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南州生态现状及治理对策

2017-09-10 07:22李玉红
环球市场 2017年7期
关键词:高标准水利造林

李玉红

州、县党委政府遵循“生态立州”、“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倡导道路绿化理念,拓宽思路,扩大生态治理范围,同仁县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紧咬“营林”这一基础工作不放松,以狠抓天保工程、公益林高标准造林等造林项目为突破口,以项目为支撑,及时转变工作思路,以东山、西山、南当山为中心,大力发展隆务地区周边生态环境,有效缓解了东、西山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洪水频发的问题,提高了州、县干部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转变了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基本实现了道路绿化和景观绿化有效统一,为打造生态同仁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黄南州生态现状

同仁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缓冲区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流域,是全州政治、經济、文化的中心,是驰名中外“热贡艺术”的诞生和发祥地,被美誉为“藏画之乡”。2002年开始启动东山生态治理工程、2012年全面启动了西山生态治理工程、2013年将生态治理工作从东西山向北扩展,再次启动了南当山生态治理项目。昔日荒凉的东山,现今满山皆绿,野兔欢跳,飞鸟歌唱,给人类创造了适宜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给一些动植物还给了原始的家园,再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隆务东山总治理面积3000亩,2010年开始,借鉴西宁南北山绿化经验,自2002年至今,累计投入资金达2184万元,其中林业投入1178万元,水利投入585万元,交通投入140万元,州县干部职工投入281万元,累计栽植云杉、油松、圆柏、青杨、山杏、丁香、沙棘等各类高标准苗木120余万株。铺设凝化道路8公里,简易道路5公里,拉设水利管网19.7公里(其中主管线5.8公里,分管线13.9公里),50—100吨水塔12个,蓄水池2个。

隆务西山生态治理工程于2012年全面正式启动,总治理面积5000余亩,计划用三年实施,力争两年完成。目前,西山总治理面积已达到了5117亩,全面完成了计划治理面积,总投入资金达2223.5万元,其中林业投资705.5万元,水利投资1054万元,交通投资140万元,县财政农发投资324万元。栽植各类苗木70余万株。2012年治理面积1500亩,栽植各类苗木28余万株,修建200吨水塔4座、管网14公里、主管道8公里、道路8.5公里,总投资达780万元,其中林业投资280万元,水利投资500万元;2013年生态治理面积达3358亩,栽植各类高标准苗木42万株,铺设凝化路道路7公里,拉设水利管网8.4公里。投入资金达1443.5万元,其中林业投资425.5万元,水利投资554万元,交通投资140萬元,县财政农发投资324万元。

南当山生态治理工作是2013年正式启动并开始实施的,治理南当山是州、县党委政府在治理完东西山后的又一新举措。南当山斜对州、县府所在地,与西山相邻,是隆务河流域重要生态治理区。共完成造林4000余亩,栽植高标准圆柏、云杉、油松、榆树等苗木46万余株,新建提灌站两座,5000立方米蓄水池1个,铺设水利管线13公路,修建简易道路12公里。总投资达1661万元,其中林业投资940万元,水利投资524万元,农发投资197万元。近三年是东山生态治理力度最大的三年,也是成效最显著的三年,成绩斐然,成效喜人。

二、黄南州生态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自2010年开始每年3月底都及时召开隆务地区造林绿化动员大会,为全县造林绿化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部门配合是基础。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保障了造林区生态建设高标准的苗木。

三是全民参与是支撑。州、县广大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学生等积极植树造林,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四是严把质量是根本。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学习周边兄弟县成功经验,在苗木的选择上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与同仁县海拔、土壤、气候等条件接近地区的苗木,保证了苗木的健康成长。

五是抢抓时间是前提。同仁县造林季节短,抢抓造林季节,投入全社会力量,在短暂的造林季节里完成庞大的造林工程,做到苗木随起随运、随运随栽、随栽随浇,保障了苗木成活率。

三、黄南州生态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造林项目苗木标准要求高,但造林补助相对偏低,加之近年苗木价格大幅上涨,苗木费用缺口较大,特别是隆务东西山、南当山绿化工作中苗木购买、围栏拉设及后期的浇水管护资金缺口大。

二是由于配套资金跟不上,且林业造林项目中未单列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各造林地块均或多或少地存在灌溉难的问题,给后期管护和巩固造林成果带来一定困难。

三是林木矛盾突出,落实年度造林、封山育林项目难度大。

四是通过近几年我县高标准造林面积和规模的不断加大,隆务河流域东山、西山、南当山已初具规模,高标准造林面积已达1.5万亩,巩固造林成果已成为我县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面积大、任务重、无后期抚育管护专项资金,后期管理难度大。

四、黄南州生态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是加大同仁县“三江源”二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资力度。同仁县地处“三江源”黄河一级支流隆务河流域,属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地区的结合部,地貌特征垂直分布明显,境内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中以浆砌石谷坊、沟头防护、护坡、护岸墙、防洪坝等工程治理措施多,投资大,单位治理成本高,加之受区域干旱降水分布不均的影响,为确保植物措施成活率和后续效益,林草治理的整地标准和规格要求高。初步测算我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实际投资在80万元/km2以上,并建议相关单位给予全额投资,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二是追加项目建设资金,弥补治理措施投入不足和增加的水利配套缺口。南当山流域项目总投资为3619.4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895.54万元,其余为县级配套,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稍慢。

三是建议从人员、机制和资金投入上来强化管护到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成败的关键还是取决于“三分建,七分管”的落实上,当前西山建设效益凸显,周边干部、群众赞誉、支持的声势高,建议管护措施的投入应该国家投入一部分、地方财政配套一部分。

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整治项目建设环境。通过“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党校”的宣传,增强全民的水保意识。如在施工建设中由水土保持部门做好技术支撑,全方位提供技术服务,以村(社)为单位发动致富能人组建以项目区群众为主体的施工队伍,带领群众开展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建设,让项目区农户从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中受益,从改善生态环境中得到实惠。

猜你喜欢
高标准水利造林
向水而生
建设高标准农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2年我省将建成5000万亩高标准农田
数字
山西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复工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以科技创新提升水利建设水平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
切实保护水利遗产法律须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