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

2017-09-02 04:32李荣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构建

李荣娟

[提要] 围绕生态县建设经济发展指标,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以生态县建设制度创新为根本,提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包括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企业生产模式创新、生态园区打造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县;生态经济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XSYK031)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日

自《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生态县建设成就显著。然而,生态县建设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不断探索。

一、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生态县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专门研究和专题论文,生态县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阐述多集中在生态县建设措施、规划编制、路径探索等总体研究中;关于理论支撑方面,多数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统筹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应成为生态县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部分学者提出,通过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和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县建设,并认为发展生态工业应成为生态县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部分学者提出,要突出规划在生态县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制定规划时划定生态功能区,采取分区调控政策,合理布局县域产业,从而实现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其他学者则从生态县建设案例中得出成功经验,提出构建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应成为生态县经济建设的立足点。

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生态县(市)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理论归纳、总结及建设原则、建设标准、规划设计研究中,强调重新利用、循环回收、能源保护、能力修复对生态县(市)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形成了完整的建设理念、步骤、模式与具体方案,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县(市)经济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国内外关于生态县经济建设方面的研究大都结合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这些研究特别是国内相關研究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因此不能深刻回答生态县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略。

本文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以说明生态县建设的根本在于建设制度的创新,并以此解决人与自然间的冲突和矛盾;本文将生态县建设指标进行分解,围绕经济发展指标和生态县经济体系构建进行讨论,从而使分析更具针对性。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县建设

如何正确看待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这些究竟是怎样造成的?生态文明研究者需要深入分析并给出答案。通常情况下认为,导致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原因在于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比如理念、方式与行动上存在偏差等。但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却持不同观点,他们不是仅仅停留在人与自然冲突的层面,而是将其上升至人与人关系的范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偏差是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追求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良好秩序,倡导代内、代际公平,遵循生态学、伦理学原理和规律,体现科学性、道德性与可持续性,以及调控的综合性、推行的自觉性和发展的科学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同样重视生态文明研究,他们将生态文明与人的存在方式紧密联系起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创建全新的人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即为人的全新生活方式创建的过程,而社会制度创新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

生态县(含县级市)是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县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终目标。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县建设,依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可持续的关系,即通过设计良好的县域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县建设制度,加快生态县建设进程,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

探讨生态文明与生态县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为我国生态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构建全新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其目的在于为生态县建设提供有益路径;反过来,生态县建设实践,也极大地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源泉。

三、生态县建设经济指标及相关要求

根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的规定,生态县建设指标分为经济发展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和社会进步指标。其中,涉及生态县经济发展的指标包括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县域年人均财政收入、县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等7项。依据目标的高低及其实现的先后顺序不同,可以对目标进行不同类别的划分。其中,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县域年人均财政收入、县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指标属于生态县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等三项指标属于生态县经济发展的工具目标。

价值目标属于较高层次的目标,工具目标则是价值目标实现的方式和手段。马克思主义认为,目的与手段两者相互制约、密不可分。价值目标作为生态县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目标,在经济建设全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目的决定手段,手段受目的的制约,手段从属于目的。同时,目的和手段分别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生态县经济发展价值目的和工具手段的关系中,工具手段的价值取决于用以达到价值目的的性质;但价值目的只是决定工具手段,而不是证明工具手段的正确。实践中,工具手段的真正价值取决于其能够在结果中体现出价值目的。如果选择的工具手段不适合价值目标,就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就可能会歪曲价值目标的性质。在生态县建设中,价值目标与工具手段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合理选择,如何选择生态县建设工具手段对实现生态县发展价值目标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在生态县建设中,必须通过降低单位GDP能耗、水耗,提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等工具手段,以实现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县域年人均财政收入、县域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价值目标。如何完善生态县建设工具手段,降低单位GDP能耗、水耗,提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并使之符合生态县发展价值目的的性质、体现价值目的的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核心、产业布局调整为关键、产业发展机制为突破、生产模式创新为重点、生态园区打造为依托,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经济体系,才能不断满足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加快生态县建设的进程,推动生态县建设的创新,实现生态县建设的目标。

四、生态县建设中的生态经济体系构建路径

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并符合县域实际的生态经济体系,应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核心:县域产业结构优化。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提升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县域区位、基础产业技术优势,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建设县域生态工业体系。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服务业档次,推进县域生态服务业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在稳定县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构建关键:县域产业布局调整。按照县域生态功能区、区域环境容量要求和资源条件,整合优化现有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均衡化、差异化、园区化和生态化调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性;引导高新技术项目和调迁、新建工业项目向县域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限制发展技术档次低的工业项目,禁止重污染和高风险项目,努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生态化水平;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逐步推进县域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优化县域服务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功能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形成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相对集中的服务业空间组织体系。

(三)構建抓手: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建立和完善产业县域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限制和禁止发展国家发布的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的项目和重复建设项目,设立“绿色门槛”,制定县域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和项目环境准入管理办法;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型企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对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型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优先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积极鼓励企业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四)构建重点:企业生产模式创新。积极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县域企业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认证;在县域主导行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于使用有毒有害原辅料、超过国家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努力创建一批环境友好县域企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再生资源利用示范企业和节能节水示范企业,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管理,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

(五)构建依托:县域生态园区打造。遵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改造和提升现有各级县域工业园区。引进和开发关键产业链接技术、物质和能量集成技术、资源再生和循环技术,构建和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促进县域产业园区的生态转型;优先发展以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全面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生态化建设,构建以支柱产业为中心节点的县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特色县域农业生态园区,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完善休闲观光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大力推广沼气能源生态工程、庭院立体经营、观光农业、基塘结合、农业产业化等县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丽平.浅述建设生态县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1.

[2]叶枝茂,陈秀龙.以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发展生态县规划——以宁海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

[3]李杰兰.环县生态县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葛大兵.生态县建设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以望城县为例[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构建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