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人文精神概述

2017-09-12 10:29冯雨薇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8期
关键词:医家中医学道家

文/冯雨薇

学者视点

中医学人文精神概述

文/冯雨薇

本文通过论述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列举历代名医、名著、典型事例,探究中医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强调中医学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 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

中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中医学是我国三大国粹之一,它不仅包含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其精深广博的文、史、哲、伦理、社会等人文学知识,为人类提供了珍贵的医学人文精神。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历代医家医疗实践活动中均得到很好的体现。

中医学人文精神内涵

价值观念的人文性

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世界的一部分,同时人本身又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黄帝内经》中记载:“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即万物莫贵于人,从而形成了以“人”为核心、以“仁”为主旨的价值观念,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济世救人”“仁爱救人”已成为一种精神、价值追求。“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一个代称,《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 “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伤寒论》《瘟疫论》等中医学经典问世,都有其相应的时代背景,都体现了当时医家同疾病作斗争,治病救人的远大抱负。这种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和以生命为本的医学哲学观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精神1。

思维方式的人文性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中医对物质认知源于“元气论”,“气”是所有物质的组成元素,因而人的思维、功能活动,致病因素、疾病发生转归的过程,乃至药物寒、热、温、凉“四气”,都与“气”密不可分。阴阳学说是中医对事物性质辨别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性,“人生有行,不离阴阳”“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审其阴阳,以别刚柔”分别从人的生理、机能、病理、治则等方面体现了阴阳关系。中医对五脏六腑相互关系的辨识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反映了生理上的相互关联、病理上的相互影响。除了脏腑五行关系,还有五官、五志、五液、五体、五脉等,更是对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季、五化、五味、五色、五音相互关系有了基本认识。

除此之外,中医学中还有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例如“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也……”根据药物功能和毒副作用的不同,划分上、中、下品,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七情合和的药物配伍等从人文社会中来,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的思维方式。

技术手段的人文性

中医学有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六经辨证、阴阳辨证、八纲辨证等理论基础,而在临床实践中,则有“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方法,“釜底抽薪”“提壶揭盖”等手段。总的来说要遵循规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治已病,治未病”,以“合”为中心思想,遵循天、地、人的共同法则。

中医学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

中医学的起源、发展与我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有强烈的人文属性。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伦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乃至现代有志青年修习之道。中医学深受强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医学、医者行为都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以人为本”“仁爱救人”“济世救人”“治未病”等皆是中医学人文精神受到传统文化巨大影响的例子。

儒家文化对中医学人文精神影响

汉唐之后,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中医学的许多治则与医德观点均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以协调脏腑为目的的治法与儒家“中庸”观;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仁爱”为核心,体现中医爱“人”、治“人”的人文精神。当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成为许多医者的价值取向,并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诠释着儒家“仁”的意义2。此外,《内经》认为七情和社会人事因素皆可致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疏五过论》说:“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屡壁为挛。”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复杂的社会因素亦可致病。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人文精神影响

中医受《易经》的影响最为深刻。众所周知,《易经》不仅是道家思想的根基,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道家对中医学人文精神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道家的“阴阳五行”说成为中医的核心理念。②道家“自然无为”与中医“少欲、怡神”相关。③道家的“冲气以为和”是中医“以平为期”的基础之一,万物从本质上说都具备“平和”特点。④《道德经》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治未乱,这是治未病的基础。⑤《道德经》认为“德”是“道”的品质,特别强调德对于医家的重要性3,4。

“贵身”是道家文化重要的价值理念,例如:“自然无为、淡泊名利、柔弱谦下、齐同万物”等。且对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与儒家文化不同,道家文化属一种“出世”文化,许多道医虽然精通医药,却向往远离世俗的生活,多隐身于山林,不利于医者履行社会责任。

著名医家的人文精神

经典名著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黄帝内经》称医学为“圣人之术”。《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认为医学需以生命为本;《灵枢•师传》记载:“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认为医生要关爱患者生命;《素问•方盛衰论》曰:“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阐明了医生应有的行为举止。此外,《素问•方盛衰论》对医生的责任感作了明确要求,《素问•至真要大论》批评了不良医德医风。

《千金要方》为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书中《大医精诚》篇专论医德,富含人文精神,强调“精诚合一”的医德观,至今仍适用。“精、诚”对医技与医德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含:医乃仁术,人命至重;贱利贵义,不计名利;作风正派,谨慎认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避风险,敢于创新5。

典型事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叶天士临终告诫子孙:“慎无轻言医,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东垣老人传》中记载,东垣问前来拜师的罗天益:“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东垣临终前,将所著医书分类置于桌前,嘱咐罗天益说:“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表明出书的目的是为了济世救人的医道得以传扬,体现了为救天下百姓奋勉的精神。《宋史•庞安时传》记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粥药物,必愈而后遣。”“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体现了不贪财的优秀品格6。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现代医学以理性的方式向前发展。随着医学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文精神一步步淡化,“技术主义、利益主义”等驱动医疗实践中医疗人文环境、医患关系恶化,整个诊疗过程不是以人为中心,因此迫切需要中医学包含的丰富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精神在当代医疗实践中成为共识。若中医学人文精神能得到进一步诠释和发扬,对目前医学模式改变、医患沟通、医疗改革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有利于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中医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其学习,不仅可以促使我们对人文精神本身的学习,还能促进我们研究中医理论、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价值取向、名家风范等等,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廖宪方,马烈光.中医学的科学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内涵及其继承创新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3):94-96.

2.陈燕妮,虞坚尔.儒学思想对当今中医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14,34(8):761-762+785.

3.薛婧,陈晓.近十年中医学人文精神研究述评[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6):543-546.

4.李小青.中医思维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医药文化,2013,8(1):8-12.

5.李可歆,梁晓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J].北京中医药,2017,36(2):102-104.

6.谭素娟,王蕊芳,王睿.中国古代医家人文精神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8-71.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医家中医学道家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