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研究

2017-09-09 17:18杨惠栋肖晓珍刘静安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杨惠栋+肖晓珍+刘静安

摘要:文化身份焦虑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主要因素。基于Gudykunst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必要从把握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参数值、加强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解、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创建第三空间、构建“国际学生”身份的同一认知等四方面解决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身份焦虑问题。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文化身份焦虑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16-02

一、文化身份焦虑

文化身份也称作文化认同,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韩海燕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指出:“文化身份是个体或群体认同自己文化的程度,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里尺度。”[1]汉语国际教育中学习者的文化身份焦虑指的是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身份焦虑,这种身份焦虑主要指心理上的,比如:焦躁、怀疑、反感、排斥、紧张等情绪。焦虑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只有杜绝、克服坏的方面,才能在平衡中构建新的价值中心。[2]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的特点

文化身份焦虑问题在来华留学生中普遍存在,无论是西方欧美国家还是东南亚国家。文化身份焦虑虽然一直潜藏在来华留学生身上,但其强弱程度却不尽相同。在来华初期,文化身份焦虑尤为强烈,随着留学生在中国的时间越来越长,中文水平越来越高,文化身份焦虑呈逐渐下降趋势。到了后期,文化身份焦虑弱化,一些汉语水平很高的留学生,自身已经意识不到文化身份焦虑的存在。与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相比,来自越南、新加坡、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文化身份焦虑较弱。

三、汉语国际教育中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产生的原因

1.留学生对陌生文化环境的不适应

“由于人的‘归属需要,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安全感。”[3]留学生为了求学,来到中国,从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转为另一种陌生的生活方式,生活、语言、饮食等种种的不适应,使得留学生无法马上融入中国的文化社会生活,这时,他们就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我是否会被这个国家或周围的人接受?我怎么才能融入这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当留学生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答案,无法重建自我和文化环境的关系时,那就必然会产生文化身份焦虑。

2.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

对客居国文化知识的缺失是造成留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4]当留学生进入中国文化时,会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而在交流时缺乏预见性,会对周围人的态度、感觉、信仰、价值观以及行为感到不确定,于是当他们需要预测和他交流的人会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时,就会犹豫不决,这样,文化焦虑也就随之产生了。

3.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不同文化产生差异、碰撞的敏感度和警觉度。行为功能的形式、意义和分布的差异与冲突的意识程度,具体说是“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处理的得体性和文化整合的自觉性”[5]。留学生由于没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准备,所以在处理现有和原有文化时不够敏锐,科学性、得体性不够。

4.对外汉语教师不恰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除了日常生活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学习,所以教师对留学生的影响很大。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对外汉语教师自身深陷本土文化的视角,一味强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不同,让留学生觉得中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完全不同,泾渭分明,中国文化的边界也固若金汤。

四、基于焦虑不确定性协调理论的教学策略

1.把握好留学生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参数值,安排难易适中的课堂活动

根据Gudykunst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焦虑感太强或太弱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太强会影响交际效果,太弱会失去交流动力。[6]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状,设置难易适中的课堂活动,将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参数控制在最小和最大限度之间。

2.加强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从不同角度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悟

对居住国文化、语言懂得越多,越深入,焦虑就会越少。当留学生真正了解了中国文化,那么在交际过程中预判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不安和紧张感会大大减弱和消除,从而减轻文化身份焦虑。

3.建立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求同存异,创建第三空间

二语习得能力、刻板观念、文化相似性是影响焦虑和不确定性的三个变量。根据施家炜(2000)的调查研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教授学习者一些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和跨文化差异,将会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等级,进而取得更好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7]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让各国学生求同存异,在共性中分享不同的文化,为不同国家学生的交流开创第三空间,从而让学生达到愉悦地,没有隔阂地交流,寻找共性。

4.提升学生的容忍度,培养移情能力,发展群际关系

根据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减轻焦虑和不确定性的一个变量是群际间态度。移情能力是一种心理品质,简单说就是能理解别人的感受。这种能力是沟通中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移情能力的提升,会增强学生的容忍度,从而建立和谐的群际关系。

5.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教育理念下,构建“国际学生”身份的同一认知

汉语国际教育即原来的对外汉语,名称的变化意味着国家汉语传播策略的转变,即已将汉语传播的方向定位为国际。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及时转变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将汉语传播的视角打开,放眼国际,打破中国、外国两元身份认知的现状,求同存异,在同一个平台上把留学生的“本土文化”置于可变的过程中,给多元的解释提供可能性,在流动的边界建构中,让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客观地看待中国文化。[8]这样不同国家间的学生,都站在“国际化”的立场上,不再是一味地排斥中国文化,而是形成国际学生身份的同一认知,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

外语学习既能让学习者学会一种语言,也能带来学习者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的变化。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者身份认同构建的过程。在教学中,只有帮助留学生尽快缓解文化身份焦虑,才能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实现二语学习者身份变化的理想状态——生产性双语,同时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或缓和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外国人的抵触心理,有利于汉语国际事业的发展,推进汉语全球化传播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韩海燕.中国语境下EFL学习者文化身份焦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瑞士)维雷娜·卡斯特.克服焦虑[M].陈瑛译.三联书店,2003:12-13.

[3]单波,紧急状态下跨文化传播的焦虑及其消解[J].传播论坛,2006(1).

[4]Miller G R,Steinberg M.Between People[M].Chica-go:Science and Research Associate s,1975.

[5]畢继万,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大学报,2013(5).

[6]Gudykunst,W.B.“Anxiety/ Uncertainty Managem ent(A UM )Theory” i n R.L.W i sem an (ed.),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M].Thousand O aks:Sage,1995:11-12.

[7]施家炜.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8]朱剑峰,郭莉.自我身份与文化:中国高校中国际化教学实践的人类学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9(1).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
跨学科视野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思路再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汉日语音差异教学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教学研究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