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竞争不是“通向春天的地铁”

2017-09-01 00:21李月清
中国石油企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炼油价格企业

价格竞争不是“通向春天的地铁”

“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竞争手段,没有这种所谓的‘低层次’竞争,其他‘高层次’竞争无从谈起。因此,决不能把价格竞争与质量品种竞争对立起来,二者主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回顾我国油品市场发展历史,正是在剧烈竞争压力下,油品品质才不断得以改善、提升,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毛加祥认为,作为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在完全市场化语境里,价格竞争仍然是最常见、也最为有效的竞争手段,特别是在行业出现技术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之际,厂商多会以价格方法快速出清库存产品,通过市场净化功能,淘汰‘劣质’厂家。但在非完全市场化环境里,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事实上,上个世界90年代初期,国家就下发了《关于严格控制扩大炼油生产能力的通知》(国发〔1991〕54号)文件,命令未经国务院批准擅自新建、未列入1998年国家原油分配计划的小炼油厂,包括加工进口燃料油的小炼油厂,必须在1999年7月31日前关闭。后来也确实关闭了100多家‘小炼油’作坊。但后来发现,这些‘小炼油’都以各种名目、改头换面被地方政府‘保护’起来。现在成气候的地炼企业,大部分都来自这些当年被淘汰的‘小炼油’,有些甚至是‘土炼油’、‘黑炼油’。”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启业认为,目前我国炼油能力最大的增量来自地方炼油厂。

经过10多年清理整顿,地炼非但没有在清理中沉寂,数量反而不断增加,一次加工能力超过1.6亿吨。与2000年相比,山东地炼一次加工能力增长超过25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超过70倍,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主营业务收入均占全国地方炼厂的70%以上。

“重复建设导致了产能过剩,而重复建设主体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不同企业代表了不同地方利益。税收、就业、GDP增长率都要由企业来完成,所以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败后,地方政府往往会采取扶持政策,尽力避免企业破产(下岗问题)和被其他地方企业收购(税收流失问题)。该转移的资源转不出去,该减少的产量减不下来,使得整个产业产能始终处于‘饱和’状态。”白颐称。

这或许就是解开炼油行业产能过剩“越治理越严重”怪圈之谜的钥匙。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9年我国投资率不足30%,2000年之后从36.3%逐年递增,到2009年底达到47.6%的峰值,2014年仍高达46.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依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旦遭遇到需求端快速收缩,因高经营杠杆的存在无法及时调整,会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引发产能过剩。目前我国炼油产能利用率仅为75%,地方“茶壶炼厂”产能利用率不超过55%。在面临减少产出、收缩规模、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等市场出清行为时,会遭遇较大的阻力。由此可见,去产能实际上成了一场央地两级政府在结构性改革和市场本能冲动两股力量中博弈与均衡中的暗战。

也许有人认为,发生在石油产业链终端的价格竞争是好事,因为消费者可以买到越来越廉价的商品。然而,事情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市场经济让所有人都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当人们买到更便宜商品的同时,也许正在付出更昂贵的成本。成品油价格长期下跌对国家经济和居民生活而言,一是逐步影响石油石化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产出价格,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产品和服务价格;二是影响通胀预期,而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将起到“加速”油价向核心通胀传导作用;三是油价下跌虽然给普通消费者带来利益,但油价是通胀率减慢主要推手,持续低油价会给宏观经济带来较大输入性通缩风险;四是造成石油产业萧条,各大石油企业裁员、削减开支,并引发连锁反应。事实上,低油价对我国CPI和PPI造成的拖累早已体现,直接导致下游产品价格联动走低,对CPI和PPI指数走势产生较强助跌作用,进一步强化通缩预期。

尽管所有石油化工企业都明白,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能拯救整个行业,但凭什么要我先减产?想想过剩产能出清后行业会回暖,减产的动力又从何而来?

“所以说仅仅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完成结构性落后产能出清工作,即便规模很小,市场需求不景气,企业也宁愿在亏损中煎熬,而不愿意主动去产能。因为一旦被淘汰出局,就意味着所有的投入都变成沉没成本,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更希望行业内其他企业主动去产能,自己能够搭便车,等待行业回暖之后带来的市场和利润。”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表示,在炼化去产能战役中,至少有1亿吨落后产能出局。怎样界定落后产能,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去产能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结束高速增长期,国内供需矛盾恶化,产能结构性过剩。1974—1977年,日本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加码、税收减免等刺激需求,但收效甚微。1978—1983年,政策转向供给侧:一是处置过剩设备,整体废弃20%落后设备;二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行业企业数量下降30%以上;三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过剩产能。为了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政府还专门出台相关政策保护高端产能。以两次石油危机为标志的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结束之后,美国政府在减税配合下,开始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最终不仅使美国产能过剩严重的钢铁业走出低谷,还获得了在全球钢铁产业链中高端位置。两国政府政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出资收购部分过剩产能,通过政策援助协调退出者和非退出者之间利益关系。

“美日在去产能的同时升级了本国产业体系,这本身就值得借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表示,我国也应明确划定关停退出范围,设置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资源规模、经营情况、税费缴纳情况等多个红线,凡是有一项不达标的相关产能必须退出。而对于先进工艺和产能予以保护,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淘汰落后产能仅靠价格肯定不行。从价格角度看,落后产能比先进产能成本低,加上机制灵活,更具有价格优势。”毛加祥称,价格战对扩张市场有没有效果,也是一个问题。经济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需求变化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比值。简单地说,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市场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敏感程度。有些商品需求对市场价格不敏感,譬如粮食,需求量一般不会随价格变动而变动。和粮食一样,成品油价格需求弹性也较小,人们不会因为价格高而放弃购买燃油等石油化工品。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通过实验,测定石油制品需求价格弹性短期为0.2,长期为0.7。按照这个系数,如果汽油价格上升30%,短期油品需求量下降幅度也不会超过5.2%。所以在成品油领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比价格更有吸引力。

从发展趋势来看,价格竞争不是“通向春天的地铁”,也不可能出清沉淀于市场中的落后产能。价格竞争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将导致“产出”和“需求”分离。这就是说,无论生产多少油品,如果卖不出去,同样变不成利润;如果卖出去薄利甚至无利可图,企业将丧失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所需的资本和精力。

未来成品油消费将由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特征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必将对炼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石油终端市场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当下,创造稀缺,创造个性,创造价值,增加产品含金量,才是企业开疆拓土最重要的武器。

猜你喜欢
炼油价格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价格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