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探析

2017-09-01 00:21何先敏韦向阳
关键词:价值链安徽省升级

李 博,何先敏,韦向阳

(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探析

李 博,何先敏,韦向阳

(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分析影响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因素,构建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测度体系,基于2006—2015年省级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人力投入与人力资本提升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作用不显著;安徽省制造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限制条件;技术转移推动制造业升级作用明显,而进出口贸易、政府资金投入并没有推动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培育工匠精神,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品升级,加强政策引导是推动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产业升级;碳排放;融合创新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已跻身制造业大国行列,但总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处于被支配地位。[1]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要素成本上升、供需错配、TFP(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均为负值等结构性问题。[2]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同时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3]

在此背景下,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其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供需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为主的经济结构进行逐步调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正在重塑,这是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制造业升级是实现国内价值链由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有效途径。因此深入探讨区域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理论运用到产业结构分析中,产业升级较统一的定义是低附加值状态向高附加值状态的转变(Humphrey and Schmitz,2002;Poon,2004),[4]-[5]并将升级分为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四个层次(Gereffi,1999;Kaplinsky and Morris,2001)。[6]-[7]国内学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效应、价值链治理、价值链升级上面(黎继子等,2005;吴义爽和蔡宁,2010;石莉萍等2016),[8]-[10]此外对GVC嵌入下产业结构升级机理以及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綦良群和李兴杰,2011;邱斌等,2012;刘维林等,2014)。[11]-[13]以上研究中文献多以地方产业集群或具体行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等)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结合具体对象分析升级策略,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升级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以往研究过程中缺乏考虑节能减排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而经笔者测算2006—2015年间安徽省碳排放强度降低趋势明显,因此在研究中考量碳排放这一因素可能更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

本文拟从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出发,利用GVC理论分析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并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实证检验影响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结束了大稳定的“旧常态”逐渐步入“新常态”。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人类逐渐从电子信息时代向智能制造时代(也称为工业4.0)转变。其中,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将给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从生产方式看,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不管是美国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日本Society 5.0,还是德国高技术战略(详见表1)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CPS(信息物理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利用CPS系统可以实现传统制造业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典型的就是批量化定制生产。[14]Chris Anderson长尾经济理论认为少数群体需求价值可以与多数群体需求价值匹敌甚至更大。[15]如今商品在无限的细分,用户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智能化的批量定制生产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跻身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

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发展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绿色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开发利用太阳能、可燃冰、页岩气等新能源,制造业进一步向低能耗、低污染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零排放、低碳革命、增材制造、绿色供应链等新产品设计和生产理念不断兴起。从表1也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也都将“绿色发展”作为国家新工业计划的战略重点。

从动力机制看,融合创新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的创新体系。传统的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活动。随着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产品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单个企业往往难以覆盖全部创新活动,需要不同主体的融合创新来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网络化的众包、众创、众筹、O2O、P2P等新型创新方式密集涌现,也集中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

表1 世界主要经济体新工业计划

资料来源:手工整理得出

二、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及测度

在区域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着一类关键因素,这类因素直接影响着区域制造业升级的幅度和质量,决定着区域制造业升级的方向。

1.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GVC理论认为产业升级具有层次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技术升级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制造业企业为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降低跟随企业模仿行为带来的影响,领导企业往往会利用内部优势不断推动技术升级,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先进技术的扩散与应用,最终会带动整个产业技术的升级。

(2)人力资本水平。人才培养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为人力资本提升不仅可以增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且人才的流动可以加速技术转移和扩散。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也符合GVC产业结构升级机理。

(3)对外开放程度。全球产业分工推动下对外进出口贸易日益频繁,区域制造业升级不断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外进出口贸易将加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国外产业推动国内技术升级,加速制造业价值链条的整体升级。

(4)政策环境。政府对制造业的扶持表现为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加速生产要素在行业间的流动,实现产业集聚提高供应链的配置效率,资金支持则会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创新技术转移带动区域制造业价值链整体跃迁,实现区域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5)碳排放强度。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工业生产领域,而实现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恰是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关键时期,也是区域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外部压力和制约条件。

(6)技术转移与扩散。技术创新并不必然产生溢出效应,只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才会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不论是直接的技术转让还是通过逆向工程都会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技术的升级又会有力带动了企业产品的升级。

2.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影响因素测度

(1)数据来源。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6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由于没有完整的安徽省制造业统计数据,部分指标选取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做替代,2009年、2010年新产品产值数据缺失,对此使用多元回归预测值做填补,为降低量纲及异方差可能带来的影响,在实证过程中对指标值统一做标准化处理。

(2)变量测度及说明。区域制造业升级是制造业内部结构从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演化的动态过程,升级的目标侧重于绿色、集约和高附加值。GVC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层次性,为更全面的衡量安徽省制造业的升级水平,拟采用4项指标(详见表3)来测算。因子分析显示(表2):KMO统计量取值为0.804,说明4项指标可以较好地解释产业升级水平,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也表明4项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采用因子综合得分作为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描述性指标。该指标反映了安徽省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水平,得分越高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越好。

表2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结合安徽省制造业升级分析所得的关键影响因素,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拟选取6个解释变量(详见表3),对安徽省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①人力投入强度。本文采用安徽省制造业R&D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企业创新活动的人力投入水平(用X1表示),比重越大说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越强。

②人力资本水平。这里选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安徽省制造业的人力资本水平(用X2表示),该指标越大说明安徽省制造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水平越高。

③外贸依存度。选用安徽省对外进出口总额所占地区GDP比重来衡量地区外贸依存度(用X3表示),这一指标越大,说明产业升级水平受外部影响越大。

④政策环境支撑能力。本文采用R&D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来描述政策环境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支撑能力(用X4表示),该指标越大说明政府对制造业资金支持力度越强。

⑤碳排放强度。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结合现有文献综合比较,采用C=∑EiSiFi公式进行估算,其中C为碳排放总量;E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消费量;Si为第i类化石能源对标准煤的折算系数;Fi为第i类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碳排放强度用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来衡量记作X5,各年GDP用2005年不变价格进行折算。

⑥技术转移能力。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使用技术市场成交额占企业总产值的比重来测算(用X6表示),比值越大说明技术转移渠道越畅通,反之说明技术传播与扩散能力较低。

表3 变量描述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PSS19软件对影响制造业升级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详见表4)模型拟合优度0.998,模型拟合效果较好。F统计量(详见表5)为315.989,说明方程总体回归效果显著。表6系数表显示:解释变量X3、X5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解释变量X4、X6在10%水平下显著。

表4 模型汇总

表5 方差分析表

从标准系数表来看,各因素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直接作用绝对值大小依次为碳排放强度(-0.64)、人力资本水平(0.153)、技术转移能力(0.126)、外贸依存度(-0.11)、政策支撑能力(-0.08)、人力投入(0.059)。其中技术转移能力系数为正,通过t检验,说明产业内技术转移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整体升级;碳排放强度、外贸依存度、政策支撑能力为负数,说明这几项因素不仅没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反而成为产业升级的约束条件;人力投入与人力资本水平与产业升级水平正相关,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变量间可能存在自相关关系,下面对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表6 系数表

1.从表6可以看出碳排放强度对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负作用较为显著,测算结果显示2006-2015年间安徽省制造业产业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而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说明节能减排政策成为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限制条件。

2.外贸依存度与政策环境支撑能力系数为负,与前面的分析相悖。可能因为进出口贸易对产业升级作用主要通过先进技术转移实现的,但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尤其是2008年以后对外出口贸易面临断崖式萎缩,给安徽省制造业带来较大冲击。此外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政策,外资企业向本土回流导致技术转移带来的升级作用不明显。政策支撑能力系数为负数可能因为仅选用R&D经费中政府资金比重,政府对产业升级的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面,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支持上面。《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其中指出: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免税等财税扶持,并且出台了企业开展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支持政策。使用R&D经费中政府资金比重不能准确地衡量政策环境支撑能力,因为相比简单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可能会有更深远的作用。

3.人力投入与产业升级正相关,但系数不显著。可能因为数据处理上存在偏差,缺乏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R&D人数数据,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数做替代,但笔者认为人力投入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产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人力投入达到门槛阈值以后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才会变得显著。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升级正向推动作用不显著,可能因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测算显示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力投入(0.971953)、碳排放强度(-0.98345)、技术转移能力(0.653976)高度相关。变量间的相关性问题可能导致了回归结果不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第一,人力资本水平、技术转移和人力投入有助于推动安徽省制造业产业升级,其中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较为显著;第二,对外贸易与政府R&D资金支持不仅没能推动产业升级,反而成为安徽省制造业升级的限制因素;第三,2006—2015年间安徽省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说明安徽省制造业的减排符合绿色、集约发展的要求,但抑制了安徽省制造业的升级。

基于以上研究,安徽省制造业在升级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培育工匠精神,强化技术升级。如今依靠要素、投资驱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动力减弱,技术进步日益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下一阶段,安徽省制造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借鉴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立足实际建立健全基础配套体系。制造业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整机生产,更体现在基础零部件生产。长期以来安徽省制造业呈现出“强整机、弱部件”局面,造成基础零部件精度不够的原因更多地是因为企业发展中缺乏愚公移山的工匠精神。今后安徽省制造企业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动技术不断升级,因为只有在保障基础零部件供给质量的基础上,才可能全面提升全产业链的价值量与效益。

二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快产品升级。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实践证明传统依靠进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充分调动内部需求显得弥足重要。在网络化、个性化环境中,消费者崇尚商品的标新立异,长尾经济思维告诉我们满足小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创造更大的效益。鉴于此,安徽省制造业需要加快智能转型,打造智慧工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施行柔性化定制生产。这样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也可以很好地规避外部需求波动风险。另外过去高能耗粗放式发展方式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这就要求安徽省制造企业应统筹兼顾产品升级与绿色发展,而且低碳环保也是产品升级的必然要求。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生产要素投入类型不同,安徽省政府部门应分类指导推动制造业升级。一是嫁接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被视为低附加值产业,而如果可以深度挖掘其背后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赋予产品更多的人文情怀,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也能成为高附加值产业。二是优化升级资本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对低效率落后企业的投资;另一方面加快高精尖技术领域的资本形成,实践表明谁掌握了行业最前沿技术,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因此占领高精尖技术领域至关重要。三是大力扶持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提高TFP增长率,而且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业企业立足的根本,因此在安徽省制造业升级过程中要全方位地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四是健全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体系。要素、资本投入对技术进步的边际替代作用递减,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通过要素、资本投入来提高产出效率变得越来越困难,提高产出效率更多地依赖于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与金融、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区域制造业在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不光取决于先进的制造技术,还依赖于商业模式的先进性。过去公司业务往往是由企业内部非专业化的方式完成,而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内部业务由外部专业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下一阶段安徽省应着力为生产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提供空间,发挥多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的联动作用,共同推动安徽省制造业产业链条的整体升级。

[1]乔小勇,王耕,李泽怡.全球价值链国内外研究回顾——基于SCI/SSCI/CSSCI文献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7(1):117-119.

[2]王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与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15,15(4):1375-1381.

[3]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14-16.

[4]Humphrey J.& Schmitz H.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9(36),1019-1023.

[5]Poon T.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logy and Globalization,2004,1(1):131-137.

[6]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9-57.

[7]Kaplinsky R.& Morris M.Ahandbookforvaluechainresearch[M].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1.

[8]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5(2):17-19.

[9]吴义爽,蔡宁.我国集群跨越式升级的“跳板”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

[10]石莉萍,戴翔,孙大伟.全球价值链演进新趋势下我国产业发展机遇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3):39-42.

[11]綦良群,李兴杰.区域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5):139-142.

[12]邱斌,叶龙凤,孙少勤.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1):59-64.

[13]刘维林,李兰冰,刘玉海.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4(6):86-90.

[14]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6):7-9.

[15]唐海军.长尾理论经济学原理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1):62-63.

Class No.:F403.6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Upgrading of Anhui’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i Bo, He Xianmin,Wei Xiangyang

(Business School,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7,China)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manufacturing. We build up a metric system to evaluate the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in Anhui.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data from 2006 to 2015 has been made which finds that the increase of human capital play an insignificant role in upgrading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carbon emission has become the restriction for industrial upgrading. Technological transfer has promote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pgrading whil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governmental capital investment have not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hui. Cultivating craftsmanship, making demand-oriented product upgrading and strengthening policy guidance are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Anhui’s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

industrial upgrading; carbon emiss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李博,硕士,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何先敏,硕士,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韦向阳,博士,教授,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农民工精神建设研究”(编号:SK2014A068)。

1672-6758(2017)08-0064-7

F403.6

A

猜你喜欢
价值链安徽省升级
成长相册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回暖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