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7-09-08 05:14杨天武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9期
关键词:松树词语课外阅读

杨天武

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注重基础过硬训练,打好阅读根底

词语训练,集中识字后的中低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碰到的,多数是熟习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怎样深刻地理解,应是中低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如《小松树树和大松树》一课中,作者用“站得高、托、低下头、”三个词,活泼、正确地写出了小松树两次嘲笑大松树长得矮的经由。而大松树听到后没理采小松鼠,这时风伯伯的话让山上的“小松树害羞的低下了头”,“孩子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拖起来的呀”!在这让孩子去感受“托”,一词用得确实是小松树长在山顶上,表示在举在高处的动作,第二次被风伯伯听到后告诉了他道理,小松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他很惭愧的低下了头,这里的“托”字用得非常揭切,阐明大山把小松树托高了,因此,课上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孩子感受动作词“托”的用意,充分表示了小松树骄傲自大、没有礼貌的行为是不对的。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解合课文中的言语环境,读懂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意义。其次是增强句子练习,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最后要增强段的训练;段的练习是三年级浏览训练的沉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接洽,区分段落。例如《一个粗瓷大碗》一课,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重复读课文,初步了解每一自然段重要写的什么,接着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部分,同时阐明为什么这样分,并找出第二部分是重点段,然后进入分层训练。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依照事情产生、发展、结果的次序把第二部分分为三层。在学生分层碰到难题时,就再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看一看两个自然段之间接洽得是否紧湊,假如紧凑就搁在统一层里,如联系不紧凑就把它分离开。这样辅助学生解决了分层碰到的答题。分完层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读懂第二部分内容,总结出每一层的意义。第一层写送碗;第二层写“用碗”;第三层写“拾碗”。再重读第二层并找重点句“赵一曼乘人不防的时分,速步行入炊事棚,把饭倒在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菜粥。”引导学生领会赵一曼作为抗联政委,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兵士们,同兵士们同甘共苦,表达了她关怀同志的高尚质量,那种精神是感人的,所以文章开头写这个“碗”能使文章前后呼应,这样逐渐重复训练,学生学会了划分段落和区分层次的办法。

识字后的中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从词、句、段入手,加强基础过程训练,能为读懂课文奠定良好的根底。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指导预习,教方法。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如刚上三年级的学生,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纳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熟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

如在教学《花瓣飘香》第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3.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所谓故事嘛,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陪伴着奶奶的童谣、**的寓言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真相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5.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孩子气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6.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我们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菩萨兵》后,教师可介绍《李广射虎》;结合《少年王勃》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所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激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松树词语课外阅读
容易混淆的词语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