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的四个维度

2017-09-04 04:18周明星翟坤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方法策略

周明星+翟坤周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点,构成了生态文明系统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从生态文明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内部要素关系、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等方面展开,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观、发展观和实践观的内在统一,并把坚持群众生态利益放在首位、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动力以及实现执政逻辑的新转变、坚持多维 关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论的方法策略。生态文明建设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巨系统工程,在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指导下,从促进全体公民生态理性的培育、经济绿色化发展范式的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与保障等方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优化,有助于进一步开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要点追溯;方法策略;价值诠释;实践优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06

中图分类号: 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31-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新实践,在面对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以及生态退化等严峻问题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丰富而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论。随着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化和拓展,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建设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功能和实践指导就愈加凸显。

一、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的要点追溯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论述极其丰富,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内部要素关系、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几点展开。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习近平明确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习近平主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1]生态文明何以能?关键要解决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现代化建设中用好生态环境的红利,将其转化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习近平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产力发展绝不对立,关键在人;在生态文明建设内部要素关系方面,习近平主张以系统思维紧抓生态建设。习近平系统的抓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协调促进、多策并举,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管制修复遵循自然规律;在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方面,习近平提出最鲜明的观点就是实现最严格的生态建设保护制度,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建设保护制度主要有三点提法,实行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方面,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重有诸多提法,主要体现在三个“表态”与三个“概念”的提出。习近平提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三个“表态”,即承担应尽国际义务、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建设美丽中国,他还提出的三个“概念”,分别为绿色银行、海绵城市、空气罐头。“生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明转型问题,是人类反思和超越工业文明阶段的历史必然”[2],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国人民的思想不断转化升级。随着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实践的不断深入推进,其生态文明论的内容得以不断地丰富,不断融入生态建设实践,促进生态文明永续发展。

二、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的价值诠释

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论描绘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些列的宏观战略规划,不仅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加助推了三大规律的发展。

1.实现共产党执政的更加合理化

自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实践助推我党执政规律的科学合理化发展:其一,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我国在过去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依靠人口红利无限制的以野蛮之力作用于自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更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位一体”形成“五位一體”的平衡发展格局,兼顾各方,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其二更加注重发展的系统性。习近平生态文明论主张要以整体系统的思维来抓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求做到环境治理、资源节约、管制修复系统推进,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三,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民性。我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被纳入到人民福祉范围内,并把生态环境视为公共产品,凸显了我党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创设。其四,更加注重思想的指导性。把“绿色”置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高度,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2.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论把我国的发展定位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型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具有重大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把“绿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融入到我国建设的各个方面,促进我国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与我国经济新常态视域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主题高度契合,也是共产党执政逻辑的由以GDP为中心向经济环境双赢的转变。习近平生态文明论充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平等性原则,把生态保护与生产力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消除了人与自然不平的关系,既注重经济的发展,也强调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战略,这些都不断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3.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

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习近平生态文明论提出了“两山”论,正确定位生态文明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就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多一份关爱,每个人对自然生态点点滴滴的付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生态保护“正能量”的传播影响,不断地推进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势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维持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尊重自然,按照自然客观规律办事,可以到达社会利益与自然利益的双赢,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习近平生态文明论中强调承担更多的国际生态保护义务是为全人类永续发展的关照,推动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付出更多实质性实践,加强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交流与协作,共同分享绿色建设成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策略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多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起着加速与驱动作用。

1.坚持把人们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目的追求。习近平做出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习近平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围绕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随时随刻倾听民意、回应人民期待的民生情怀。习近平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要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为重点,关注人民群众健康问题。主张着力解决损害人民生体健康、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这些提法都反映习近平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紧扣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利益为重的群众路线。

2.以创新为发展契机——坚持价值观、发展观、管理政绩观创新

习近平要求从整体高度系统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采取多种创新方式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充分展示了思维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紧紧抓住创新这一契机,富有因时制宜、勇于开拓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生態价值观的创新。习近平提出“两山论”,朴素的反映出了生态价值的本质内涵—生态资源就是生态资产。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明确了生态资源、生态红线、生态红利三者辩证关系,即生态资源是物质基础,生态红线是制度保障,生态红利是价值体现。[4]其二,对经济、城乡发展观的创新。习近平在经济发展创新要求:“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5]。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并采取一系列举措,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三,对管理观念的创新。习近平强调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习近平为政府机构的系统管理指出了方向,对系统管理观念进行改革与创新,丰富拓展了我国管理观念。

3.实现执政逻辑的新转变——从重点发展到全面发展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就是我党面临环境危机以创新的思路实现执政护逻辑转变的最新战略抉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相协调的发展之路路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转变中的重大问题。把“生态文明”融入“四位一体”构成“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反映出了我党实现从以经济为主的重点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重大顶层设计创新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意识”与国内生态问题倒逼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我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新思维,也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探索的历程。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中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由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十八大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这一发展转变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我国的发展不能以GDP为唯一目标,还应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优化社会结构上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努力,实现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五位一体”的整体推进、系统发展。

4.坚持多维关照——注重协调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注重整体性,坚持多维关照的协调发展。习近平的整体系统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从宏观战略上强调以整体思维搞好顶层设计。他主张我国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环境治理上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7]。其次,要用科学辩证的思维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强调:“我们以辩证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就是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8]。再次,强调底线思维。牢固的树立生态的红线观念是清醒的底线思维的表现。习近平强调,在生态保护上,必须要有明确的底线,严格遵守底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发展。最后、强调严密的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依靠制度与法治,采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后盾。[9]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论的实践优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论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实现生态文明思想的真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以实践优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益条件。

1.促进全体公民生态理性的培育

实现我国实现绿色治理必须做好几点:其一,多路径实现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通过多样化大众媒介手段、主题活动的实践、针对性教育的开展等加强生态文明自然观、道德教育观、法治的教育,推动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助推全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论的认知、理解、认同、内化、“知行合一”的实现,强化全民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掌握,实现尽可能多的群众对生态模式与制度的科学评判,增加全民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积极性。其二,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新理念。不断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论的优化与发展,促进旧有价值观、发展观与伦理观的转变升级,促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方向的转变。引导全民生态文明价值观、发展观、伦理观的“三观”转变,帮助全民树立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观与自然公平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让伦理道德原则全方位惠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其三,融入生态文明的新思维模式。在生态实践中需要坚持整体性、多维性、循环性的思维方式,把人——社会——自然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融入多维关照。

2.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的新范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面对日益社会化、全球化、意识形态化、形势严峻的生态环境时,需采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将自然再生产纳入到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两者有机统一的发展。要把自然生产视为经济活动的内部因素,促进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经济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尽量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生产融入到自然物质再生产的过程中,对工农业生产中的物质代谢与自然物质、能量的循环的整合。在我国各领域的生活、生产中必须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实现多层次、多循环的物质综合利用,以维护生态的平衡,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此外,还要倡导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在具体生活实践中,不断强化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提倡节俭的绿色生活理念,抑制贪欲,历行节俭,最大限度的摒弃消费无度、贪欲无度、缺乏理性、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

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与支持

为了推动生习近平生态文明论的贯彻落实,保证生态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顺利推进,需要在遵守“红线”后盾的基础上,运用配套的制度与技术措施来给予保障,以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常态,促进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论的贯彻落实。其一,划定、执行法律“红线”。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强制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堅强后盾,确立生态建设的“雷池”。同时,需注重法律、道德监督等规范机制的协同,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合力。其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在我国生态文明的贯彻落实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综合应用行政、法律与经济的多种措施,为生态文明提供制度保障。其三,寻求技术支持。创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动力契机,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需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广泛运用。促进科学技术的绿色化与生产工艺技术的生态化,从而实现生态资源节约化发展、生态环境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助推文明转型美好愿望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4-03-8(1).

[2] 何小勇.大学生生态公民身份的建构—关于高校“原理”课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98.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1).

[4] 李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87.

[5][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7,104.

[6] 刘经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历史使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94.

[7] 习近平.环境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抓[N].广州日报,2014-02-27(1).

[8]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89.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方法策略
浅析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的方法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教学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