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健康

2017-09-03 10:39
中医健康养生 2017年6期
关键词:豆浆房颤月经

问健康

1 鸡蛋和豆浆是否不宜同食?

王先生:最近看朋友圈,说鸡蛋和豆浆不能同时吃,也有可以同食的说法,请问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答:关于鸡蛋和豆浆不能同食的说法流传很广,两者不能同食的缘由,大致是这样的:豆浆中含有抑肽酶(又叫胰蛋白酶抑制物),这种物质能够与鸡蛋中的蛋白质相互结合形成不被消化的物质,大大降低营养价值。

事实上,抑肽酶只有生豆浆中有,且不耐热,煮沸几分钟后,绝大部分抑肽酶就会失去活性。所以,豆浆要煮熟了吃,煮熟的作用之一就是破坏抑肽酶的活性。如果抑肽酶的活性被破坏了,那么就不会影响对任何蛋白质的消化,如果蛋白酶抑制物的活性没有被破坏,那么不仅是鸡蛋,大豆蛋白自身的消化吸收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煮透的豆浆和鸡蛋一起食用完全不存在这一禁忌。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煮豆浆的时候看到豆浆沸腾都会误以为豆浆已经熟了,但是实际上,豆浆在加热到80摄氏度的时候会出现假沸腾现象,所以看到豆浆沸腾时别急忙关火,应该再用文火多煮3分钟~5分钟。不要用未充分熟透的豆浆冲生鸡蛋,一方面,因为不完全熟的豆浆中的抑肽酶降低了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另一方面,豆浆的温度不足以使鸡蛋变熟,也就不足以杀掉鸡蛋中的沙门氏菌。

喝豆浆要适量,一次性过量饮用太多的豆浆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一般饮用250毫升到300毫升就可以了,如果饮用豆浆量过大,在饮用后,有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的现象。

2 瘦人为何也会得糖尿病?

高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赵先生:我今年22岁,体重102斤,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前期,请问身体不胖为什么也会得糖尿病?

答:糖尿病通常被认为是胖人得的病,其实也不尽然。虽然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但也不代表瘦人就进了“保险箱”。“瘦子”一样有得糖尿病的风险。一般来说,瘦人得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胰岛素缺乏,人体不易储存能量,身体虽不胖,同样会得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多偏“瘦” 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主要出现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这类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多为胰岛素“绝对”不足,常见于青少年。起病前,患者的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发病后体重明显下降。只要通过合理的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可逐渐“变胖”直至体重正常。

2型糖尿病患者有胖有瘦 此类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总数的90%,其中80%患者伴有肥胖,因此,2型糖尿病又被称为“糖胖病”或“糖脂病”。虽然偏瘦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没有那么明显,但这类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差,体内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也会导致体重有所下降。

中医将本病归为“消渴”。据《外台秘要》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其中又有“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的记载。中医认为,本病是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所致,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热偏盛,出现口干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症状,治疗根据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脉辨证论治,治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生津止渴等。

糖尿病在治疗上需要病人的积极参与,建议患者日常做到以下几点:饮食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合理,多吃绿叶菜,忌甜、忌盐、忌腻、忌辣,胖人应逐渐减少食量,通过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适度增加锻炼,制订安全的运动计划,运动还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熬夜、忌烟酒,保持心情愉快;经常监测血糖和其他并发症;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一旦血糖控制欠佳,建议到内分泌专科调整降糖药物。

3 房颤引起的中风如何治疗?

刘女士:我母亲今年56岁,年初患上中风,医生说是因心脏的房颤引起的,现神经方面已经康复,但医生说想要根治必须先将房颤治好,请问房颤和脑卒中是什么关系?如何治疗呢?

邱厚道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

答:中风近 80%的患者都是缺血性的,而房颤就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与没有房颤的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要增加近5倍。而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卒中相比,房颤导致的卒中更凶险,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都很高,许多患者治疗不当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不同,预防房颤导致的卒中需要使用抗凝血药物(简称抗凝药)以防止血栓形成。高血压患者通常会使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阿司匹林对预防由房颤导致的卒中疗效不理想。然而,由于应用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的同时会有潜在的出血风险,房颤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评估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同时评价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如果结果显示有卒中风险,且无绝对禁忌症,无论有无心脏症状,也无论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接受正规的抗凝治疗非常重要,不可掉以轻心、随意停药,避免让脑卒中有机可乘。

用药的同时,要注意定期复查INR(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在2.0~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均最低,随着INR的升高,出血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症状(如流鼻血、牙龈出血等)。此外,还要注意药物和食物的相互影响。

4 月经量少怎么办?

刘女士:我27岁,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是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影响怀孕吗?

田丽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答:月经量少是指周期正常,经量过少,或经行天数少于3天,或整个周期经行量小于30毫升。原因多是内分泌紊乱、抑郁、炎症、卵巢功能异常、贫血,或发生在人工流产操作不当之后,导致子宫内膜损伤或是卵巢发育异常。长期月经量少会直接导致女性闭经或不孕。

月经量少首先要排除器质性病变,其次要排除是否是因为减肥过度的节食,或生活不规律所导致,是否有过分娩或手术中大出血,或分娩后感染史,有无宫腔内冷冻或电凝,有无口服避孕药,有无结核史等。中医治疗要辨证施治,临床分为肾虚型、血虚型、血瘀型及阳虚型,治疗方法分别为补肾养精,补血益气,活血化瘀,理气调经及温经散寒等。

月经量少可能需要检查性激素六项、B超等。近年来临床多见多囊卵巢综合征,除月经量少外,还有肥胖、痤疮等,有的病人还有黄褐斑,乳腺增生症等。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格外注意饮食,月经来潮时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多食含纤维、含铁丰富的食物,多食滋补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经期可服红糖水,可多吃枸杞羊肉汤、萝卜排骨汤、乌骨鸡汤等;其次,经期不要过度疲劳,注意休息,保证睡眠,不要熬夜;第三,注意保暖,少接触冷水,不洗冷水澡;第四,注意卫生,保证外生殖器官清洁,防止感染,内裤、卫生垫要柔软,最好用纯棉织品,注意清洁卫生,勤换洗,内裤尽量要在阳光下晒干;第五,管好情绪,过度的精神刺激等可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导致月经量少。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诊疗,并详细叙述病情及病史,医师作出明确诊断后再处理最为妥当。

5 四黄粉治疗湿疹,可行吗?

韦大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中医师

秦女士:我今年45岁,身上多处患有过敏性湿疹,在微信上看到一种四黄粉的小验方可以治疗湿疹,请问这种方法可行吗?

答:这个方子可以试试。

四黄粉是由大黄、黄连、黄芩和黄柏组成,这四味药都以苦寒著称,不仅苦味而且还都有燥性,故而可以治疗湿热病证。组合在一起,打粉外用。

其中,黄连外治湿疹等疮痈类皮肤病最常用,疮痈往往与心经热毒有关,《黄帝内经》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黄连又以入心经见长,既可以外用也可以内服;黄芩擅长于清上焦热毒,清肝胆之热,同时也能清热燥湿;黄柏善于清下焦热,清热燥湿,同时又能清降肾脏的虚热、虚火;大黄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大黄不仅增加了“三黄”的清热作用,又有较好的活血逐瘀作用。

6 发现便血该怎么办?

赵英武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

尚先生:我今年36岁,大便时有少量滴血。最近,做结肠镜检查后,大便时出现大量便血及黏液,连续好几天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该进一步做什么检查呢?

答: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颜色或呈鲜红、或暗红或柏油样(黑便)。

便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如肝硬化导致的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消化道溃疡和炎症、阿米巴寄生虫感染、肠息肉、肠癌、痔疮、肛裂等;另一类是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疾病、甲型肝炎或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维生素K缺乏症、农药鼠药中毒或抗凝药物副作用。

不同疾病便血症状各不相同。比如,内痔出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伴随肛门痛;而肛裂出血多伴有肛门撕裂样疼痛;小儿便血一般为幼年性息肉或肛裂导致;阿米巴痢疾大便呈酱红色,黏液多,且有恶臭味;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都可见便血,且伴有黏液或脓液(脓血便),或伴有腹痛;肠癌便血暗红色,或伴有大便次数增多,或里急后重感、进行性消瘦。胃溃疡便血,大便呈柏油样黑便。

尚先生肠镜检查前大便是少量便血,而肠镜后出现大量便血及黏液,分析情况可能是做肠镜取病理组织、或做肠镜时损伤了肠道黏膜组织、或肠镜损伤内痔组织。目前尚不知道尚先生的肠镜结果是否正常,所以,应先等待肠镜结果。在等待结果的同时,可暂时口服培菲康、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如果血色鲜红,可暂时给予肛门坐浴、用太宁栓塞肛治疗。因条件所限,建议尚先生用药前先就诊。

中药方剂槐角丸为理血剂,具有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之功效。其组成为槐角(炒),地榆(炭),黄芩,枳壳(炒),当归,防风。主治肠风便血、痔疮肿痛。临床上用来治疗肠热动风而迫血妄行之便血,热证之便血者均可用之。

猜你喜欢
豆浆房颤月经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豆浆侠(4)
豆浆侠(2)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