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

2017-09-08 04:56董娟张又蓉
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内科总有效率

董娟 张又蓉

【摘要】目的 分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接收治療中医内科患者6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2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为西医组,另外33例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为中医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且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3..02

在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大部分都是长期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患者多次治疗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且患者病情易反复,患者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遭受了严重的折磨。在中医学中,活血化瘀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法则,其主要用于血瘀证治疗,所谓血瘀证就是指血流不顺畅、离经之血停滞等引发的症候群,血瘀证的临场表现为血液污秽、血液瘀滞内结等[1]。本文主要研究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接收治疗中医内科患者6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2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为西医组,西医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最小者22岁,年龄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为(45.19±2.79)岁,其中头痛者11例,心悸者7例,腹痛者9例,胸痹者5例。另外33例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为中医组,中医组男17例,女者16例,年龄最小者23岁,年龄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为(44.97±3.01)岁,其中头痛者9例,心悸者8例,腹痛者10例,胸痹者6例。中医组与西医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常规资料的比较上(P>0.05)。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及吸痰治疗、吸氧治疗以及抗生素治疗等[2]。观察组则给予活血化瘀治疗,即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针对头痛患者,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白芷、川芎、地龙、白芍、桃仁、川红花各9 g。药物洗净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针对头痛剧烈者,可在以上药物基础上,增加蜈蚣、全蝎等药物,可以达到通脉止痛的目的。针对舌质呈暗红色的患者,观察其舌苔,舌苔薄白则属于气滞血瘀,可以给与其柴胡、郁金各12 g,生龙骨、生牡蛎、当归各15 g,白芷、地龙、川芎、桃仁、川红花各9 g,药物洗净后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3]。

针对胸痹、腹痛患者,给予通阳行气治疗,基础药方为:桔梗6 g,全瓜蒌15 g,当归12 g,川芎、赤芍、桃仁、川红花、薤白、生地黄、枳壳各9 g,三七粉12 g,醋炒乳香、没药各15 g。药物洗净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

针对心悸患者,给予通痹止痛治疗,基础药方为:桃仁12 g,红花、当归、生地黄、赤芍、牛膝各9 g,甘草、柴胡各3 g,枳壳6 g。药物洗净后用清水煎煮,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早晚服用,早晚各一次。

1.3 效果评定

记录两组护理以后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判定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等级[4]。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病情未在反复,判定为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病情没有反复,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判定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但是没有完全消失,偶有复发现象,判定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疼痛症状没有缓解,甚至疼痛感加剧,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疗效

经过治疗后,中医组痊愈15例(45.45%)、显效11例(33.33%)、有效6例(18.18%)、无效1例(3.03%),总有效率为96.97%;西医组痊愈13例(40.63%)、显效9例(28.13%)、有效5例(15.63%)、无效5例(15.63%),总有效率为84.38%,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过治疗后,中医组出现恶心的患者1例(3.03%),乏力患者0例,呕吐患者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西医组出现恶心的患者2例(6.25%),乏力患者2例(6.25%),呕吐患者1例(3.1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3%,中医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

3 讨 论

瘀血是一种由于血液运行不顺畅、滞留脉中、溢于脉外,发生在体内某一个部位的病理产物。瘀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停滞在脏腑内的血液,还有一种是血脉当中的血液。患者体内瘀血会对脏腑器官及组织造成不良影响,产生一些致病因素,因此,及时治疗瘀血十分必要。我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医领域,不同的疾病要有不同的治疗方式[5]。在使用活血化瘀法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瘀血位置等实际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其用药十分灵活多变。活血化瘀所用的重要大多都具有止痛、消肿、通脉活血等功效。但是,医务人员在应用活血化瘀法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景观活血化瘀法对于致病去邪有较好的疗效,但是该方法也会耗气伤阴,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才可以应用该治疗方法。且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遵循攻补兼施的原则,千万不能求快而滥用活血化瘀剂,以免对患者身体造成损害。本次研究中,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内科疾病,效果确切,中医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且中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与张延华等[6]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双娜,袁小辉.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92-93.

[2] 王天强.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6):88.

[3] 马正统.浅谈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5,28(46):401.

[4] 方春凤.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6):89-91.

[5] 周 松.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1):7-8.

[6] 张延华.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7):105-106.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内科总有效率
儿童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凉血固表消斑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安全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急救中的应用情况比较分析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冠心病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奥司他韦口服联合阿昔洛韦乳膏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观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研究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