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对公众理解科学的影响

2017-09-11 04:21汪晓辰刘丹鹤
科技视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

汪晓辰 刘丹鹤

【摘 要】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的著作,蕾切尔·卡逊从DDT污染入手,警示人们如果滥用科技将会对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提出和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制造出的可以立即见效的各类产品相比,人类更该寻求有效的生态防治方法的观点。促使人们认识到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副作用并反省自身对科技的看法。

【关键词】寂静的春天;科学技术;公众理解科学

0 引言

20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的需求,工农业高速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导致了各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出现。但当时的大多数人沉浸于征服改造自然的成就感中,这些问题并未获得广泛关注。直到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才被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得到重视。

1 《寂静的春天》及其观点

1.1 写作背景

1940年代中期开始,卡逊就开始關注以DDT(对双氯苯基三氯乙烷)等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滥用问题。1958年1月,她收到马萨诸塞州一位鸟类保护区的管理员寄来的的一封信,告诉她政府为消灭蚊子喷洒了大量DDT造成保护区内大量鸟类死亡。寄信人希望通过她的影响呼吁政府对DDT的不当使用问题进行调查。当时卡逊已经对DDT污染环境的情况有所了解,也撰写过关于DDT危害的文章向杂志社投稿,但遭到杂志社拒绝,为此她决定写一本书。1962年,《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

1.2 《寂静的春天》主要内容

《寂静的春天》全书共17章。在本书中, 卡逊阐述了滥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在一个虚构出的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小镇,本该一幅是生机勃勃、生命鲜活的繁盛景象,但小镇上却到处蔓延着死亡的气息。造成这一切的就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杀虫剂,杀虫剂不仅消灭了人类眼中的害虫,同时也将那些对人类无害的动植物消灭了。作者指出杀虫剂会通过水、空气和土壤对我们生活的环境造成破坏,并经由不同的途径进入食物链中并对食物链造成破坏,进而对该食物链所处的自然环境,如湖泊、森林、乡村等造成更为严重的生态和财产损害,对大部分人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触有毒物质已成为常态,化学药剂在我们体内慢慢累积,危害我们的健康。“非及时性”和“累积性”是化学药剂对人类健康最大的潜在危害。另一方面,作者指出人类看似成功改造了自然环境的同时,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扑。杀虫剂的喷洒对预定扑灭的昆虫相当有效,但与此同时,过去无害的昆虫纷纷出笼,成为了新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依赖于化学防治的方法使昆虫产生了抗药性,因此人类不得不使用毒性更强的药物。造成的结果是某些昆虫越来越具有抗药性,环境破坏越发严重。而人类由于繁殖速率的原因无法像昆虫一样在短时间内获得抗药性,最终受到药物伤害的还是人类。和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制造出的可以立即见效的各类产品相比,卡逊更钟情于“另一条路”,即生物控制的方法。

1.3 《寂静的春天》的主要观点

第一,对人类过度干预自然和意图控制自然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批评与反对。作者在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指出人类为了防治害虫或杂草使用了过多的杀虫剂和除草剂,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给土壤、水、空气和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第二,批判了人类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只顾自己不顾环境的自我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1]书中第四章加州清湖之案例就是一个典型,只是因为在湖边钓鱼和度假的人为了消灭无害的,只是数量多且烦人的蚋虫。就向湖中喷洒杀虫剂,最终造成湖中水鸟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因此,卡逊认为人并非是自然的主宰,只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我们要做的不是征服大自然、改变大自然,而是要尊重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自然自身内在的价值在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是不以人的评价而存在的。[2]

第三,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卡逊通过大量的举例说明杀虫剂不仅令乡村居民受到伤害,也会对城市居民造成危害。DDT等药物不仅通过食物链在动物体内聚集,也会通过人类的生存环境大量聚集在人的体内,危害我们的健康。指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非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且不可分割的,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第四,指出科技并非是无所不能的万灵丹,“科技产品”的效果往往会超出人们的预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产生抗药性更强的目标生物。使用这种技术手段进行防治往往事倍功半,最终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她指出“我们惯于找寻显着、立即见效的结果,而忽视其他的。祸害若不马上以明显的方式出现,我们就不承认它的存在”。

1.4 《寂静的春天》引起的社会反响

《寂静的春天》像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样,作品中的观点不仅是人们前所未闻的,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也因为侵犯了某些既得利益者,如农场主、杀虫剂生产商和受雇于企业的科学家们的切身利益。在这种状况下,蕾切尔·卡逊受到了大量的攻击和诋毁,甚至比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遭受到的攻击还要严重。

DDT的主要生产商杜邦公司和生产氯丹、七氯的维尔斯科尔化学公司对《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反应十分强烈,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和文章来反驳卡逊的观点,甚至以法律诉讼来威胁出版商取消出版计划。一些知名的科学家也被卷入这场讨论,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不同的阵营并深化了这一科学问题的矛盾。

2 《寂静的春天》出版前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2.1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和发展进程中,西方社会一直存在着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类中心主义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为动物生长着丰美的植物,为众人繁育许多动物,以分别供应他们的生计。自然界的活动如果没有残缺和虚废,那么一切动物都是大自然提供给人类使用的。”[3]康德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价值和绝对价值。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鼓励人类用科学知识去改造自然,为人类的利益服务。[4]在宗教方面,神话中上帝以他自己样式造人,让他们去掌管土地及地下地上空中其他生物。一切其他生物,应服务于人。人统治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类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的,人类为了满足需求可以随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环境看作人类社会的附庸,认为自然存在的意义是为人类社会提供各式各样的资源。另外,当时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储存量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相信自然资源供应是源源不断的, 永远不会枯竭,因此无节制地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endprint

2.2 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虽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对环境的破坏未超过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大。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全球人口大量增长,到1950年人口达到25亿左右。和20世纪之前相比,20世纪全球所使用的能源总量是之前一千年间的十倍。自1760年后,各种新科技发明持续出现,开发出多种新能源并提升了劳动生产力。20世纪50年代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一方面使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地结合;另一方面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随着科技与现代工业的全面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科技不单单改变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改变了我们的各个方面,改变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革新,通讯技术的提高,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幸福。新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新的药物与杀虫剂的发明, 使人们得以控制害虫和疾病, 这些都很容易地使人们相信了科技的力量。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直接增强了人们对“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而产生了“科技无所不能”的盲目的乐观情绪。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破坏。根据美国有关方面开展的针对科学和技术利弊的社会调查,发现在50年代后期,认为科学和技术有害于社会的人只占公众的很少一部分, 持这种意见的人只占2%[5],20世纪60年代之前,媒体对科学报道的态度是正面的、口吻是积极的。

2.3 功利主义的环境政策及环保思想

美国城市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自19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的促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北美地区所蕴含的大量自然资源。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当时美国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思想以功利主义为主, 其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益, 让自然为人类服务。[6]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但仍旧表现出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定义为对立关系,当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发生冲突时,环境保护需要为发展让路。环保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美化人们生活的环境。

3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的社会影响

3.1 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政策与法规

《寂静的春天》对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批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看法也由人类为了满足需求可以随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转变为要限制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理需求。主张人类要理性、有选择性地满足自身的需要。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提出人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才能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寂静的春天》出版后,西方各国政府及民众都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系列行动。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他的科学咨询委员会中设立了一个审查小组,对书中提到现象与问题展开调查,證实了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论述是正确的,并对联邦政府针对舞毒蛾、火蚊、等昆虫的防治方案提出了批评。此外,报告也揭露了美国法律中若农药生产者对有关机构所进行之杀虫剂毒性检测持有异议,农业部需允许其做鉴定证明,而此证明时间可长达五年的漏洞。[7]之后,DDT的使用开始受到政府的监督。到1962年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提出并通过了多项针对DDT和其他农药的使用进行限制的法规及政策。《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到的DDT、氯丹、七氯等高毒性、高污染的杀虫剂,逐渐被各国禁止生产及使用。最终,在政府层面,调查报告确认了关于杀虫剂潜在危害的警告,催生了1970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设立。美国立法部门也相继通过《洁净空气法》修正案、《濒危物种法》《北美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类环保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从此,环境问题逐渐被社会、媒体、学术界、和政府部门所重视,“生态环境”、“环境友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主义”、“可持续发展”等词汇很快流行开来。

3.2 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寂静的春天》的最后一章的标题为“另一条路”,也寄托了蕾切尔·卡逊对人类在发展道路上能够不在一味地依赖科学技术去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的希望,同时警示人们如果滥用科技将会对人类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人们反省自己对科学技术态度。《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和传播不仅引发了关于杀虫剂使用的争论,更引发了人类对科技的看法的转变,科技不再是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无所不能的力量,而是一把双刃剑。

受《寂静的春天》及全球环境问题之影响,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科技发展持悲观看法的群体数量开始增加。与依靠科技解决所有问题的盲目乐观的观点相比,这种观点被称为技术悲观主义,技术悲观论者认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弊大于利,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它是技术否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8]这一群体的观点为科学技术虽然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也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使得最终效果与预期总是会有差距,得到的往往是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结果。短期来看固然对人类有益,但对地球环境及人类社会之可持续发展是有害的。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如环境问题等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无法靠科技发展来解决。如1968年的联合国2398号决议(人与环境的问题)中,在开始就指出“察悉人类与环境之关系随现代科学技术之发展而发生重大变迁”[9]在这份决议文中,将环境问题归咎于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副作用。美国学者丹尼斯·米都斯等人在1972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对西方社会提出了警告:“如果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和资源消耗等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人口和资本将按指数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崩溃。”[10]endprint

3.3 公众理解科学概念逐步形成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向人们揭示了滥用科技的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由于对科技的力量过度依赖和乐观,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大自然的反扑也令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在公众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英国政府及相关学术团体发表的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个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博德默报告明确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对公众理解科学中的“公众”、“理解”和“科学”三个基本概念进行了定义,强调了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意义,并使得1986年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研究院和英国科学促进会联合组成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11]沃尔芬达尔报告将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理解”(understanding)扩展为“意识”(awareness)和“欣赏”(appreciation),并将公众理解科学中的“科学”明确为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报告为了应对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以向公众传播科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危险的方法解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标志着公众理解科学的“公众对话”阶段的产生。

4 结语

《寂静的春天》不仅强烈抨击了人类试图“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唤醒了广大公众的环保意识,并敦促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以解决杀虫剂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也影响了公众对科学的态度,不再盲目地崇拜科技、滥用科技,把科技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将科技进步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的。[12]公众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引发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忧虑。对科学技术的担忧和反思逐渐取代了对科学技术的迷恋。

【参考文献】

[1]马蕙紫.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刘佳.《寂静的春天》中自然内在价值论[J].文学界:理论版,2010(9):6-7.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3.

[4]贺新春,黄家勇.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潮的解读[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2-34.

[5]G.皮昂,M.李普赛,冯炳中.公众对科学与技术的态度[J].国外社会科学,1982(7):49-49.

[6]付成双.美国现代化中的环境与环境问题[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3(9):33-36.

[7]余凤高.一封信,一本书,一场运动——雷切尔·卡逊诞生一百周年[J].书屋, 2007(9):58-61.

[8]孫利芹.评析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J].改革与开放,2011(6):142-143.

[9]联合国1968年第1773次全体会议决议文,文号A/RES/2398(XXIII),Problem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引文可见于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RESOLUTION/GEN/NR0/243/58/img/NR024358.pdf?OpenElement.

[10]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1]李正伟,刘兵.对英国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份重要报告的简要考察与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5):70-74.

[12]吴康.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评析及其借鉴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 2008(22):196-197.

[责任编辑:朱丽娜]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创新团队风采展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1)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