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

2017-09-11 10:25谭春梅邝丽霞李辉文
当代医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血液

谭春梅,邝丽霞,李辉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广东珠海519000)

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

谭春梅,邝丽霞,李辉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广东珠海51900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根据随机对照表进行分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健康宣教护理基础上加心理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结果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较低,抑郁评分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降低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水平,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心理护理;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老年患者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早期征象显示为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1]。血液透析是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常用的替代治疗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多数终末期肾病患者都能明显延长生存期,但血液透析一般治疗周期较长,且容患上多种并发症,对于患者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据统计约有69%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着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2],影响临床治疗。临床观察发现抑郁及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使得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增加治疗负担,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增强患者信心,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实验通过观察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的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情况,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4月~2016年12月90例确诊为糖尿病肾病的肾病终末期,需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根据随机对照表进行分组,各45例。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64.21±10.93)岁,男27例,女18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3.99±11.04)岁,男26例,女19例。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糖尿病肾病肾病终末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符合相关的的临床诊断标准,符合血液透析相关指证。患者年龄为56~78岁,性别不限,患者无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重要器官重大疾病,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楚,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无意识障碍发生,所有患者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神智不清楚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健康宣教,说明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等。对于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健康教育:编写具体的健康手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进行饮食指导,嘱患者自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与其家属进行监督。对患者进行心理宣教,介绍血液透析的具体方案,告知患者透析治疗的必要性,向患者全面讲解透析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应如何预防并发症等知识,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以积极配合治疗。饮食指导包括根据患者自身的营养特点,制定相应的高蛋白、维生素含量高、低盐低脂饮食,并根据患者情况相应的控制患者的钠盐摄入。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的在治疗过程中极易产生负面情绪。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知识的缺乏,惧怕透析治疗而情绪低落,或由于其他患者的死亡而产生恐惧和猜疑情绪。同时,由于患者的患病的不可逆性,以及患者病程较长,自理能力丧失,且患者需要的费用较高,出现悲观等负面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应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的疑惑,以释放患者的压力和心理痛苦,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培养患者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信念。鼓励患者参与适当的室外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1.4.2 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水平检测对两组的护理干预前后抑郁、焦虑评分水平进行检测,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3],该量表分为20项,每一项分为4级,患者得分越高,其焦虑程度越严重。抑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4],量表也分为20项,每一项分为4级,患者得分越高,其抑郁程度越严重。

1.4.3 睡眠疗效评价护理干预后,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制订疗效判定标准:显效:SAS评分下降≥60%,夜间睡眠时间6 h以上,睡眠深沉;有效:60%>SAS评分下降≥30%,夜间睡眠时间明显增加,但不足6 h,睡眠深度增加;无效:SAS评分下降<30%,失眠情况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评分水平比较护理干预后,两组SAS及SD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AS及SDS评分较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及SDS评分水平比较(x±s)

2.2 两组临床睡眠疗效比较对照组干预后临床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干预后临床有效率为91.11%,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终末期肾病是肾脏病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5],因此目前临床仍以血液透析已经作为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的主要方式,是一种有效方法,但患者仍然会由于临床效果不明显,认为自身病情已经恶化等导致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且不愿主动配合。

有研究表明[6],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而造成其情绪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该病的病程较长,患者长时间的遭受疾病以及血液透析的困扰,给患者的生理造成严重的不适,且患者一般过于担心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同时,由于血液透析的费用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且血液透析属于长期的替代疗法,大多数患者无法承受。此外,患者对于透析治疗的具体细节还不了解,对于临床出现的并发症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等。因此,此时患者需要家人以及护理人员的关心和鼓励。目前的护理模式已经由传统以控制病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重心,注重提高护理品质,因此对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心理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实行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较低,可以看出,实行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消极情绪,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树立能够良好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加强患者于病友之间的交流,增加对于疾病的认知和应对治疗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实验通过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证实了心理护理能够降低老年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水平,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1]叶娜,车岩,陈爱荣,等.超声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17):3380-3384.

[2]张桂燕.优质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指标情况的影响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6,45(8):970-973.

[3]易枝秀,胡丽萍,何彦芳,等.综合护理干预配合腹膜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21): 123-124.

[4]王玉华,娄丹,张国秀,等.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在青少年急性中毒事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9): 59-61.

[5]林开亮,徐学驹,王子坪.黄芪补中汤加减治疗终末期肾脏病合并脾肾气虚型营养不良88例疗效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4):343-344.

[6]申屠磊华,黄坚,李淑艳.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4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87

猜你喜欢
终末期肾病血液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多彩血液大揭秘
“重女轻男”的肾病
神奇血液
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