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2017-09-04 12:29安丽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研究内容研究范式

安丽梅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资源基础。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相一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概括说来经历了发轫期、成长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它在学科名称与研究对象、历史起源与历史分期、研究内容与主要特征、历史定位与现代价值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也面临着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研究范式有待完善、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的问题。当前加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需要加强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视,完善其研究范式,深化其研究内容。

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范式;研究内容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2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105-0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还是在理论研究、资政服务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也面临着科学性不强、基础理论难以深化的挑战与困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学科史的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史不仅包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同时也包括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与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为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要求,有必要深入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21世纪以来,随着党和政府这一政治领袖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这一学术理论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学界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从忽视转向关注,并从零星研究转向系统研究,视野不断拓宽,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相一致,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概括说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发轫期:1984-1995

从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到1995年学界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展开专题史研究这一阶段,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发轫期。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以来,学界尽管从广义的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不论过去哪个社会历史阶段,也不论哪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它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社会行为和实践活动”[1];但是在相当程度上认为植根于剥削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是得不到科学的发展的,“一切剥削阶级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质,相反,还竭力掩盖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得不到发展,不可能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2]。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杰出贡献才成为一门显学。因此学界主要是在无产阶级社会的实践基础上,确切而言,主要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础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重点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主要是“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完整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使人们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3]。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刚成立的前十几年,学界一般默认思想政治教育史专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认识的深化,也有一些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史明确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作了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学界主要是在狭义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因而将研究重点放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對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较为忽视;即使有所涉及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也仅仅停留在零星研究的层面上。

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成长期:1995-2006

从1995年学界开始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进行专题史的研究,到2006年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著作产生,这一时期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成长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具有以下进展。一是提出了“广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在这一时期,理论界逐步认识到以前所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切而言应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狭义意义上的解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理论研究,如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已经渐渐将触角扩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和古代社会,认为尽管社会主义社会和三大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不尽一致,但实质上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应该建立广义思想政治教育学,而广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应以社会主义社会和三大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背景,去揭示它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规律”[4]。二是部分学者逐渐认识到人类的产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人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相一致的。自从原始社会形成之时起,同时也就有了原始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5]。三是学界开始了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进行专题研究的历程。研究了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若干问题,如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时期的内容、特征、方法,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与特征,勾画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初步轮廓。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还主要局限于专题史研究的层面,以及宏观层面的泛泛而谈,缺乏系统系、完整性,缺乏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连贯性。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亟待突破性发展。

3.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发展期:2006年至今

以2006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论述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著作的产生为标志,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学科发展的强劲势头,2006年以来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一是有了系统化理论化的专著诞生。如2006年赵康太、李英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高校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此后陆续有重要专著出版,尤其是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基本轮廓,二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如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主要内容、现代价值等问题,其基本问题解决路径为从经验思维出发,强调古代德育资源对当今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三是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上日程。随着学科视野的不断拓展,部分学者逐渐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完善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建设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构想。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取得的进展

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学界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类:一是涉及通史探究的专著,以黄钊的《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为代表;二是学位论文库存有的相关论文,研究视角分别为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唐代思想政治教育、封建社会晚期(清代)思想政治教育、古代社会教化研究等。三是散见于期刊中的诸多文章,话题论及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基本特点及其现代价值等方面。综观目前学界研究成果,学界目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名称与研究对象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成立几乎同步而行。学科成立之初,使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一词较多。随着学科理论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和加深,更多学者看到了不同社会形态中各自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共性,认可中国古代具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传统,逐渐使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说”概念[6]。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升温,表现为通史性以及专题性著作与论文的相继涌现,但是至今没有对该概念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成果出现。在学科名称问题上,目前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使用“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名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与此相似,‘思想道德教育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思想观念教育”[7]。在我国古代社会更加侧重伦理道德教育即“思想道德教育”,也因而用“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名称更为合适。二是使用“中国古代德育史”名称。此种观点认为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伦理本位的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德育史”一词容易实现话语系统的衔接。实际上,在学科名称上的混乱不仅反映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衔接问题,而且反映了学界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否与历史定位问题,深层次上则反映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待突破,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有待转变。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对象。在基本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基础上,学界一般认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构成部分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生、发展规律。尽管应该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与实践史相结合,但是还是应各有侧重,因而在研究对象方面学界进行了更为细化的研究。一是认为应以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演变和历史规律为研究对象。黄钊认为研究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应将研究对象具体化为思想关系,确切的说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术成果;赵康太等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应着重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要思想家的思想。二是认为应以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历史规律为研究对象。如刘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逻辑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线索[8]。三是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张世欣持此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運行过程与发展规律,反映的是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规律、机制、运行、价值的互动性发展的历史状态。

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源与历史分期

学科成立之初,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起源问题上,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应从党史的视角,把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考察起点,或者应从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产生发展的视角,把无产阶级的产生作为考察起点。此种观点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发展阶段与成熟程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也因而否定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存在的必然性。随着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于阶级社会的观点逐渐成为主流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它伴随着阶级社会的演进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就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9]。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已成为学界比较认可的观点。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时期的划分成为支撑此观点的重要依据。值得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类社会的产生为历史起点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原始社会已存有完整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了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会生机盎然”[10]。该观点基于深刻的学科反思与理论探讨,对于深入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叙事应该从哪里开始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的划分。在历史分期问题上,学界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的认识,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进行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阶段划分与古代社会形态划分联系起来。以此为依据,认为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期,封建社会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熟及没落期[11]。此种划分颇为宏观笼统,缺乏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与古代经济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入分析。二是根据古代政治思想发展脉络进行划分。赵康太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起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萌生及其思想奠基,定向——秦汉文化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大一统化,中和——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多元化局面,内向——宋明理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理化,转向——近代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裂变[12]。三是尝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历程及特征、规律进行划分。如张世欣认为,从皇帝、尧舜禹到夏商时期是思想道德教育自发期,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期,秦汉隋唐是思想道德教育成熟期,宋元明清是思想道德教育滞后期[13]。

3.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近几年来学界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视野逐渐拓宽,研究视角更加广泛,研究内容呈现出从一元聚焦到多元呈现的局面,具体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途径、价值、评估、仪式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两个方面着手。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在学术流派方面,儒家思想作为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古代封建社会,“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礼教思想,用所谓的‘三纲五常规范人们的言行,处理与人的关系”[14],同时已有相当学者认为儒墨道法同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流派的重要代表,应该综合儒释道理论中关于宇宙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德育思想,从而系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5];二是在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方面,已有学者注意到少数民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工作。从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所涵盖的基本范围、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少数民族道德文化为契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探索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意义所在[16]。当前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学界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尚未清晰,因而在研究内容方面与中国“古代德育学”“古代伦理学”“古代思想史”往往交叉混合,学科特色不明显。同时某些重要内容,如古代官德问题,传统乡规民约问题、传统家训家风等问题尚未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从宏观上看,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典型的民族性,具有强烈的“尚道”意识,注重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注重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古代无论是奴隶制时代还是封建制时代,都属于阶级统治的时代,因而当时的思想道德教育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可继承性和借鉴性,进步思想家或进步阶级的德育成果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这是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常有一些进步思想家参与其工作,能从一定角度反映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要求,乃至从一定程度上表达劳动群众的愿望,因而其思想道德教育成果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并超出本阶级的独家需要,为其他阶级所借鉴。[17]。也有学者从微观上探讨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在德育内容上,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德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训教合一;在德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18],儒家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人格理想和道德价值的主张,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19]。

4.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历史定位与现代价值

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问题,即历史评价问题,与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认知、本质理解息息相关,也与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学界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经过了由“批判借鉴并存”到“借鉴为主”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之初,部分学者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剥削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是一个随着剥削阶级社会的历史演化而不断变化的统一整体”[20],因而内容研究上以批判为主,同时也以辩证的观点认识到其“在历史上这种思想统治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1],在批判为主的同时也借鉴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优秀德育资源。21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价值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阐明,出现了向“借鉴为主”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态度的转化。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以维护旧制度为主,但是也曾培育出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在社会整合、成员规范等社会价值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2]。中化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也积淀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验思维出发,着重挖掘古代德育思想,强调古代德育资源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国家政治统治的主要手段,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施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播有益于社会稳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等[23]。也有学者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的主体性要求、整体性特征和生活化趋向对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借鑒意义[24],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等。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视程度加强,着重强调了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具有特殊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25]有学者从学科支撑的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的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基本历程、基本经验、主要教学和客观规律,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力的提升,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创新与发展的研究的深化”[26],也有学者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出发,认为“对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研究,将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层面,有利于从历史反思的深广度中吸收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精华,以进一步构建与完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体系”[27]。

三、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面临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着挑战与困难。既包括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体系、框架结构、话语体系等问题,又包括理论史、实践史的研究内容与相互关系等具体性问题。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式的不完善与具体内容的不系统。同时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蕴涵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提供材料支撑和资源借鉴,也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撑。因此不仅需要加强对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视,还需完善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研究范式、深化其研究内容。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面临的困境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学界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除了为数不多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通史之外,对于该领域的著作成果少之又少。相关学术论文、硕博论文数量不少,理论深度与研究广度却不够。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是导致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首先,中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衔接问题尚未解决好。如学科名称问题,是否可称之为“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目前相关著作较多称之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德育史”。其次,与学术专长有关。在越来越细化的学术研究方面,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需要国学功底,研究起来有难度,出成果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少有踏足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学者。再次,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尽管目前传统文化受到重视,但是传统文化是否能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现代价值,仍然有值得商讨的空间。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更多的学者认为“应当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点范围和着力点,重点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研究”尽管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如此重要,然而在当今中国其重视程度仍然有待加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范式需要完善。范式乃一个学术共同体共同承认和享有的理论和方法。但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却缺少这种共同的范式,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话语系统衔接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建立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相互交流发展的基础上的,其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民族特色。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评估、价值等诸多方面,话语体系并未统一,这也就造成了古今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难度。第二,学科性质问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学科性质是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交叉不等于重复,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应明确自己的学科性质。第三,研究对象问题。学界基本认同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生、发展规律。但是目前仍在重點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有待深入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并未明确区分是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教育学视角、历史学视角还是伦理学等视角进行研究?第四,研究方法问题。学界认为可以从历史学分析方法、教育学法分析方法亦或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确定逻辑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史学方法论为指导,参照多学科进行历史分期;整体和分层次地构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体系。”[28]。但问题是对于作为个体的学者而言,掌握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太难,具体操作层面存在困难。第五,分析框架问题。已有成果多是按照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写法,与中国伦理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哲学史的写作框架区别辨识度不高。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必须以意识形态性为其逻辑主线,以时间为纵轴、实践活动为横轴构建自己的分析框架。”[29]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有待深化。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具体内容方面,如历史分期、主要内容、目标途径、方式方法、价值评估等方面仍需深化研究。当前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内容研究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论域有待明确。目前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内容研究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学科界限的不明确,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教育史等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具体表现为史料筛选的泛化与简化。第二,研究重点有待明确。在研究内容方面,一般以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理论史为重点,同时也突出了实践史、活动史的研究。在学术流派方面研究内容也各自有所侧重,一般以儒释道思想为主,同时也兼及名、法、墨、阴阳、农、杂家等诸多流派。第三,研究深度有待加强。目前学界在思想史和活动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无论在宏观内容还是在微观细节等方面仍然有待深入挖掘与深度论证。

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加强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范畴等元理论的研究以及应用理论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在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基础上。同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进行也需要建立在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的基础上。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史尤其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有待加强。因而加强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视是紧迫而必要的。应该着重区分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确实古已有之,应该从历史发生的源头开始追溯思想政治教育,将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历史研究的视野。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对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视。

完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范式。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范式仍需完善。首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种视角:党的视角和社会的视角。社会的视角为“为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党的视角则“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好地履行党的历史任务”[30]。其次要解决的应是古今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话语体系衔接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活动,但是该概念是在我国近现代提出的,学界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一提法是无异议的,但是对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一提法仍存争议。这一问题应是在解决古今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话语系统衔接问题的首要并且重要问题。再次,应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问题。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包括理论史和实践史,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应该重点研究。这也是进一步开展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点。

深化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内容。在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具体内容方面,有以下几点是需要重点解决的。第一,明确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研究论域。只有明确了研究范围,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才能避免史料筛选泛化。目前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史料筛选的标准问题,正是由于学科边界的宽泛或者不明确,因而往往与伦理学、德育学、政治学相混淆。第二,深化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重点。我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有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特征。因而其研究重点可以初步确定为德育思想与德育活动。又“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1]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因而其研究重点有必要放在儒家德育思想与德育活动中。第三,加强对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内容、方法、目标、价值、评估、仪式等问题的深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在古代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方面是薄弱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应该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2] 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1-2.

[3] 陆庆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5.

[4] 杨生平,隋淑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

[5] 王礼湛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56.

[6] 王礼湛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27.

[7]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學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2):28.

[8] 刘梅.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路径与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193.

[9][14]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2,52-53.

[10] 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教育研究,2015(4):45.

[11] 谭银娥.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30.

[12] 赵康太,李英华主编.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2.

[13] 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7.

[15] 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6.

[16] 刘艳群,张秀丽.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以湘西少数民族民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9):204.

[17] 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2-26.

[18]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8-49.

[19]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5.

[20] 王瑞荪,竹立家.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24.

[21] 陈百君编著.思想政治教育学[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10.

[22] 万斌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3[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93.

[23] 邱柏生,董亚华.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71-274.

[24] 马忠,张晓玲.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00.

[25] 王树荫.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建设构想[J].高校理论战线,2012(1):52.

[26] 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6.

[27] 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史[M].杭州: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28] 巩茹敏.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研究的新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48.

[29] 张艳红.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亟需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73.

[30] 李基礼.从“党”到“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视角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2(6):22.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8.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研究内容研究范式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我国犯罪论体系之变革及刑法学研究范式之转型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我国会展物流研究综述
近三十年《诗经·周颂》的研究综述
关于图像处理中几个关键算法的研究
论我国刑事错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从生态伦理观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