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分析

2017-09-11 10:25张军
当代医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颅脑心率血压

张军

(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分析

张军

(张家界市中医医院,湖南张家界427000)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旨在提高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8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推注联合吸入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苏醒时间;心率、血压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处理各个阶段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处理各个阶段血压、心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加稳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喉罩拔出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轻度疼痛占60%,中度疼痛占37.78%,重度疼痛占2.22%;对照组患者轻度疼痛占35%,中度疼痛占55%,重度疼痛占10%;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剂应减少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可保持脑血流自动调节及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对脑血管无扩张性;全凭静脉麻醉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影响较小,患者使用相对安全性更高,同时患者的苏醒时间短,镇痛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麻醉;急性颅脑损伤;疼痛

近几年,随着我国交通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颅脑损伤的发病人数逐年增长。急性颅脑损伤属于临床的急重症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患者发病后,造成颅内压快速升高[2],导致大脑的血流量快速下降,从而大脑出现缺血、缺氧的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的救治,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造成死亡。同时快速、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临床麻醉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方法,旨在提高治疗安全性。本研究选取8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5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为颅脑损伤。纳入标准[3]: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6~8分;患者均经过临床影像学等各种检查确诊为脑损伤;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年龄18~65岁;患者伴有其他严重胃肠疾病;患者及家属治疗依从性低、配合度差;患者及家属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将85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1.89±2.37)岁;男24例,女21例;脑挫裂伤23例,颅内血肿18例,其他4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2.13±2.15)岁;男22例,女18例;脑挫裂伤19,颅内血肿16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积极治疗,药物使用名称及用法用量:肌肉注射0.5 mg阿托品,100 mg苯巴比妥,1 mg/kg罗库溴铵,0.6 mg/kg咪唑安定,0.3μg/kg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对照组采用静脉推注联合吸入复合麻醉,浓度为1.5%异氟醚进行吸入。观察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采用靶控输注技术,采用静脉用药的方式使用丙泊酚,并维持血浆浓度6 mg/L,一直到手术结束。所有患者均给予雷米芬太尼静滴,维持血浆浓度3μg/kg;同时严密观测肌肉松弛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阿曲库铵0.3μg/kg。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颅内压、血压等变化情况并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情况,苏醒时间;心率、血压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模拟法进行判定,评分为0~10分,0分表示无疼痛,分数越大表示疼痛越严重;3分以下为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对睡眠、生活有影响,但尚能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分数越高说明疼痛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处理后各个阶段血压、心率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麻醉处理各个阶段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处理各个阶段血压、心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更加稳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处理后各个阶段血压、心率水平对比(x±s)

2.2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喉罩拔出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喉罩拔出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喉罩拔出时间对比(x±s,d)

2.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n)

3 讨论

急性颅脑伤受到外力大力撞击,造成脑部组织损伤,发生水肿,导致脑部血流量快速降低,进而发生严重的大脑缺血、缺氧的状态,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5]。患者入院后一般临床表现为颅内发生高压情况,血压明显升高[6],行动发生过缓,有脑疝的发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患者接受治疗一般首先需要进行麻醉,但是麻醉对患者的神经、意识等情况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对患者血压、颅内压等造成一定影响,如何降低麻醉对患者的损伤,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是临床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麻醉的使用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情况,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身命体征等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同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方便治疗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可进行气管切开术以降低患者脑部缺血、缺氧的状况。对于有出血性休克的患者需要查明出血点,进行止血,并进行输血、血容量的补充等相关治疗。临床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麻醉应以对心脑血管影响小,并且具有保护作用主要用药原则,麻醉剂应减少对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可保持脑血流自动调节及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对脑血管无扩张性,颅内压无影响。本次研究中采用的丙泊酚是临床常规用药,其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有效的减少脑组织的代谢,从而降低氧代谢,减轻对脑部的损伤。雷米芬太尼属于超短效阿片样受体激动剂,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μ受体,临床使用具有发挥镇痛以及对呼吸抑制等阿片样药理效应对术后芬太尼、阿芬太尼造成的呼吸不良反应具有抑制作用。黄金生[7]通过对收治的67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麻醉处理时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取0.5 mg阿托品对患者行肌肉注射,脱水机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脑水肿程度,同时可以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15 mg,可以有效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手术中输液晶体液采用林格氏液,并以万汶为胶体液。按照1∶2的比例进行混合晶体液和胶体液。临床实际操作中监测其出血量以及血细胞比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输血和具体的输血量。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其中药物的用法用量如下,3~5μg/kg芬太尼,0.1 mg/kg维库溴铵,0.03~0.05 mg/kg咪达唑仑,1.5~2.0 mg/kg异丙酚,采用静脉处给药。麻醉期间可采用间断吸入异氟醚的方式,同时对维库溴胺的使用量可增加。说明临床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适合的麻醉方法,控制麻醉药用量等,将手术麻醉风险降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8]。本次研究中药物的用法与用量同文献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说明全凭静脉麻醉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影响较小,患者使用相对安全性更高,同时患者的苏醒时间短,镇痛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林.麻醉处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35(24):175-176.

[2]李新茂.两种麻醉方式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78-79.

[3]王洪涛,袁林辉,曹建,等.不同麻醉药物在老年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6666-6667.

[4]赵志刚,凌杰.丙泊酚麻醉对急性颅脑外伤手术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0):114-116.

[5]邓洁,郑颖.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在小儿麻醉中维持喉罩通气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4):76-78.

[6]刘红章,周伟.急性颅脑损伤932.例外科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2):55-56.

[7]黄金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麻醉处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5,9(23):121.

[8]林忠琨,张闰,葛峥,等.PAX5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突变和表达特征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22(5):1206-12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45

猜你喜欢
颅脑心率血压
心率多少才健康
稳住血压过好冬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