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屏蔽理论研究述评※

2017-09-11 10:53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阴影屏蔽文献

江 娟 张 镒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国内旅游屏蔽理论研究述评※

江 娟 张 镒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旅游屏蔽理论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的借鉴而展开的,国内目前关于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文章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可视化软件,分析国内旅游屏蔽理论的研究态势:目前尚处于探讨和发展阶段,侧重于定性实证研究,研究视角集中于中小尺度的同类型旅游地,研究主题集中关注吸引力场屏蔽机理的产生、屏蔽地的开发策略研究以及屏蔽地的形象设计及定位。今后旅游屏蔽的研究应注重概念体系的规范统一,还应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对象和不断细化屏蔽机理。

旅游屏蔽;阴影;文献计量;研究述评

伴随全国各地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愈加明显,热点旅游地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温点及冷点区域的开发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旅游研究领域逐渐更重视劣势旅游目的地被优势旅游目的地屏蔽的主要原因分析,以及如何突破优势旅游地屏蔽的负面影响与屏蔽之下的发展问题[1]。

1 数据来源以及文献基本情况

笔者于2016年4月16日在中国知网(CNKI)上利用篇名和关键词选项搜索“旅游(地)阴影”和“旅游(地)屏蔽”,经过仔细筛查以及整理,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旅游屏蔽(阴影)的相关研究文献71篇,其中,期刊类58篇(占比80%),硕士论文9篇(占比13%),报纸4篇(占比7%)。

通过对本研究领域文献的统计分析,代表性作者主要有王衍用、许春晓、李雪松、俞飞等。相关文献的刊物主要为《旅游论坛》《地域研究与开发》《科技信息》《旅游学刊》《经济地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等。

2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主要利用ROSTCM6工具,结合NetDraw软件对文献关键词及正文内容要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在国内旅游屏蔽研究的可视化图形中(见图1),旅游、旅游地、屏蔽、阴影、景区、开发、形象、策划等在关键词中出现的词频相当高。在可视化图形中,指向箭头越多的词组,表示该关键词词频越高,词组之间的联系作用也越强。由于相关研究文献大多是基于“旅游(地)屏蔽(阴影)”的检索词,因此围绕“旅游”这个中心点,屏蔽理论、阴影理论、阴影区、形象屏蔽/遮蔽、旅游地、形象、策划、开发及景区等问题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这和表1中高频关键词的处理结果高度一致。

图1 国内旅游屏蔽研究的可视化图形

表1 高频次关键词

通常而言,关键词无法全面反映文献的研究内容,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必须结合文献的正文内容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因此笔者首先将文献的关键词进行了分类处理,大致将旅游屏蔽的研究内容分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并结合文献正文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2.1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文献(71篇)中,占比高达80%(57篇)为实证研究,20%(14篇)为非实证研究。在定量研究上,有7篇文献采用了定量模型分析方法,如博弈论、种群竞争模型、屏蔽强度评定模型、游客认知模型、形象屏蔽效应测算模型等。从现有的文献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屏蔽理论的研究总体上倾向于实证研究,并且逐步引入了其他学科的统计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在今后本领域的研究中,不仅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探讨旅游屏蔽的理论基础,同时将会更加注重定量模型法在实证研究个体上的运用。

2.2研究对象

2.2.1 研究对象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旅游屏蔽的研究案例地覆盖了全国的19个省(直辖市)内各层级旅游县(市)及旅游景区,其中,以山东省内的各层级旅游目的地作为案例主体的有8篇,数量最多,除此之外,对湖南(6篇)、云南(6篇)、四川(4篇)、安徽(4篇)、陕西(4篇)、福建(4篇)、甘肃(4篇)、江苏(4篇)等地区的研究也较多。

2.2.2 研究对象空间尺度划分

按照严江平(2002)[2]和乐上泓(2008)[1]对旅游屏蔽区空间尺度类型的划分,旅游屏蔽区的结构分大、中、小三种尺度:大尺度屏蔽区域类型——国际、全国及省际,中尺度屏蔽区域类型——省内及地区(市)内,小尺度屏蔽区域类型——县(市)、风景区内。目前的旅游屏蔽实证研究文献(57篇)中,研究对象为小尺度范围的影区结构文献31篇(占比54%),中尺度范围的影区结构文献24篇(42%),大尺度范围的影区结构文献仅2篇。在今后的旅游屏蔽研究对象选择上,可更多地关注较大范围内的影区结构对象,结合运用定量模型方法进行屏蔽强度的分析。

3 研究主题

3.1非实证研究

3.1.1 屏蔽概念体系提出

旅游屏蔽理论应用到今天,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理论提出和完善的过程。首次发现“阴影”现象的是王衍用[3],他在后来进一步将“热影区”概念进行概括,总结出旅游阴影区理论体系;第二种代表性观点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由许春晓提出,此后,他又继续完善提出屏蔽性旅游地的概念以及旅游地屏蔽体系,认为屏蔽类型可具体细分为五大类型[4];第三种代表性观点“形象遮蔽”理论是杨振之率先提出的[5],李雪松在其后的研究中将其系统整理为旅游形象屏蔽理论体系,从主体、客体、介体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屏蔽现象的内在产生机理[6]。当前旅游屏蔽理论研究实证方面的文献也基本围绕上述三种观点而进行,只是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以及研究视角上有所不同。

3.1.2 屏蔽理论系统梳理

随着屏蔽概念的三种代表性观点研究的广泛运用,对旅游屏蔽概念体系的系统梳理也逐渐变得紧迫而重要。刘睿文(2006)较早关注到旅游地之间的形象不对称问题,对旅游形象阴影区理论和旅游形象遮蔽(屏蔽、替代)效应理论进行了较为简要的分析与梳理,但其关注重点在于旅游形象的不对称理论体系的构建[7];随后,俞飞以“旅游地形象屏蔽理论”为主题,对国内的形象屏蔽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但其研究主要是围绕时间轴线对较为重要的旅游地形象屏蔽文献进行了内容介绍[8];此外,李雪松也对国内有关旅游形象屏蔽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屏蔽理论基础薄弱、屏蔽现象产生机理不明等方面的问题,且在研究上侧重于劣势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与设计,尚未就旅游屏蔽现象的空间关系进行深入研究[9]。在对屏蔽理论系统的梳理上,目前主要表现为内容上不够全面和系统,且无法反映出近几年来旅游屏蔽研究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

3.1.3 屏蔽地的开发策略研究

除上述两类有关屏蔽理论的研究之外,另一类关于屏蔽理论的非实证研究是以屏蔽地的开发策略为视角。梅丽提出旅游阴影区应主要通过各项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走出阴影,尤其是需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差异性营销策略[10];胡青云以博弈论为研究视角,分析旅游阴影区和优势区在不同阶段的博弈,并据此为阴影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策略[11];李培军认为应从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形象定位策略、区域旅游联动策略和政府主导策略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突破优势旅游区的阴影[12]。总体而言,该类文献由于缺乏具体的研究对象,在开发策略提出上过于笼统,策略的可操作性有所欠缺。

3.2实证研究

目前研究最为充分的是针对具体被屏蔽旅游目的地而进行的实证研究,包括基于不同视角的屏蔽机理探讨、屏蔽旅游地形象定位以及设计、屏蔽强度及类型的测量等方面。

3.2.1 屏蔽机理

3.2.1.1 主体认知屏蔽

李国平最早关注到主体角度的认知“屏蔽”现象,以此为视角提出旅游主体认知的“灰度区”和“光环区”[13];俞飞重点关注到基于旅游者视角的认知屏蔽机理并结合安徽齐云山景区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探讨了避免游客认知屏蔽的齐云山景区“破蔽术”[14];郭艳芳以游客认知为视角,结合江苏常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阴影区”城市旅游形象的游客认知理论模型[15]。总的来看,基于游客认知角度的屏蔽机理的文献研究目前相对较少,更多的文献关注旅游资源视角的屏蔽现象研究。

3.2.1.2 介体利益屏蔽

旅游业的空间行为会受到利益驱动,行业经营者会权衡旅游投资的风险程度,并力求稳定的投资回报,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较优势旅游发展地区,从而导致劣势旅游发展地区的利益屏蔽现象。乐上泓在分析福建大田县的被屏蔽状况时,认为大田县的旅游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旅游交通、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人才、资金上非常匮乏,还不能满足未来旅游业的发展需求[1];晋艺波在分析武威城市旅游形象屏蔽影响因素中,提出武威城市旅游在丝绸之路的线路上未能作为停留点进行设计,以及由于时间和经济原因导致的停留时间过短,由此形成介体利益屏蔽现象[16];李雪松在最新的研究中以公平发展为研究切入点,提出由于集聚效应和热点地区对资金和旅游产业以及游客的吸引,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导致了利益屏蔽的投入机会不公平[17]。利益屏蔽与游客认知屏蔽一样,目前并未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相关的理论体系还未得到完善。

3.2.1.3 吸引力场屏蔽

基于客体角度的吸引力场屏蔽机理是旅游地被屏蔽的主要原因。旅游地吸引力取决于知名度、游览价值、市场距离等价值要素,吸引力的高低之差形成了不同强度的屏蔽现象。当前的文献在分析屏蔽机理时,最重要依据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两个关键因素:资源自身品位和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与客源市场距离)展开。李娟在分析陕西三原县旅游屏蔽的状况时,着重分析了区位屏蔽和资源屏蔽,且在条件屏蔽下分析了该地的通达条件,即区位条件下的旅游地与客源市场的距离因素[18];刘红梅在探析湖南永州被屏蔽的现象时,着重分析了旅游资源屏蔽、客源区位屏蔽及交通区位屏蔽,并据此提出永州旅游发展对策[19]。

3.2.1.4 环境屏蔽

关于环境屏蔽要素的分析相对较少,大多是在对主客介体三者深入阐述之余有所涉及,如许春晓在进行旅游地的屏蔽类型划分时,最后提出了旅游地的事故屏蔽,如国家政局因素、旅游地犯罪率、交通事故率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4];李娟在文章中提到了陕西三原旅游屏蔽发展的自然条件,含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等[18];罗广文在以达州市为例进行旅游地屏蔽理论的实证研究时,分析到旅游地环境要素中的资金、劳动力、土地以及事故等阻限[20];武传震提出“旅游支撑力”概念,该概念认为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环境——服务设施水平、交通条件、产业配置、政策环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当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相差较大时,从而出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支撑力”屏蔽现象[21]。

3.2.2 屏蔽地的形象设计及定位

关于屏蔽地的形象设计及定位目前研究得较为充分,研究角度均着眼于被屏蔽旅游地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形象差别定位。陈开勤以位于长三角众多著名旅游城市“包围”之下的句容为例,通过分析其旅游形象现状,提出了句容的旅游形象定位——祈福、休闲、养生的福地[22];晋艺波以武威市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市旅游形象屏蔽的三大主要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定位其旅游形象[16];陶长江立足温泉旅游地形象定位特殊性,结合广西象州温泉实际,对其进行旅游形象定位——中南第一田园温泉小镇,并设计出旅游视觉识别系统[23];吴军以山东邹城为例,结合游客调查数据的统计,进行游客感知形象缺陷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形象设计——仁义孟子、休闲邹城[24];杨春芳结合具体案例地对屏蔽地形象定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屏蔽区的旅游形象定位应遵循差异化等原则[25]。

3.2.3 屏蔽强度及类型的测量

许春晓(2001)以湖南湄江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抽样调查方法所获数据,测定当地的绝对屏蔽度指数和相对屏蔽度指数,据此提出该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战略[26];包军军以游客接待量为衡量标准,利用生态种群竞争模型,建立了景区系统种群的数学模型,以甘肃省的遮阳山和贵清山的接待数据进行对比,解析了景区系统种群的竞争模型,并将屏蔽类型进行了基本的划分——侵占型、稳定型和演变型[27];何成军在通过分析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预选指标,运用专家筛选法和指标鉴别分析法确定了最终的指标体系,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定各个指标权重,构建了旅游地形象屏蔽强度评定模型,后以凉山州为例,评定该旅游地形象屏蔽现状和强度,并精准地提出旅游地塑造及提升自己形象的对策[28]。

4 研究述评与展望

纵观上述研究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关于旅游屏蔽的研究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自王衍用(1993)最早提出“热影区”概念,旅游屏蔽理论历经20余年的发展,但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综合当前关于旅游屏蔽的研究文献,从旅游阴影区理论到旅游地屏蔽理论,再到重点关注旅游地竞争的形象遮蔽理论,旅游屏蔽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除此之外,众多学者也根据自身的理解对旅游屏蔽理论进行了不同的表述,如“旅游资源非优区” “灰度区” “屏蔽非主流型旅游资源” “不对称作用” “旅游过境地” “紧靠型旅游目的地”,等等。虽然上述种种概念的提法以及关注角度有所区别,但探讨的都是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情况的优劣对比之后产生的“不对称”“非主流”“非优区”“阴影”“屏蔽”情况。因此目前该领域研究首要任务在于规范屏蔽概念以及概念体系,即如何在旅游屏蔽理论这个大的概念体系下,将与之相关联的阴影理论、形象屏蔽、屏蔽非主流型旅游资源等概念统一起来,形成规范统一的旅游屏蔽理论体系。

其次,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目前该领域以定性实证研究为主,对于如何评定某一旅游地被屏蔽的强度以及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评定造成屏蔽的主导要素,在统计和计量分析工具的应用上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再次,需要不断拓展研究对象。当前大量的实证研究关注中小尺度影区结构屏蔽现象,关注层面集中于省市级辖区范围的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对于跨空间的大尺度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屏蔽现象关注甚少,未来可更多地关注较大范围内的影区结构现象。此外,现有的研究集中于探讨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屏蔽现象,对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以及不同旅游产品之间的屏蔽作用少有涉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最后,亟须细化屏蔽机理。结合现有文献中对于屏蔽机理的阐述统计,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旅游活动要素中的客体——吸引力场屏蔽的研究,更多关注旅游资源高吸引力对低吸引力者的屏蔽,对旅游活动要素中的主体、介体以及旅游活动存在的环境要素关注度远远不够,未来有必要更多地从主体认知屏蔽、介体利益屏蔽、旅游发展环境屏蔽的角度细化研究屏蔽现象的产生机理。

[1]乐上泓,孔德林,黄远水.旅游阴影区开发的实证研究:以福建大田县为例[J].旅游论坛,2008(3):366-369.

[2]严江平,苗红,肖星,等.“阴影区旅游地”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未来与发展,2002(2):31-34.

[3]王衍用.孟子故里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9(2):50-52.

[4]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理论研究[J].热带地理, 2001, 21(1):61-65.

[5]杨振之,陈谨.“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03,18(3): 62-67.

[6]李雪松,田里.旅游形象屏蔽机理解析[J].旅游科学,2009,23(4):26-30.

[7]刘睿文.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4) :75-78.

[8]俞飞.旅游地形象屏蔽理论国内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9(6):131-132.

[9]李雪松,赵丽娜.旅游形象屏蔽理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1-7.

[10]梅丽.浅析旅游“阴影区”市场营销策略[J].科技信息,2008(22):560.

[11]胡青云,张铁成.旅游阴影区发展的博弈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89-93.

[12]李培军.阴影区旅游地开发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 2010(39):54-55.

[13]李国平,叶文.游客感知“灰度区”旅游形象策划探讨[J].人文地理,2002(4):34-37.

[14]俞飞.旅游景区形象屏蔽及景区相关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9.

[15]郭艳芳.基于游客认知的阴影区城市旅游形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6]晋艺波.基于旅游形象屏蔽理论的武威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3,6(1):77-80.

[17]李雪松,于荟鹏.基于旅游形象屏蔽的旅游公平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46-47.

[18]李娟,吴成基,郝艳红.旅游屏蔽区的错位发展策略:以陕西三原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2):151-153.

[19]刘红梅.处于阴影影响下的永州旅游发展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1): 99-100.

[20]罗广文,刘英.旅游地屏蔽理论的实证研究:以达州市旅游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17(5):113-115.

[21]武传震.“旅游支撑力”阴影区的形成机理和对策研究:以济南、泰安、曲阜为例[J].旅游论坛,2009,2(3):395-397.

[22]陈开勤.浅谈旅游“阴影区”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以句容市为例[J].现代商业,2012(32):156-157.

[23]陶长江.基于旅游形象屏蔽机理的温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以象州温泉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1-16.

[24]吴军.“阴影区”内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以山东邹城市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72-78.

[25]杨春芳,马国强.“阴影区” 城市旅游形象分析与定位: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河南科学,2008,26(4):500-504.

[26]许春晓.旅游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71-81.

[27]包军军,严江平.旅游屏蔽理论定量研究:基于景区系统种群竞争模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2):115-119.

[28]何成军,李晓琴,李娴.旅游地形象屏蔽强度评定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凉山州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49-54.

ALiteratureReviewofDomesticResearchonTourismShieldingTheory

JIANGJuanZHANGYi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Guangdong,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hielding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space competition.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An analysis of its research situation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visualization software suggests that the area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that it focuses on empirical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at its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scale are focused on similar tourism destinations of small scale, and that its research topics include the production of shielding mechanism on attraction fiel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image design and positioning of shielded areas.In the futur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system, deepening of research methods, expans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and refining of the shielding mechanism.

tourism shielding; shadow; literature metrology; research review

本文为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广东省文化遗产廊道时空构建与旅游开发研究——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A020219013。

江娟(1984—),女,湖南衡阳人,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理研究。 张镒(1986—),男,重庆忠县人,岭南师范学院南海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基地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F590

:A

:2095-7211(2017)05-0074-05

猜你喜欢
阴影屏蔽文献
把生活调成“屏蔽模式”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朋友圈被屏蔽,十二星座怎么看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如何屏蔽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让光“驱走”阴影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