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

2017-09-11 04:07张海
投资与理财 2017年9期
关键词:风雅老乡书法

我与李韬认识并不算早,但对他印象很深刻。

大概是2010年年底,老友赵世信发来短信,说有个小老乡叫李韬,为人真诚,做事实在,供职于郑州晚报社,他们报纸年底准备推出艺术特刊《庚寅谈艺录》,希望我能支持。

世信同志长期在领导岗位,对河南书法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他本人也是个书法家,他用我们老哥俩几十年的交情为一个小老乡作担保和背书,我当然相信他说的话。

在之后的交往中,我发现李韬不仅仅如世信所说的“为人真诚,做事实在”,而且文字功底深厚,文字驾驭能力超强,脑瓜也很好使,视野宏阔,充满睿智。之后,他又连续策划了《八段锦》《嘉惠艺林》等艺术特刊,我都乐意参与其中。

久客京华,近乡情怯。我对家乡有种天然的依恋,何况李韬又是为艺术推广作嫁衣、当人梯。

前年年底,李韬出版上下卷的《风雅》,邀请我当顾问。我虽然冗务缠身,“顾”不上“问”,但还是答应了。书出来之后,反响很好。全国两会期间,他专门让采访我的记者给我带了一套,很典雅别致。这是李韬数年文字跋涉的结晶和记者生涯的提炼,书中有张中行、王世襄、吴祖光、柯灵、王元化、丁聪、金性尧、钱谷融、周汝昌、黄永玉、黄裳、吴小如等硕儒宿耆题词。李韬年纪轻轻,却请来这么多的泰斗人瑞“赏脸”赐签,足见李韬的“能量”。

李韬的书法有童子功,而且遍临诸家,多有会意,四体皆擅,一手多能;他依经守义,养志和神,好古乐道,温故知新。他从一个普通的记者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打拼,走上报社的领导岗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日课不辍,坚持临池,可见他对书法的热爱与迷恋。他不仅出版了《风雅》(上下卷)、《风雅宜人:李韬书法作品清赏》等书法集子,而且还举办了“风雅颂”“风雅饰家”等展览,并参加了“铁笔精神——首届新闻工作者书法大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报业书法大赛”等,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艺术的种子春华秋实,这也是他数十年的汗水浇灌而得。

相较于书法,李韬更擅长的还是文字,这毕竟是他的看家本领和职业所在。他给黄永玉写的那篇《永玉六记》流传甚广,被《传记文学》《读者》《文友》《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报刊以不同版本转载。去年,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追梦之旅”展览,李韬给我写的那篇《书坛领航者 艺术苦行僧》在“同题作文”中出类拔萃,也被全国的多家媒体转载。据说,他为写这篇文章,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收集了十多万字的资料,甚至把我当年在一个发言中玩笑地介绍自己是“唐僧的老乡”都发掘了出来,成了这篇文章的开头。之后,李韬又做了较为深入的采访,去粗取精,打磨锤炼,最后成文8000余字。听他说,从着手写作到完稿一月有余。这还不算最长的,他说最长的一篇文章写了半年之久。在生活节奏如此快速的今天,一个新闻工作者还能如此雕刻时光、敬畏文字,也难怪李韬能脱颖而出了!

前两天又收到李韬一次性推出的三本新著《女士们,先生们》《旁观者》《玲珑》,涵盖人物特写、散文随笔、杂文书评、诗词歌赋等,文学造诣令人惊叹,学术成就如此斐然,更令我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这次又要出版集子《风雅颂:李韬书法艺术》,还要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同名大展,还请来沈鹏大师题签;更为壮观的是,李韬凭着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谦恭的学习态度,还邀请到刘大为、王家新、胡抗美、宋华平、李胜洪、鲍贤伦、二月河、钱文忠、胡葆森等30位各界大咖题词祝贺,其文韬武略,一览无余。

静从雅室观天下,闲向书斋阅古今。李韬腹有诗书,“文韬武略”,但其为人低调,没有张狂与浮躁,沉得下心、沉得住气。艺品出于人品,论艺莫先于人。李韬之所以有今日诸多光环,这是他个人修身、修心、修为的结果。

李韜尚年轻,在艺术之路上还有大把的时间驰骋。他会有大成,时间会证明。

感谢老友世信,让我认识了他这个小老乡 —— 李韬。

丁酉春于京华

李韬

字慕白,自幼染翰,日课不辍,遍临诸家,四体皆能,扎根传统,别有会意。曾长期主持“开卷”、“艺术鉴赏”、“中原访谈录”等栏目,并策划了“笔歌墨舞”、“古质今妍”、“水墨中原”、“丹青供养”等艺术展览,举办过“风雅宜人”、“风雅颂”、“风雅饰家”等展览,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曾问道于王世襄、张中行、吴祖光、王元化、柯灵、周汝昌、吴小如、丁聪、方成、金性尧、黄裳、钱谷融、罗哲文、袁鹰、董桥、流沙河、钟叔河、张海、刘大为、王家新、何家英、李刚田、范扬、李胜洪、鲍贤伦等硕儒俊彦,依经守义,养志和神,好古乐道,从善而游。现为郑州晚报副总编辑、《环球慈善》杂志社执行主编、河南省留余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云社社员。

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雅老乡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老乡系列》之八
书法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赴一场风雅,赏诗词中的琴棋书画
颂风雅征稿
苏区老乡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