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精准扶贫 扎实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2017-09-09 15:38赵珊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23期
关键词:脱贫贫困村发展

赵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被中央和国务院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更是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被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如何帮助贫困村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摘掉“穷”帽子,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文章以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北付村为例,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调研,对贫困村以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贫困村;脱贫;发展

一、北付村基本情况

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北付村东临漩刘路,西靠燕付路,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198户,635人,其中贫困户34 户 45人。总耕地面积5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8分,党员25名,村两委成员5人。平时群众以外出打工和种植为生。多年来,群众一直靠天吃饭,无水浇地,人均收入较低,在2014年被认定为区级贫困村。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无固定办公场所,群众基础和生产生活的落后。因资金缺乏,村集体工作无法正常运行,日常工作费用全靠村干部垫支。

二、制约北付村发展的原因

北付村作为区级贫困村,该村底子薄弱,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限制,村里贫困状况未得到彻底解决。制约北付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村两委凝聚力不强,未能很好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该村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对上过分依赖上级政策扶持,对下没有具体的规划,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全村虽靠近燕付路,地处北付办事处中心,但村内集体经济薄弱,没有一个村办企业,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直接影响带领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

(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亟需统筹改善

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使得村中基础设施得不到修缮改造,自来水进不了村,村两委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村内道路年久失修,通行困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三)致贫原因多样,脱贫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北付村贫困人口45人,占总人数的7%。年龄集中在50~60岁之间,基本都是小学文化水平,人均收入在3200元/年左右。通过调研发现,他们致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因病因残致贫。在34户贫困户中有22户是这个原因致贫,比例高达64%最近几年由于看病就医的成本上升, “新农合”虽然能提供一定保障,但由于很多村民家里有慢性病人、残疾人和大病病人,需要长期进行治疗,花费巨大,导致贫困。高昂的医疗费用,也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二是缺乏劳力和技能致贫。北付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8分,由于地少,50岁以下村民基本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村民都是些年龄偏大,且劳动力弱的老人,这部分人因丧失劳动力因此难以脱贫;村内很多空巢留守的老人只能靠土地养老,留守老人基本没有经济能力,很多人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谈不上脱贫致富。外出打工的大部分村民缺少技术和知识,只能干一些苦活、累活,收入微薄,既要侍奉父母,要供养子女上学,家庭经济难以支撑;三是部分农民素质偏低致贫。北付村的贫困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大一部分人只有小学水平。因此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缺乏规划,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局限使他们外出打工获得的收入也与其他非贫困户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对贫困村今后发展的几点思考

虽然与以前相比,我们现在贫困面大幅缩小了,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那些条件最苦、经济最弱、脱贫难度最大的“硬骨头”。北付村作为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它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贫困村所面临的问题。面对到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找准切入点,开展精准扶贫,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施联动帮扶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精准扶贫的实施,“人”是摆在第一位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对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引导作用也非常的重要。

尤其是作为政策落地最后1公里的基层组织,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造血能力,让那些年轻有为、有魄力、有闯劲的致富带头人加入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其次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建立帮扶机构,落实对口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村,拟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贫困村脱贫。继续推行领导干部 “一帮一”的结对帮扶制度,开拓思路,帶领贫困户寻找脱贫致富路子,对贫困户选择脱贫增收的项目把好关,脱贫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仔细分析,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二)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引得金凤凰,必先筑好幸福窝。当前,长清区大部分贫困村都存在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继续深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保障,继续加大贫困村的水、电、危房和通讯设施建设的推行力度,同时加大村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逐步搞好硬化、绿化、亮化,创造一个宜居宜兴业的生活投资环境。

(三)搞好精准扶贫,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1. 寻找“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做好分类施策

精准扶贫就是要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对症下药、进行靶向治疗。这就需要区相关部门、村领导干部、党员,走群众路线,做群众工作,彻底摸清长清区贫困的底子,对各种致贫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丧失基本劳动能力,没有正常生活收入来源的特殊困难群众,实行低保兜底,应保尽保,由政府统筹供养;对于有基本劳动能力的年老体弱、痴呆傻等困难群众,以改善生存环境为主,安排公益就业等力所能及的岗位,给他们解决吃饭、住房、看病等基本问题;对具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文化素质、就业技能、依靠自身不能脱贫的,以产业帮扶、技能帮扶为主,通过落实产业帮扶政策、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实现脱贫。endprint

2. 扶精神之贫,切实改变思想观念

消除“等靠要”思想,加强精神扶贫,激活农民的内在发展力,帮助其转换思维模式、转变落后观念,要让农民自己自力更生,真正树立自强自立观念。在调研中还发现,农村“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贫困村的空巢、失独老人虽然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过的清苦,但仍不愿进养老院养老。面对这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加以引导,村领导干部、党员更要对这些空巢、失独老人在精神上加以关怀,积极与他们沟通,解除老人的思想顾虑,动员他们进入敬老院养老。

3. 授之以渔,培养一技之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就要找出他们贫困的“病根”,开出致富的“方子”, 外界的“输血”只能缓解一时,要想真正脱贫必须打造 “造血”功能。要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学习借鉴马山镇双泉庄村、万德镇北马套村开办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班的经验,增强对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进行种植养植的能力,实现转岗转产,从而达到扶志、扶知、扶智三者的有机统一,为贫困村实现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4. 群策群力,利用多种形式进行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 “拔穷根”的根本之举。各帮扶单位,尤其是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干部,一定要深入贫困村,根据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实际,精心研究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主动做好贫困村、贫困户与长清当地龙头农业企业的对接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基地+企业+贫困户”、探讨以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实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市场需求进行种植,不盲目跟风,从而防止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避免给农户带来经济损失。积极开展金融扶贫,通过设立扶贫基金的方式,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所需资金的启动问题,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额度,使贷款覆盖面可以最大限度解决贫困户进行生產所需资金。

5. 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众人拾柴火焰高。济南市推进精准扶贫,在2018年要完成全市减贫任务。从这一目标上来说,长清区现在的扶贫、脱贫工作压力巨大,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来完成。可以通过发放扶贫救助物资、开展公益活动如扶贫义诊、爱心捐赠等,以社会和行业扶贫等多种力量相互支撑,加强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对贫困人口的关爱、对关扶贫工作的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扶贫,这些都是推进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表现方式,我们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继续深化精准扶贫,保障如期脱贫,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长清区委党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脱贫贫困村发展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区域发展篇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