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咨询中的共情

2017-09-12 03:56周紫珍
求知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共情心理咨询

周紫珍

摘 要:共情作为心理咨询师所必备的一种重要的态度或技术,已被大家普遍认可。文章主要比较了共情与同感、反移情的区别与联系,让共情概念呈现得更加清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准确共情的条件以及心理咨询中共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共情;同感;反移情;心理咨询

一、共情的概念

(一)共情的定义

总结以往研究发现,共情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大致可分为三类:①共情是一种认知与情感状态。即共情是从他人的立场出发,由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产生的对他人的情绪体验状态。②共情是一种能力,是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的结合体。Ickes将共情定义为准确地推断他人特定想法与感受的能力。③共情是一种体验过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共情被公认为是理解与接纳来访者的前提,因此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是共情状态的产生和传达过程。

研究者对共情的定义越来越具体、深刻,但上述定义并不能完全反映共情的本质。以往研究只注重了共情作为个性心理的特点,对其作为心理过程的特点重视不够。后来的研究者也认为,以往研究主要从静态方面探讨共情,而共情作为心理过程,应探讨其动态模型。刘聪慧在总结以往共情理论研究基础上探新其动态模型,得出共情的动态模型涉及情绪、认知与行为三个系统,此外,还有作为共情起因的他人的情绪情感或处境以及代表共情作用方向的投向性五个部分。

(二)共情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同感与共情

Spencer认为同感现象可以让群体成员迅速体验到同种情感状态,从而在面对危险处境时,做出一致的行为。因此,同感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被迫性地不断体验、重复学习的结果。Smith则认为,同感是想象自己进入他人体验而产生的,是主动的。学者们对于共情的机制也有相同的见解,即存在主动与被迫之分。不同的是,同感是对客体主观体验的共享,共情则是想象自己处于他人境遇的体验。

2.反移情与共情

共情和反移情在意识层面上有区别,共情需要在意识的指导下完成,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主动运用共情技术推动咨询进程的发展,同时觉察自己的共情水平,并在反馈中不断完善。而反移情主要是在无意识层面发生作用,是自动化的过程,很难被治疗师控制、克服。共情与反移情联系也甚为紧密,有时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都很难分清共情与反移情,甚至可以说,潜意识层面的反移情是共情产生的前提。

二、准确共情的条件

首先,明确共情与反移情的区别与联系,要有共情的意识,时刻以来访者的终极价值认同为导向,同时不要被来访者的情绪所左右。

其次,要掌握共情技巧,在自己的心里有一个共情水平的标杆,如以卡库夫五水平评定量尺来检察自己的共情质量,从反馈中不断反省自身,特别注意平时言语、情感体验的丰富与积累,以便准确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

最后,跟随和引导并进,灵活运用各种咨询技术、方法。在咨询早期,主要是跟随来访者,善用倾听技术,表明共情态度,认真体会与理解来访者的情绪与困扰;在咨询中后期,主要结合一些影响性技术,如解释、指导、自我暴露、反馈等表达共情。

三、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发展

早期,共情被人本主义学家推崇,罗杰斯把共情看成是心理咨访关系有效建立、决定心理咨询成敗的必要因素之一,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品质与态度。其他学派,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等都认为它是心理咨询中的一种辅助技术、方法。随着各大学派理论思想不断走向融合,以及在咨询道路上的不断探讨,无论它是作为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态度、品质存在,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作用毋庸置疑。如在意象对话技术中,共情的参与至关重要,来访者和咨询师都需要对彼此产生共情。意象对话技术主要是通过调节意象来改变来访者的深层的心理,从而改变心理状态。咨询师可以先引导来访者说出自己的意象,在明确意象含义的基础上与来访者共情;然后诱导来访者对咨询师共情,在潜意识层面就意象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咨询师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来访者,试着改变来访者的意象,以达到矫治来访者心理障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 妍.共情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14-16.

[2]王 燕,白雪苹,张世平.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5-88.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情心理咨询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共情,没那么简单
如果努力暂时看不到结果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