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也可笑傲江湖隐居者

2017-09-11 04:09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7期
关键词:板车红木老宅

“天晓得”的17年

就像终南山归隐着各种奇人异士,同里也吸引着各路“闲杂人等”,潘爱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潘爱国原本在上海做建筑设计师,在世界各地行走了三十年,采集建筑图样,收集各种老木雕,是工作,也是兴趣。2000年,一次随意的旅行,他被同里吸引,没想到与上海咫尺之遥还有一个如此安静的水乡,他决定留下来。他在同里富观街租下一座老宅,毫不起眼,甚至有点破败,捡了一块邻居家丢弃的木板,在木板上刻了几个字,挂在门帘上,门也不锁,就去逛街了。

潘爱国在古镇上到处转,谁家窗户开着,就往里边瞟一瞟;谁家门是虚掩的,就推开找人聊一聊……同里的老桥、老宅有二三百年历史,潘爱国是建筑师,有深厚的古文化功底,又有行走江湖的经验,从大门前铺砖的排列、门上雕花的图案、宅院的风水布局,就能推测出主人家的背景和故事,遇见每一个老物件,都像是开启了一扇门,发现了一个宝藏。大多数游客看到的是当下的同里,他却像时空穿越一般,透视到几十年乃至几百年前的风情。

渐渐地,当地人都知道,镇上来了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上海疯子”。潘爱国转了一天回到老宅,经常发现里面坐着几个外地游客,有的已经等了几个小时,就为见一见他。吸引游客的是他挂在门帘上的那块木板,和上面刻的三个大字——天晓得,他们觉得,刻这字的人一定不一般。潘爱国却说,这三个字只是表达了自己刚来同里时的心境——天晓得自己为何会对同里如此痴迷,天晓得自己要在这里做什么。他也没想到,自己对同里的热情一直延续了17年,至今还没有消散的迹象。

潘爱国的老宅里满是各种杂物:墙角堆了一堆旧门板,是邻居家维修后丢弃的垃圾,他推着板车给捡了回来,在上面刻了整本的古书;仓库里摆满各式各样的花窗,是附近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淘汰的,他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收回来,编好号,再把窗户上的图案画下来;还有更多镇上淘回来的破砖烂瓦、人家废弃不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它们都是同里历史的见证。我收了一辈子的老货,现在年纪大了,跑不动太多地方了,就驻扎在同里,当高级搬运工和义务仓库保管员。我把这些东西收集到一起,只想让游客看一看原汁原味的同里味道。”

现在有很多人到同里古镇租老宅子,花几个月时间爆改,做成民宿或茶楼,而潘爱国用了十几年时间,慢慢将当初破败的老宅拓展成一座小小的私人博物馆,取名“古建筑遗珍馆”——那些老物件,在别人眼中是破烂,在他眼中,都是珍宝。为了收集这些遗珍,潘爱国还特地买了“三套车”—— 一辆自行车,一辆板车,一辆三轮车,一共花了70元,自行车用来走村串巷,收集“情报”,板车拉近处的物件,三轮车收稍远处的“破烂”。

“潘木匠”打开的那扇窗

潘爱国对同里的生活分外珍惜。就像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归隐同里,对自己的人生退而思之,潘爱国也一直在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同里之后,潘爱国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早起写300个蝇头小楷,修身养性。为了让生活更慢一点,他还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做起了木工。写小楷让他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做木工却意外为他博得了巨大的声名。

“定居以后,一直想为同里做点事情。就像是追求心仪的女孩,想做一件让她心动的礼物。怎样才能让同里心动呢?芡实糕、袜底酥、猪膀蹄不能代表同里,这些东西其他地方也有。”那什么才是同里独有的世界呢?退思园!于是,潘爱国用三年时间,以1∶1000等比例雕刻了一个以退思园为模版的微缩景观,亭台楼榭、假山、人物一应俱全,地砖都是用红木片镂空而成,每扇门窗都可以自由开关。

“到同里生活后,才真正懂得享受生活。体会一下同里的建筑布局,品味一下退思园的建筑风水,会发现,宏观布局有章法,细节处理有艺术——古人太懂得生活了。”潘爱国把古人的生活艺术,变成了自己的艺术生活,尝试多种可能:他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为了做退思园的模型,他收了100吨红木,在同里开了一家红木雕刻工厂;他是一个任性的服装设计师,留一头长发,穿一袭百年前的长袍青衫,闲暇时给自己欣赏的女性设计旗袍;他是一个非主流的演奏者,六台旧钢琴都是他“收破烂”的成果,每天归来弹上一曲,便觉得生活有了《笑傲江湖》的味道……

为了探寻那些虚掩的门背后的历史、那些半开的窗里的故事,曾经的上海建筑设计师潘爱国变成了同里的“潘木匠”。在外人看来,上海是一个更大的舞臺,但潘爱国更愿意在同里做一个舞台的搭建者,在这里,他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在上海,我可能像一朵浪花,泛起一点涟漪,很快就会被埋没。但在同里,只要我仍念念不忘,很快就会得到回响。本来建这个私人博物馆只是敝帚自珍,没想到现在它成了古镇的标签之一;木雕模型本来只是我写给退思园的情书,没想到它为我敲开了更大的舞台的大门。”后来,我在上海中国非遗城又见到潘爱国,他正带着自己的退思园模型和“遗珍”们在做展览,身后有一面工具墙,上面像艺术品一般展示着各式各样的木工工具,刻刀、锯条、刨子、墨斗、卡尺……每一把工具上都有“潘木匠”在同里的生活印记。他还把做微缩模型时余下的红木边角料收集起来,按同里的门窗样式设计制作了许多书签,有梅兰竹菊,有春夏秋冬,里面有“潘木匠”17年来对同里的念想,拿起这书签,就像推开了同里的一扇窗。endprint

猜你喜欢
板车红木老宅
老宅旁的竹林
陈俊:用心传承红木文化
老宅
板车
喷气的板车
父亲的板车
苏州老宅 二月
林业:《红木》国标修订红木种类或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