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倦怠的特征及预防

2017-09-09 20:22狄爽
现代交际 2017年17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预防措施影响因素

狄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倦怠长期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和家长对孩子赋予更高的期望,使学生身心疲惫,学习倦怠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侧重对学习倦怠的特点、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

关键词: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98-02

近年来,随着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期望的增高,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以至于难以承受,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高、厌倦学习。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现象,降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针对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加大了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学习倦怠的含义

倦怠是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冷漠、迷惑、无力、低自尊等消极的心理表现。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冷漠、消极。Freubenberger 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倦怠(burnout)的概念,并将“职业倦怠(Job burnout)”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认为职业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之后的学者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学习倦怠。

1.压力视角

压力性视角立足于引起学习倦怠的外在学习压力。Schaufeli 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无法承受过重学业压力时,会出现的不自信、不爱学习、学习热情下降的现象。[2]台湾学者张治遥(1989)认为,学习倦怠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承受超出其承受范围的学业压力和其他压力时,就会产生不自信、自我排斥、精力交瘁的情况。[3]Pines(1980)等人认为,学习倦怠是“由于高负荷的课业压力,学生的身心资源出现损耗、对学习及学校活动的热情降低、以冷漠、疏离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从而对学习持负面评价的现象”[4]。

2.对象视角

对象性视角立足于产生学习倦怠的不同群体。如杨丽娴(2004)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认为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由于专业没兴趣或者是学习压力大,产生的对学习的厌倦和挫折感,继而出现的不愿学习的行为现象。[5]胡俏等(2007)提出我国中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容易出现生理和情绪消耗殆尽、学习低效能感和师生疏离感,这就造成学习倦怠。[6]张静(2012)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将学习倦怠描述为“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或负荷而产生的身心资源损耗,对老师、同学、教学活动等热情丧失,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现象”[7]。

综上所述,产生学习倦怠,需两个条件:一是,外在的学习压力;二是,个体对压力的消极反应。基于此,我们认为:学习倦怠是学生因不能承担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对学习的消极、厌烦的心理状态。

二、学习倦怠的特点

学习倦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其有以下四个特点:

1.递进性

学习倦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体的心理矛盾发生冲突、累积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遇到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情绪的不断累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感染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接触,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绪和思想表现出来,当学习倦怠形成后,自然就会向周围传播,影响、感染周围的同学。青少年学生本身的自控力弱,意志力不高,容易被周围的学生影响,进而产生学习倦怠。

3.稳定性

学习倦怠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倦怠者不仅学习兴趣会消失,而且对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也会产生消极反应。学习倦怠并不会因为任务的顺利完成而消失,但会随着周围人和事物的变化而减弱,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处于相对持久的状态。

4.独特性

学习倦怠相比较于职业倦怠有其独特之处。倦怠者每天都要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而产生倦怠感,是自我效能低的一种表现。职业倦怠则是由于每天需要重复同样的工作内容,从而表现出来的成就感降低、单调乏味的工作状态。

三、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1.人格因素

人格特质和人格特征是影响个体学习倦怠的内在因素。杨丽娴(2007)在研究中发现人格的精神质、神经质分量表与学习倦怠总分和其诸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内外向与学习倦怠的诸因子和总分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且精神质和神经质是学习倦怠有效的预测因素。[8]个体的情绪越稳定,学习倦怠感越低,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则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冷漠、喜怒无常等特点。这样的人格特征会使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逃避心理,从而引起学习倦怠。

2.自我效能感

台湾学者杨惠贞(1998)的研究表明,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即个体的学习倦怠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9]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学生学习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学习动机的直接因素。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障碍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坚持的时间就越长,当学生遇到失败的时候,低效能感的学生,往往会过分思考和琢磨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这不仅不会帮助他改变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会给他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就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倦怠。

3.应对方式

Deluca等(2004)也发现关于具体的应对策略与倦怠的关系中,倦怠程度与问题聚焦的应对方式存在负相关。[10]Anderson(2000)等的研究表明,对高应激事件的持续感知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导致倦怠发生的原因之一。[11]不同的人在处理不同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应对方式,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习倦怠感就越低,反之。应对方式也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endprint

(二)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研究表明,社会风气和社会支持影响着学习倦怠,很多知名人士、知识分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没有相应的改善。随着现在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课本难度的深化,很多学生即使顺利完成学业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导致学生开始质疑学术的价值,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倦怠的现象。

2.学校因素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里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无处不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业压力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教师的教学态度、专业水平等都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因素。

3.家庭因素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成长,希望孩子比自己强,于是下意识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过分的压力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也会使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状况,使学生厌倦学习,失去学习动力,产生学习倦怠的现象。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家庭的结构组成等因素都跟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现象有关。

四、学习倦怠的预防措施

改善和预防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学校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和完善。现在很多学校过分地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试教育,并没有遵从学生的内心想法,作为教师,应该关怀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要注重知识性,还要注重发展性。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看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学校应该开展更多的课余学习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到活动的成功,参与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自我比较,从看到自己的进步中获得信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如果学生失败了,也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身的修改办法,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积累经验。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减少学生学习倦怠。

3.健全学生人格

我们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稳定的情绪状态、坚定的意志,使学生养成学习的自觉性、勤于动脑和思考,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言行举止,因为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也要协调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方面力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4.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精讲式、讨论式和探究式等方法。同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将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 & Richelson G..(1980).Burnout:The- high cost of & high achieveent.Garden City,NY:Doubleday.

[2]Schaufeli W B,Martinez,I M,Pinto A M,Salanova M,Bakker A B.(2002).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national study.Journal of Cross_cultureal Psychology:33,464-481.

[3]張治遥.大学生内外控信念、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D].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1989.

[4]Pines,A.&Kafry,D.(1980).Tedium Jn Colle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re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eeting.Honolulu,Hawaii.(ERT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192210)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6]胡俏,戴春林.中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7]张静,高中生社会支持_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8]杨丽娴,连榕,张锦坤.中学生学习倦怠与人格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

[9]杨惠贞..影响资管学生学习倦怠及计算机学习成效因素之研究[D].国立中央大学,1998.

[10]Deluca A.(2004).Bumout,coping,and intention to leave college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Across-ethnic perspecti V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mational:Section 8: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65.

[11]Anderson D.G.(2000).Coping strategies among protection worker.Child Abuse & Neglect,24(6):839-848.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预防措施影响因素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