种外在的形式中,感受阅读的愉悦和生活的惬意,这在我国一些一线大城市已成为趋势。”它的定位是有品位、有情怀、有温度的精品阅读体验,并时常还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在那里与信息、资讯、格调亲密接触,与有文化的人面对面交流分享,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新动向。

“优秀内容”是纸媒的新出路

而要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传统纸媒是具有足够优势的,纸媒的阅读方式也为传统纸媒做精、做深新闻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2016年8月23日,《新周刊》杂志主创做客2016年南国书香节时称,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纸媒的衰落,新媒体只是传播渠道的更新,真正决定传播力的是内容的质量。

众所周知,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新媒体冲击,作为中国社会有影响力的传统纸媒——《新周刊》目前已经拥有多个微信公众号,经营多年的官方微博拥有1500多万关注粉丝。《新周刊》执行主编陈艳涛也曾表示,《新周刊》一向选择拥抱新媒体,希望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把优质的内容传达给读者。

时至今日,我们仍旧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纸媒具有做精、做深新闻的报道优势。内容永远为王,这是对读者的承诺和媒体人的使命所在。自媒体快捷、海量的新闻,虽然能满足人们一时的需要,但是其具有新闻碎片化的先天不足,我们因此很难通过新媒体热衷于碎片化的信息推送,来深度挖掘重大新闻背后发生的故事、新闻背后的真相,满足人们在求知求新的基础上对求精求深的欲望。而要实现这样的新闻效果,传统纸媒是具有足够优势的,纸媒的阅读方式也为传统纸媒做精、做深新闻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传统纸媒经过数百年的积累与沉淀,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新闻采写、内容加工、深度发掘新闻价值等一系列独特方式,作为传统报人,他们中不乏崇高新闻理想的实干者,这点比新媒体具有突出的优势。”一位长期从事纸媒工作的编辑刘某告诉本刊记者。

在本刊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位从事纸媒工作十余年的记者说:关于报纸、杂志会不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传统媒体人往往在逃避这个话题,毕竟对于他们而言,从情感上来讲,长期从事纸媒并具有新闻理想的人对印刷品总是难以割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纸质媒体转型必然在这个时代发生,“尽管不会太快,但那一天终将到来”。

“媒体融合”是纸媒的新出路

对于一些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进程,早已不是未雨绸缪的理想预案,而是当下传媒竞争的必然要求。

“通过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借鉴,可以很好地实现传统媒体的顺利转型,这种模式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消亡,也不是新媒体的一家独大,而是双方取长补短,利用双方的优势弥补彼此的不足。”湖南某高校从事新闻出版研究的教授汪某告诉本刊记者。

所谓“媒体融合”,是信息传输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业模式,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推送给受众。

采访期间也有人说,如今,在数字媒体飞速发展,并逐渐改变人们生活的机遇期,“谁先转型,谁越主动”。对于一些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推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进程,早已不是未雨绸缪的理想预案,而是当下传媒竞争的必然要求。如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与《东方早报》均不再出版纸质版。京沪两份知名都市报全面拥抱新媒体,不仅回应了媒体融合这一大的趋势,加速了传统媒体转型的步伐,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与必然性。

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少媒体机构重点整合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报网合一、台网融合,努力让所有资源流动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互联互通。从简单的流程再造升级为机构重组、机制创新。而除了有的传统媒体内部整合资源,有的媒体机构也在寻求对外的合作与共赢。如一年前,人民日报社与腾讯公司在北京签订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围绕“融合·创新”的主题,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2016年8月,新华社也推出了“新华全媒体”,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把原来内部运行的新媒体系统升级为便捷、高效的开放式媒体融合平台。

此外,在国内的期刊出版领域,一些期刊也开始突破常规。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客户端“松果生活”计划寻找1万个“生活家”;通过这一客户端,《三联生活周刊》试图致力于打造生活方式聚合平台。而《中国国家地理》则创办“掌途”客户端,该客户端提供旅游目的地导航、景观介绍和使用者实时体验评价等形式,为使用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导航+导游”服务。“以后的媒体将会是一个平台型的媒体。这种媒体在功能上绝不仅仅是新闻传播,而是一个集新闻传播、用户体验、生活服务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优质聚合型平台。”河南媒体记者刘某说。

无论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传统纸媒的发展,都必须根据纸媒自身情况来选择,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纸媒必须改变过去的生产经营模式,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路径,如果一味地固步自封,那么必然是“等死”。

猜你喜欢
纸质传统媒体融合
《融合》
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破次元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电子疲劳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