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赤子之心

2017-09-04 00:16赵策策
速读·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

赵策策

摘 要:《呼兰河传》以空间性的叙事为全文的明线,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在文中互相穿插了两条暗线——孩童眼光下的纯美世界与成人眼中的荒凉世界,作者利用这两条线在回忆童年的同时写尽了人生的喜樂哀愁,甚至有的时候使这两条线在同一句话中实现汇流,用一句话写尽了一个人一生所可能拥有的全部思想感情,可见文之情深,作者心思之通透,联系萧红自己短暂一生的际遇,可知写作人也是至诚者。

关键词:两条线索;文之至情;人之至诚

一、《呼兰河传》:文之至情

对于《呼兰河传》,有的研究者认为“萧红不是用时间性叙事艺术‘写出,而是用空间性的绘画艺术为元话语‘画出了这部小说”,这段话可以看出《呼兰河传》是以空间结构为明线进行故事叙述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呼兰河传》童趣味道之浓,就像是小孩子在白纸上堆叠出了不同的色彩。

但《呼兰河传》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它特殊的叙事模式与叙述语言,更在于作者在看似平静无波的叙述中为文章埋下了另外两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它们互相交织,有时作者甚至在同一句话中道出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情。

第一条线是属于孩子的,是纯美的世界——在孩子的眼中世界至纯也至美;第二条线是属于大人的,是只有大人能读出的荒凉。

《呼兰河传》的童趣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孩子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思考世界的事物与感情;在状物之时充分调动人体各个感官,高度模仿孩童的生理习惯;运用白描的手法,朴实而真实,即使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也是自然的。

文本中充满了孩童式的心理活动,如:“祖父只是自由自在的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这种“小大人儿”式的自我认可很容易使读者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而发出傻笑。

萧红对景物的描写也完全仿照了孩子的口气,她写看到的树和草,闻到的花的气味,听到的鸟的叫声,就是简简单单的这些东西本来的样子。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色彩浓烈,生机盎然,万物有灵,像极了每个人年少时看到的世界。

而这些景物描写有如此的生命力,正得力于萧红一直坚持的白描式的写法,她很少在文章中发表议论,即使有也是极其短促的淡淡的,话家常式的一声叹息,而且极其擅长使用短句,在模仿孩子短促的语气的同时,也使文章更浅显易懂。

她的语言风格淡朴而有雅趣。

正是这样的白描使萧红的文字有了十足的感染力,萧红在她的世界里跑着闹着笑着活着,仿佛伸着一只稚嫩的手,带领着读者也在她的世界里跑着闹着笑着活着。

因此,在读《呼兰河传》的时候,读者是在读自己无故无忧的童年与笑声。

《呼兰河传》的笑和忧都是真的,它让人在笑的时候叹息,因为贯穿它全文的两条线有时是合流的。所以在分析文本的另一条掩埋的线时也可以从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出发。

读者可以从孩童的欢乐中读出惆怅,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年少时,那么好的时光啊,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读者看到萧红用孩童的眼睛看到的花红与柳绿,却又马上想到了春草的枯荣,景物的凋逝,看到萧红通过白描写出的那些极富真实性的事物,这种哀伤也就更重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本人在行文中也是插入了若有若无的哀愁的。

作者在用孩童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常常写出一些若有似无的哀伤的语言,用孩子的眼光看,是简单的记述,用大人的眼光看却是充满了无限叹息。

如萧红在描写祖父的章节的最后写到:“于是我从祖父的身上往下挣扎着,喊着:‘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几乎抱不住我了”。

将孩子的心境和大人的心境同时熔铸进了同一句话中,这是萧红作品的最伟大之处,是《呼兰河传》的灵魂。

作者在状物的时候也时常穿插进一些在大人看起来有更多意义的句子,如“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样的句子,带着孩童天真传神的语气,也带有成人式的思想,带着孩子式天真的伤感是最心酸的。

第三点促成这种悲伤氛围的则是作者的白描句式。

因为她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白描与短句所具有的感染力,写人状物都娓娓道来,像缓缓牵出了一位老朋友,感叹之语,像一句叹息,叹息之音,绕耳不绝。

“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这已经是更偏成人式的语言了,更多的添入了对自然对人类整体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了更广大的时空里,感受人生的虚无感。

二、萧红:人之至诚

有的研究者认为“萧红至死怀念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那种为所欲为,绝对自由的生活状态,其实是她借助描写童年生活所创造的一种人生梦境,清晰地折射出萧红任性偏执的性格特点。童年梦幻影响萧红一生,再一次印证了‘性格即命运的文学名言”。

萧红确实一直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她一直希望自己兜里有钱,人有尊严,可以和心爱的人走在大街上。

但这并不代表她一直生活在这种“梦境”中,相反她对这种希望能实现与否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通过对《呼兰河传》的详尽分析不难发现,萧红对世界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清晰到她可以用一句话写尽人生的喜与悲,但她依然保持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信仰,因为她心中还残存着“祖父”留下的那一丝温暖。

萧红是走遍了世界的荒凉,却仍然愿意相信世界上暖与爱的存在,是真正有力量与温度的人。试问人要多勇敢,才敢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去记录童年的时光,无忧而快乐,用了孩子的眼神。

萧红的一生:才也灵秀,也朴实;人也愚钝,也聪慧。

参考文献:

[1]段从学.《呼兰河传》“写法”与“主题”[J].作家与作品,2014,07.

[2]萧红.呼兰河传,萧红全集(3)[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26+45+47-48+64.

[3]王澄霞.从《呼兰河传》看萧红性格特点及其人生悲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追求
浅论萧红生命意识变化: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
大美无形 寂寞成诗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的问题与改进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诗性自我下的童眼与童情
比较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与《呼兰河传》
我读《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