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为径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究

2017-09-01 11:09徐鸿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徐鸿华

摘 要 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教育界对此高度关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走访学校调查等方法对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探究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1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学校育人的方向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有健康的体魄,而塑造健全的人格是体质健康的必要条件。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长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经过查阅有关文献及走访部分学校调查得出:小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很普遍,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从而导致在学习上出现厌学、焦虑、过度紧张等;在生活上出现冷漠、孤僻、自卑、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现象。

3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3.1家庭因素的影响

(1)小学生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接触的人和物跟原来不一样了,一时间适应不过来,却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解人意,遇到自身不能克服的困难时,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2)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自理、自立的能力,就会长期依赖父母,因此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温饱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过度溺爱反而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如果父母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当他们遇到困难寻求不到爱护与帮助的情况下,他们感觉不到未来,从而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3.2学校因素的影响

(1)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学校陷入偏重于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误区。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素质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时得不到帮助就会容易造成心理疾病。

(2)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着父母的角色,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通过走访学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讨厌教师对自己进行批评的时候说话语气过重,带有侮辱性词语,以及动手捏、指、推学生等行为。以上的行为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常发生的不经意动作,但却是造成学生心理有阴影的主要原因。

3.3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受到了大幅度的冲击,不良之风也趁虚而刮,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影视、网络、广播中的不良宣传会给学生纯洁的心灵带来污染,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道德面貌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

4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心理过程和情感目标,这意味着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心理接受以及承受能力。从此目标来看,体育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教育,更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在培养学生学会体育技能的同时,结合体育的特点促使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前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更有影响力,原因在于:

(1)体育的教学环境空间局限性小,室外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小学生精神得到放松,摆脱教室内压抑、紧张的感觉。小学生喜欢自由自在,而体育课恰恰提供了给小学生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利的。

(2)在体育教学中,小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能够体验到社会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某种合理欲望(如自我表现欲),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躯体活动得到宣泄、转移和升华,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3)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没有其他科目成绩上的压力,不会造成小学生心理的负担,而且通过经常性的锻炼,各种运动技能还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高,小学生在体育水平提升方面抱有积极向上的心理。

(4)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坚强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对树立小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观念,培养小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均具有推动作用。

(5)体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体育活动中,除了语言之外,手势、表情、肢体语言等都是人际交流的媒介。例如在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特别是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繁,为双方增强友谊、發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6)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快感,使人获得愉悦情绪,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特别是学生在从事繁重的学习后,如能参加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如舞蹈、韵律操),欢快的情绪会油然而生,达到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效果。

5结论

通过对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体育的功能进行解读,可以得出体育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十分有效的作用。

体育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课程性质等方面均对塑造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小学生体魄以及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体育运动能够让小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提出苛刻非分的要求,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2)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获得必需的体育技能;

(3)体育运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适应能力,促使其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个性全面发展;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能消除或缓解学习上的紧张情绪,获得积极性的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增进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体育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6利用体育的特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1)结合体育的特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们爱表现自我的心理、活泼好动的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如接力跑、投篮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教学比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

(2)体育教师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建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建立稳定的心理平衡,保持情绪稳定,才能做到灵活运用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建立课堂互动氛围;善于观察学生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及时掌握学生身心变化;真诚的关爱学生,积极倾听学生心声;为他们解决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惑。

(3)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因此,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4)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对那些有自卑感、性格较孤僻的学生,选择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性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参加,有助于增强其在同伴中的自信心,更好的融入集体中来。

(5)重视在小结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情况的积极评价和小结有助于小学生了解自我表现情况,肯定自我价值。积极的评价和小结能够引导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更积极地改進和提高,从而增强体育兴趣和自信心,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6)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