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是相互的”,中巴友谊真正的奠基礼

2017-09-08 15:25陈其林
党史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米袋耿飚两国人民

陈其林

1957年,巴基斯坦遭受自然災害急需粮食。巴方来找中国驻巴大使耿飚,希望中国予以援助。耿飚向国内汇报并建议,卖给巴方大米,还希望国内考虑捐助一部分大米给巴方。周恩来根据耿飚的建议批示:同意卖给巴方6万吨大米,按正常贸易价格计算,另外赠送4000吨大米,以帮助灾区人民克服困难。

在协议签字仪式上,巴外长主动向耿飚提出:美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面粉,口袋都印上了“美国援助”的字样,中国援助的大米也可以在米袋上印上“中国援助”的字样。耿飚认为,美国这样标榜对别人的“援助”,未必能收到它所希冀的效果;而我们援助巴基斯坦,是基于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以及对灾区人民的同情,是出于帮助巴基斯坦人民克服困难的真诚愿望,别无其他目的,因此我们不能仿效美国的做法。于是,耿飚只让巴方在米袋上印上“中国”,说明这些大米产自中国就可以了。

当巴基斯坦领导人向耿飚表示感谢时,耿飚对他们说明两点:第一,由于我国的经济也不发达,所以对外援助是有限的,只能尽力而为。第二,援助是相互的,我们此次援助了你们,但你们也在其他方面援助我们。正是通过相互援助,我们才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相互关系中,“援助是相互的”奠定了中巴两国政府、两国人民山高水长的主旋律。

(鼎甲摘自《炎黄春秋》2016年第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米袋耿飚两国人民
耿飚之问
妙手扎米袋
中老两国人民的大喜事: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贯通——中老铁路唯一跨境隧道13日贯通
拆米袋有机关
苗苗的缺点
耿飚 究竟有多心细
耿飚:老百姓还会为你们求情吗?
“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米袋在颈椎骨折术后固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