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梦想从这里起飞
——写在高考恢复40周年之际

2017-08-31 12:44郭秀茹
祖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学生

文/郭秀茹

青春的梦想从这里起飞
——写在高考恢复40周年之际

文/郭秀茹

近期大热的电视剧《欢乐颂2》中,除了“五美”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外,安迪的生父魏国强也被广大网民热议。在《欢乐颂》第一部中,魏国强的出现已将安迪的身世曝光在观众眼前。原来,魏国强是在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中来到黛山的,他和安迪的母亲相爱又结了婚。不久,国家恢复了高考,魏国强考取了上海的大学。也就是说魏国强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我国恢复高考的前后时期。

特殊时代的大学

“文革”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这十年里,由于没有高考这条向上通道,很多知识分子,尤其是中下层人民虽然在心中有着对于知识的向往,但是却没有大学可上,没有合适的途径可供莘莘学子抒发自己的一腔热情。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经渐渐的平息下来,而有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日益成为当时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当时政府综合各个大学的意见,逐步的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而能够有机会被推荐去上大学的只能是少数幸运的人,上山下乡成为那个时代无数学生最最无奈的选择。在高考损失的十年里,公平的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的机制也被打破。在当时更多的人只能无奈的选择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荒废掉。

1972年,中断了5年的高校招生工作逐步恢复,北大,清华招生试点的经验在全国高校大面积的推广。但据统计,工农兵学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在整个工农兵学员中不到20%,大部分学员都是初中文化程度,其比例达到60%,另外还有不少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另一方面,按照常理来说,学生到学校主要是学习。但工农兵大学生的学习时间却被大量的活动和课外劳动占去了。而且学校三天两头组织大家学习“两报一刊”的文章。这几乎让大家觉得没有学习的时间,而更让学员们不屑的是一些人对学习的不以为然。

不满的情绪很快在学员中蔓延开来。最后大家联名写信,给学校递送意见书。周恩来对北大和清华的工农兵学员的学习非常重视,在百忙中,他特别接见了学员代表和各军区的带队人员。在听了学员代表们和各军区领队反映上来的情况后,周恩来亲自对工农兵的学习问题做了具体指示和安排。在周恩来的直接介入下,解放军学员们终于开始了相对正规的学习。

1977年12月7日,北京市高考第一天。那年高考由各省分别命题和组织考试,北京市考试共3天。

1977年12月11日,上海考生走进考场。

工农兵大学生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后来虽因其推荐入学的方式、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制和教学大纲不正规等原因受到了一些非议,但因为当时取消了高考,大家别无选择。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名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其中大多数人学习比较刻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多人后来还跻身社会中坚:或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选择在国内或赴海外继续深造,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担任要职,如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王岐山、李源潮等,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

为国抡才 恢复高考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8月初,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与会者纷纷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一建议当下便得到邓小平的明确支持。从8月中旬开到9月中旬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最终达成共识,改变文革时期“推荐上大学”的招生方法,恢复高考。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恢复高考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事实上,前一年十月逮捕“四人帮”之后,在北京关注时局的人群里,很快就开始半公开议论邓小平何时复出;恢复高考的议论不那么多,但是一说起来,也好像是大势所趋,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而已。

1977年,中国将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人,当年录取新生27.3万人,而这一举措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拿起书本,重新走入求学大军,社会学风兴起。这一年的高考,集聚了太多的愿望,也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于知识的饥渴。张艺谋、易中天、俞敏洪、冯骥才、王辉耀等就是当年的才俊。28岁的张艺谋以其农民般的坚韧投入行动:当年国棉八厂获得了一个北影的招生名额,厂里将这个机会给予了张艺谋,那时他文化课仅具初中水平,但他还是心怀忐忑地决定敲响命运的大门;罗中立当时正准备成家,在女朋友劝说下,沿河走了20里路来到县城,挤上了高考报名的最后一班车……门打开了,才会有光,人才流动的渠道不能总是堰塞。这一举措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当时恢复高考的目的就是为国抡才。恢复高考,不仅仅是很多人命运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时代转折点。自高考1977年恢复以来,结束了长达11年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高考制度的恢复标志着各阶层人民都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2017年是中国恢复高考的40周年,在这四十年来,中国的高考走过了一个高速跃进、急剧扩张的历程。虽然现在很多人会抱怨高考,不理解,在高中三年拼了命的学习,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大学对我们的意义又究竟如何?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义无反顾的投身到高考大军中,成为芸芸考生中的一员。这是因为,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之后,1999年高考扩招以前,实行的是“全国一张卷”,这可以有效地保证每个参与者的相对公平。而在社会的稳定有序以及社会的正常流动等方面的社会评价也都是积极正面的。

高考以考促学,不仅提高了考生的民族文化水平,促进学生努力向学,还给了广大平民阶层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成功的未来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而并非寄希望于他人。这不仅调动了千百万青年的学习积极性,还端正了社会风气,有力的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迅速恢复和提高。极大程度的复兴了被“文革”所摧残的文化教育。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的汲取知识,才有可能走出蒙昧的状态、安顿不羁情绪、接近各自理想。1977年,恢复的不仅仅是高考,还有知识的价值、教育的科学体系、人的尊严、家国命脉。

高考新纪元

高考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受到追捧,其根本是在于它作为公平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最近几年,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国家对重点高校的重点扶持,以及各地超级中学的纷纷涌现等等,有关教育公平的话题再度趋热。“高分低能”、“56个名族55个加分”、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层出不穷。

很多人在热议所谓“一考定终生”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学生们均承受着本不应该在这个年纪所承担的压力。很多家长,唯分数至上,不断地给孩子们施加压力,殊不知大多数都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是造成了高考一结束,到大学就会被解脱的错误感觉。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以后开始肆无忌惮的玩乐,不再用心学习,甚至是讨厌学习。这与高考最开始选拔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

其实我觉得高考最大的弊端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可是现在的高考却正在扼杀学生们的创造性。高考最大的弊端就是把学者的思维方式给固化了,所有的问题,都是只有一个答案,也只能有一个答案。凡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人比得上中国的学生,但是,离开学校走上社会的时候,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我们的学生通常不会研究,不会创新,只会去寻找那些固化的答案,这便是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局限性。

可以说,公众高度关注高考,出发点与归宿均是其能不能体现公平公正。这也是衡量、评价中国高考制度的一个基本视角。无论有多么重大的宏观意义,也不能回避这一问题。毕竟,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孔道,一旦教育失守,必然导致阶层固化。

各地区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早以先后出炉,其中明显区别于传统高考的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英语分降低,语文分数提高,并且英语退出新高考(即不在每年6月7、8号考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英语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因为学生的英语会考成绩会纳入高考总分。一年考两次,三年有六次机会考英语,高考选择成绩最高的那一次。据了解,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其二,部分地区将会取消文理分科。这种考试方式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全才,避免学习思维固化。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不会被非文即理的传统教育所束缚。

当然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单兵突进,而是应该以系统的思维,注重打通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壁垒,推动综合改革;同时,强化改革的协调性,统筹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兼顾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利益,把握改革的时机和内部外部条件,因地制宜,积极而稳步地推进改革。

如今,值此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我们应该感谢当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气度和精神。这一行为肯定了普通人受教育权的回归,给了寒门学子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营造了一种积极向学的社会风气。如今,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做到极致,我们不可以只仰望历史,停滞不前,而应该为成就更好的自我、更好的民族、更好的国家,在更大的层面上,更多的层面上进行深化改革。我们必须看到,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行政化等重大原则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而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振兴。

40年前,一纸恢复高考的决定,可以激起大变革,聚集大能量;40年后的今天,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也仍然需要大智慧、大魄力。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