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时期构建全球中华文化区域

2017-08-31 18:14韦文英戴俊骋
文化学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安全观理论区域

韦文英 戴俊骋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北京 100032;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081)

【文化视点】

文化政治时期构建全球中华文化区域

韦文英 戴俊骋

(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北京 100032;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081)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理论正从主张“领土扩张”到注重“经济主导”,再到强调“文化区域主权”转变,世界已经进入文化政治时期。因此,我国需要重视以“人心争夺”为核心的新的国家安全观构想,谋划全球地缘文化战略,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时,要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国家安全观;文化区域;地缘政治理论;地缘文化战略

一、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的国家文化安全缺失

地缘政治理论服务于国家安全的宏观设计,是指导国家安全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国家有机体论”“生存空间论”“海权论”“陆权论”“多级世界模型”“大棋局论”等众多经典理论学说。这些理论不仅反映出特定时期下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时各国的国际发展战略,许多理论至今都能在不少战略报告及政坛言论中显示其影响力。[1]

(一)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地缘政治理论的国家安全观

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契伦的地缘政治理论等早期的地缘政治理论都带有浓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这些理论将生物进化的理论运用到社会领域,将国家的发展视为生物进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拓展其生存空间并进行斗争。据此形成的国家安全观具有明显的战争倾向,并将扩张和对抗视为国家安全的根本特征。正是这种特征,使得早期的地缘政治理论沦为德、意、日等国家发动战争行为的借口,掩饰其侵略行径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由于该理论没有区别出作为生物体的人及其组成的社会之间的不同,也就无法说明社会发展规律并不完全等同于生物规律,更不属于自然规律;其次,“国家有机体学说”给予侵略战争很强的解释力和理论依据,特别是近代主权国家领土边界相对稳定,领土的变动需要通过战争等方式来实现领土的扩张。

(二)基于地理决定论的地缘政治理论的国家安全观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从最早期的陆地活动,到航海技术发展时代的海洋探索,再到航空技术发展时代的空域争夺,乃至现代航天技术发展的外太空,国家安全观也从“陆权”向“海权”“空权”甚至“外太空权”不断演变和发展。基于地理决定论的地缘政治理论主要围绕以下三点展开:第一,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由地理空间决定,控制全球重要地理空间便能够掌控国际关系的主导权;第二,国际政治权利可以通过对关键地理空间的占有或控制谋求现实利益,并以此增强国力;第三,国家安全需要一定的势力范围、缓冲地带等地域安全体系支撑,地缘环境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性因素。基于地理决定论的国家安全观的本质就是加强关键地理空间资源的控制。但正如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所述,地理环境是固定不变的,而指导人类行为的心理因素却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不断变迁,因此人地关系也是“无常”的。这一理论只强调了地理因素,没有考虑人文社会因素,空占有重要的地理空间、掌握着关键的地理要素,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缺乏人民的支持,即使表面强大的国家也未必安全。

(三)基于地缘经济、文化与地缘政治相互影响的国家安全观

随着冷战结束,经济竞争取代军事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高级政治让位于低级政治,国际关系由此进入地缘经济时代。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经济实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主要因素,国家安全观也从传统的军事威慑拓展到通过金融、贸易、投资等方式开展国际经济竞争。这种理论形成的国家安全观认为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而经济因素是综合国力评判的关键指标,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与经济安全成为这一时期国家安全观的新目标。但不可否认,经济与政治、文化始终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政治的支撑和文化的认同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尤其是随着文化功能对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影响现代世界经济格局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经济强国的地位需要对等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来支持。[2]

二、新诱因推动世界进入文化政治时期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地缘政治理论的视角进一步拓宽,从传统的地理现实空间向经济、文化、信息等“虚拟空间”延展,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差异和文化冲突作用下不断爆发的局部政治动乱与危机,深刻影响了当今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其中,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将文化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视野,影响深远。这一理论认为,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将围绕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更加复杂化,而文明的冲突将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主要根源。文化是人类分裂的根本所在,也是支配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的根本力量。围绕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认同形成的结盟将取代以意识形态或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通过种族、宗教、文明等确定的文化界线将重构全球政治格局轮廓,全球主要的政治冲突将聚焦在文明间的断层线上。

伴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通过资本与技术进行霸权扩张和文化殖民,国际间的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导致全球文化板块失衡。以文明冲突为基础的世界秩序的重建,导致了跨国界次区域武装力量的出现。一是直接造成民族国家内部族群分裂、冲突和民族国家动乱。如2011年初爆发的叙利亚危机,其根源就是文化冲突下的叙利亚民族重新构建失败的危机。二是跨境民族受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影响,自发地结成网络文化联盟或组织,并进行全球性的迁徙,即出现所谓的“跨境民族”,科索沃问题是跨境民族问题国际化的一个典型事例。三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等平台形成“虚拟国家”,并通过文化影响获得现实支持,以此谋求政治利益,当今全球广泛关注的“伊斯兰国”(ISIS)是这一景象的典型代表。[3]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打开文明交流互鉴窗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文明的冲突。蜘蛛网似的互联网络正渗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作为新的交互方式,也为外部势力渗透入侵区域内部提供了的新的路径,从区域内部挑起的“文化革命”成为当今乃至未来颠覆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信息时代下,疆域不再是地缘政治大国的唯一标志,信息与技术等无形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主权国家的安全观念也随之改变,从土地扩展与领土安全进一步拓展到文化安全。[4]

文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如此巨大,就如同罗兰·罗伯森所说的“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我们正处在全球范围的文化政治时期”。在文化政治时期,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并由此形成了基于文化区域概念的新国家安全观。文化区域指的是具有同种或相似的文化特征、生存方式的若干社会族群形成的地理区划。这一新国家安全观与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中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国家安全观突破地理空间限制,以文化认同来争夺民心,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并实现全球国家安全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流文化认同,凝聚民心,并使之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盾。因此,基于全球中华文化区域布局的地缘文化战略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抉择。

三、积极主动构建全球中华文化区域

基于文化区域基础上的地缘文化战略本质是一场人心争夺战。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指导下固守住的领土仍在,但是一旦文化区域中既有的文化根基被瓦解,人心散了,空留着无根的土地又有何用?人心争夺暗潮汹涌,甚至影响国家兴亡。人心之争需要主动布局,尤其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威慑基础上,加快全球范围的地缘文化战略布局,提升全球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既可以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也可以有效地反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渗透,从而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利益。

第一,增强“人心”安全意识,树立新国家安全观。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人民”已成为可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利用”的资源。“人民”资源的拥有量决定国家的强弱、政权的更迭、江山的得失。因此,国家安全实质上是“人心”安全。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众之“心”(思想和信仰)发生了质的变化,再强大的国防、再雄厚的经济基础,也难以抵挡思想变化了的人民力量。因此,确保“人心”安全,理应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第二,组建国家层面的专家队伍,全领域理清中华传统文化脉络,建立我国“文化基因库”体系。充分贯彻2017年初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实施中华古籍整理工程,对我国各种文化形式进行全面梳理。结合古籍整理专家学者成果,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应用和创造性转化,并利用各种文化创意形式普及推广传统文化,搭建起所有有志于中华文化复兴的学者、民众的交流平台。

第三,做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对外传播战略规划,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全覆盖全天候传播推广体系。树立文化建设全面观和战略观,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统筹文化的国内国际建设,做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对外传播的战略规划;从文化的形成、传承、发展和传播的客观规律出发,使文化建设与传播步入科学化、集约化发展轨道,建立健全国内外中华传统文化全覆盖全天候传播推广体系。建立并完善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体系,加强学校与各类社会机构、民间机构的合作,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渠道。

第四,结合共建“一带一路”,谋划全球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空间布局,立点、连线、建区并举,重构全球中华文化区域。由于对外文化传播极其敏感,容易被别有用心地歪曲为搞文化殖民、意识形态输出,且如果内容选择不当,时机不合适,还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因此,对外文化传播必须精心谋划、精细布局。从空间维度上看,首先是全球范围的文化传播区域划分,如传统中华文化圈、中东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非洲地区等,每个区域再细分为若干次区域;其次是选好文化传播发展“点”,在划分的不同地区选择传播战略支点,如友好国家、友好省市等,或者华侨社区、经济合作区、友好人士社群及网络群等;再次是通过民间组织等团体的跨“点”交流,实现同质文化连“线”,再由“线”铺成“带”,“带带相接”则成跨界文化区域。从传播内容维度看,要有选择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以提高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普及度和认同度。

第五,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推动全球范围内形成命运共同体共识。要积极构建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概念的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并做好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宣传推广的全球空间布局规划,推动形成全球命运共同体共识和世界公民意识。倡议建立与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相匹配的全领域国际新秩序原则,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有层次地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并推动建立我国与周边地区国家、次地区国家的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并促使跨区域乃至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1]马荣升.创新与超越:新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J].东北亚论坛,2009,(1):36-42.

[2]陆大道,杜德斌.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J].地理学报,2013,(6):723-727.

[3]韦文英,戴俊骋,刘玉立.地缘文化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构想[J].世界地理研究,2016,(6):1-8.

[4]张蔚斌,马磊.地缘政治与智缘政治[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98-103.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云纹

D616

A

1673-7725(2017)07-0006-04

2017-05-10

韦文英(1966-),男,广西贵港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营销、区域价值、区域发展战略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安全观理论区域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分割区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