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 拒绝还是接纳共情偏好?公平共情道德认知的文化差异
    081)1 引言共情能否让人们过上更道德的生活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争论的热点话题(颜志强,苏彦捷,2017)。共情反映了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往往会引发关心他人福祉的动机和亲社会行为,并为道德发展提供情感基础(颜志 强,苏 彦捷,2021;Decety &Holvoet,2021)。从人类发展和种族繁衍的角度而言,共情有助于内群体的生存和繁衍。但是,这也意味着共情存在内群体偏差。不过,不同文化下对共情内群体偏差的道德认知似乎有所差异。从先秦时期开始,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年10期2023-10-20

  • 班主任:共情涵育之师的育人力量
    、高质量地培育“共情涵育”的大国良师,提升教育共情互动立德树人的品质、水平和效益。本期指向班主任积淀“共情涵育之师”育人力量的主题,旨在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要将班级育人之力与主体共情之力有机契合,实现同频共振的育人效果。“共情”,是指与他人一起感受,强调设身处地,有同感、同理心、感同身受之意。“涵育”,有涵养、修养、教化养成、化育等意。这里的“共情涵育”主要是指班主任在走向“大国良师”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高度认同共情的道德属性及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巨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5期2023-08-29

  • 共鸣与共情
    来,“共鸣”和“共情”分别指代两种人。所谓“共鸣”,指的是倾听者主观评判对方坦诚相告的经历,而后评论说“我也有相同的经历”。共鸣的一大特点是倾听者并没有体会到倾诉者的“不容易”,而是把话题拉向自己,强调“自己当初多么不易”。而“共情”指的是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让倾诉者体会到人性的温暖。最好的共情者,既能聆听对方倾诉并感同身受,又能在共情时尽可能保持“你是你,我是我”的距离。敞开心扉时记得要选择能与你共情的人,而非共鸣的人。(洪 涛摘自四川文艺出版社《你可以

    读者 2023年4期2023-03-21

  • 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共情差异——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分离
    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共情差异——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分离庞芳芳1,2陈玮3苏英1官锐园1,†1.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191; 2.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政治工作系, 北京 102202; 3.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科, 厦门 361012; †通信作者, E-mail: guanry@bjmu.edu.cn结合自评问卷和行为任务两种测量方式, 比较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共情差异。研究1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RI), 以 280 名老年人和 304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2-10

  • 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基本取向、行动原则和实施策略
    ● 梁晨曦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感知他人的情感状态,并产生类似情绪感受的能力。[1]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共情能力与人的道德动机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共情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个体理解他者的情绪状态和感受,[2]共情能力高的个体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也会表现出更加丰富的亲社会行为;[3]相反,共情能力越低的个体,其社会适应力越低,越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4]总体来说,共情能力与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共情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行为影响着人的生

    当代教育科学 2022年11期2023-01-05

  • 12-16岁少年认知共情与欺凌角色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认知因素有关,如共情、道德敏感度、道德推脱等[9]。共情是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10],包括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两个维度[11]。认知共情着重于推断他人的情绪状态[12];情感共情则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体验和反应[13]。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成分,它们在发展趋势[14]、个体差异[15]以及影响机制[16]等方面有差别,同时认知共情是情感共情发生的先决条件,情感共情可以看作是认知共情的深入[17],它们在欺凌

    人类工效学 2022年3期2022-08-02

  • 善用“共情”,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好
    也有人说是因为她共情力太低,总把别人的心态搞得很崩溃——那么,哪种说法更准确呢?我个人认为,应该把两种说法结合在一起看。我们是否优秀,对我们自己来说很重要,但对别人来说并不重要。只有当我们的优秀能够帮助到别人的时候,才会被别人接纳,这或许是优秀的人容易被孤立的原因。优秀固然好,但人毕竟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避免不了与人接触、合作,如果因为自身的优秀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那就得不偿失了。那么,怎样才能在优秀的同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答案很简单

    心理与健康 2022年7期2022-07-11

  • 3~6岁儿童动物共情的发展及其与人际共情的关系研究①
    圳 518116共情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 与生俱来的能力. 共情最初源于母性行为, 即对后代的痛苦作出回应的能力, 经过自然选择、 演化发展, 因之既能增加后代的生存机会, 又能确保基因的延续[1], 具有重要的生物适应性, 所以在自然进化中得以保留. 共情广泛存在于相同物种、 不同物种之间, 同种动物间、 跨物种动物间的共情证据发人深省, 这表明共情不仅存在于养育环境中, 同时也能迁移到该环境之外. 人类的共情不单靠血缘、 亲缘的维系, 更延伸至靠地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7期2022-07-09

  • 共情准确性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
    的重要核心能力,共情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并被认为是个体的一项独立且稳定的特质。然而,人们在生活中的共情并非总是准确的,常常会因忽略对方的情绪变化、错误理解其想法,出现不准确共情的情况,甚至使个体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尤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情绪和想法往往是动态变化的,个体需要时刻关注他人的情绪想法,进行动态的共情。因此,个体准确推断、理解他人想法(thoughts)和感受(feelings)的程度(Ickes,Stinson,Bissonnet

    应用心理学 2022年3期2022-06-14

  • 共情疲劳
    “情绪传染”就是共情共情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但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下子看到太多负面信息,我们是共情不过来的,就会感到耗竭、厌倦。这种因为与负面信息相关事件和群体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结而造成的身心健康失衡状态,就叫共情疲勞。投入共情是产生共情疲劳的首要,大量接触创伤性信息是共情疲劳的第二大原因。此外,因为每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对共情疲劳的产生造成影响。最近两年,疫情不断反复,许多人原本对疫情严重地区群众抱有关切和同情,但

    家庭医药 2022年5期2022-05-18

  • 基于德尔菲法的系统性共情教育对实习护生共情能力的影响
    300300)共情能力(empathy ability)是建立积极的医患、护患关系的关键因素。共情主要包括理解和体验他人的观点、经历的能力,并以适当的共情回应的能力,也称为移情、同情心等[1,2]。护士的共情体现在可以理解患者的感受,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3]。具有较强共情能力的护士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对疾病的反应,理解患者的诉求,对提高护理质量,融洽护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护理学生(下简称“护生”),实习阶段是培养共情能力的关键时期[4]。研究证实[5

    医学信息 2022年8期2022-04-23

  • 论教师共情
    便有了意义:何为共情(empathy)、共情如何发生;共情与道德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教师共情之于教师道德的意义为何;教师共情培育实践应该如何推进并发挥可能的作用,等等。一、教师共情的内涵与发生自18世纪早期以来,共情研究在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哲学及心理学领域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甚而成为相关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1-5]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共情是人生存的构成性条件。[6]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共情是人际交往的关键,它帮助我们感知到与他者的相连、理解

    教师教育研究 2022年1期2022-03-18

  • 女性领导者的共情误区及规避策略
    □张苗苗“共情”一词本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随着共情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将共情引用到管理学领域。人们逐渐发现女性领导力的共情优势,例如女性更加具有亲和力、对情绪变化更加敏感,但是女性领导者共情能力运用出现一些误区。认识女性领导者在运用共情时常出现的误区,防患于未然,发挥女性领导者共情优势,提升领导工作水平。一、共情的定义共情是指个体能够知觉、理解和共享他人情绪体验并为他人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1]。共情能力是能够感知他人情绪,感受他人情绪变化,对他人情绪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5期2022-02-06

  • 共情疲劳研究综论 ——兼论对社会工作的理论启示
    400067引言共情(empathy)是人类对他人情绪的替代性体验或者所谓的感同身受[1]。共情与人类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促进着人与人之间分享、合作、互助、捐赠等亲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因此而温暖。当下,我们的社会有很多与救助他人相关的职业,比如医生、护士、警察、社工等,共情不仅是这些职业的基石,也是他们工作的日常内容。共情意味着情感投入和感同身受,救助对象通常身处困难情境、痛苦体验或负面情绪之中,救助工作者长期投入共情,自身的心理健康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6期2021-12-07

  • 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研究进展
    453003)共情疲劳由JOINSON[1]于1992年首次提出,描述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倦怠情感。FIGLEY[2-3]将共情疲劳定义为助人者在对救助对象提供帮助的过程中,由于助人者长期的间接暴露于救助对象所遭受的创伤事件或压力下共情能力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精神失调状态。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医护人员不仅应该关注患者生理疾病和心理上的需求,更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需求。临床护士在工作中作为患者的照顾者,长期处于职业压力和暴露于患者的各种创伤事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2021-12-04

  • 与幼儿共情,以专业的爱接纳回应
    理解幼儿,与幼儿共情, 以专业的爱接纳和回应幼儿。源起:问题的提出首先,共情教育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研究者所在园是一所刚开办不到三年的新园,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共情融入课程,但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刚入职教师与幼儿相伴时间短,师幼互动经验缺乏,园本共情教育实践水平层次不齐。其次,共情能力园本研修“凤毛麟角”。在当前的幼儿园园本研修中,众多园所大量倾向于教师课程能力的培养、游戏活动的开发等,很少有幼儿园关注到对教师共情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整体共情能力“不尽人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7期2021-10-27

  • 护理人员共情疲劳现状的研究进展
    341000)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CF)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2年JOINSON[1]关于急诊科护士倦怠的研究中,该研究发现,护士因长期目睹患者的痛苦、面对患者的死亡而出现倦怠情绪,导致护理工作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差错。1995 年创伤学家FIGLEY将共情疲劳引入到助人者心理健康领域,并在2002年将此概念进一步扩大[2],用以描述助人者在向受创伤者提供救助的过程中,因付出共情或间接承受受创伤者的痛苦,而导致其自身出现一系列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3期2021-03-26

  •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长期处在需要高共情环境的人,会把共情内化成自己的责任。有些职业本身就对共情能力有更多的需求,如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记者、警察、消防员、律师、学校辅导员等。我们的共情能力,跟体力、精力、自制力一样,本身就是有限的。但我们常常忽视这一点。那么,如何正确共情?为什么会过度使用共情能力人类的共情能力就像身高一样呈正态分布。这意味着在人类社会,有少数人的共情能力极强,“大爱无疆”说的就是这种人;有少数人的共情能力极弱,如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但是,大多数人的共情能力

    新传奇 2021年5期2021-02-26

  • 双过程视角的共情与亚临床抑郁关系研究
    511300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感受和理解,以及对他人目的、意图等的理解和推测。[1]共情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它有助于人际沟通、理解和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与青少年的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亚临床抑郁是有抑郁症状,但症状或病程还没有达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一种情绪状态。亚临床抑郁作为青少年常见的健康问题,与共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基于共情的双过程视角横向探讨大学生共情、亚临床抑郁的关系,为未来干预研究提供参考。共情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

    现代交际 2021年23期2021-02-18

  • 情商高的人懂得将心比心
    高情商,不过是懂共情罢了。共情就是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且共情还意味着你在理解对方后,给予相应的积极反馈,让对方真正体会到你理解他。共情能力强的人往往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且有着很强的幸福感。培养共情能力,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倾听自己的感觉。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和想法。可以在面对不理解时,慢慢地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问问自己“我现在内心的感觉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觉。遇到难受事情,可试着用最简单、真实的词语,比如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期2021-01-11

  • 共情,没那么简单
    须争第一。但是从共情的角度来说,就还不够,因为爸爸的关注点一直是自己的感受:爸爸觉得你很棒了,爸爸自己也没考过这么好。之所以知道这样的共情没用,是因为我一直用这个方法。每次考前闺女焦虑担心,我都说:“考差了妈妈也不会说你”“放心吧,妈妈对你没有要求”“考不好咱们下次努力”“考好考坏无所谓”。每次安抚完我都沾沾自喜,你看我跟孩子共情了,我看到孩子的焦虑,安慰她了,还给出了建议。可是实际效果并不好,孩子的焦虑没有缓解,有时候还会说:“可是我有所谓”“我想考好”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0年8期2020-08-19

  • 积极共情概述及其社会意义
    这一系列反应都是共情的一种表现。这种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Decety,Bartal,Uzefovsky,& KnafoNoam,2016)被心理学家称为共情(Empathy)。一、共情的内涵和研究现状共情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着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在社会上广泛存在,涉及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共情既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状态。首先,共情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者通用性能力,是“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与体验他人的情绪”并对此

    消费导刊 2020年7期2020-07-12

  • 儿童共情训练研究综述
    董艳华共情对儿童的情绪和认知,以及道德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共情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提高儿童的亲社会性,杜绝反社会人格。一、对共情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共情(Empathy),也翻译成“同理心”“移情”“通情”“同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和认知。利普斯(Lips)提出在认识领域存在物、自我和他者三个部分,理解他者必须通过移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从发生过程的角度认为共情(Empathy)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2期2020-05-11

  •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即使对他人进行共情并不会造成经济损失或情绪消耗,但人们仍会规避共情,因为他们认为共情需要过多的心理努力。共情,即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通常被视为一种激励互助行为的美德。但人们往往不想感同身受。首席研究员达里尔?卡梅伦博士说:“社会普遍认为,人们扼杀同情心是因为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或为此付出代价,例如向慈善机构捐款。但我们发现,人们主要是单纯地不想付出脑力去对他人进行共情,即使它能够让人们感受积极的情绪。”该研究报告已经在《实验心理学期刊:总论》上线上发表,研

    心理与健康 2020年4期2020-04-19

  • 儿童共情能力及其发展:回顾与前瞻
    12000)引言共情(Empathy)不是所谓的同情(Sympathy),同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理解他人的情感,而共情是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并感同身受。动物通常有一种“利己”本能,而在社会关系处理中,人类必须有一颗“利他主义”的代偿心,即共情,这就使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共情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近年来一直是心理学及其他各学术领域的热议话题。共情对健康的社交和性格特征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儿童期是人格特质、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此阶段共情的发展是近年来研究者的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情满足、共情能力、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16核心提要: 共情满足水平的高低与共情能力的良好与否,社会支持水平高低和心理弹性水平高低有很大关系.本研究以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心理弹性在共情能力与共情满足间是否具有中介调节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并探讨老年FD患者共情满足与共情能力, 心理弹性及社会支持相关性.0 引言共情满足最早用于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1].近年来, 随着积极心理学和共情疲劳的三因素模型提出和发展[2], 共情满足作为助人行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年2期2020-02-14

  • 临床护士共情能力与共情疲劳的关系研究*
    LU Jing共情疲劳是指救助人员在提供援助的过程中,对真实或抽象的救助对象产生共情反应而产生的一系列身心不适感,常表现为共情能力降低、救助工作倦怠感增强或二次创伤[1]。由于临床护士长期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面对经历创伤性事件的患者,不仅要这些患者提供医疗技术上的支持,还常常要为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且随着医学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的心理支持日益增多,这也直接导致了临床护士成为共情疲劳的高发群体[2-3]。临床护士存在的

    医院管理论坛 2019年6期2019-10-21

  • 青少年共情水平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这时青少年的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共情的概念最早是在德文中出现,用德语“Einfühlung”来表达,而“共情”在心理学领域的认识和发展,是由Titchener 提出的,在英文单词中,“empathy”被翻译为共情、同理心[2]。简单说来,“共情”的含义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的信念、情感和意图的能力,又被称为“同理心”。共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认知共情是指辨别或者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以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6期2019-06-28

  •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慰,必须是建立在共情的前提下。安慰别人时,有同情和共情之分。同情是一种自恋,而共情是一种能力。同情,并没有心与心之间的连接,只是一个自恋的体验和过程。共情是与他人一起感受的能力。要做到共情,你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而且对对方的情绪不做评判。共情就像是你掉进一个黑洞,然后对方下来跟你待在一起,让你知道你不是孤单一个人;同情你的人会觉得你很可怜,他站在洞口向你喊道:“你为什么不爬上来呢?”所以同情你的人通常会希望你能够乐观向上一些。比如你说“我的婚姻糟糕透了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19年8期2019-01-19

  • 医患关系视角下的共情研究综述
    杨璐,张曼华共情(empathy)概念源自1909年,Titchener在“关于思维过程的实验心理学”演讲中提到,共情是个体主动地由内在模拟而形成心理意向的过程,是一个把客体人性化的过程,这也是心理学界首次出现共情概念[1]。各国学者从共情的起源、成分和神经生物机能等角度对共情作出了多方的定义。根据定义可将共情概括为一种心理状态或情绪情感体验能力。认为共情是心理状态的学者又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共情是一种认知过程,这类学者主张,共情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想法的过程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6期2019-01-06

  • 为什么你和孩子的“共情”没效果?
    红与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对孩子情绪的一次解码。一次又一次的准确解码,将拼接成孩子心理世界的全景地图。前几天,闺蜜带儿子去上英语课,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死活不肯进去。闺蜜说:“我按照育儿书中介绍的共情方法,尝试跟他共情。先是拥抱他,可是他推开我根本不让我碰。 接着我认同他的情绪,对他说‘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结果他非但不理我,还大哭了起来。”她很困惑地问我:“为什么共情没有效果呢?”作为育儿的高频词,共情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但问题来在于很多时候明明已经

    家庭生活指南 2018年9期2018-09-15

  • 国外关于幼儿共情能力与攻击性行为关系研究的进展
    开展攻击性儿童的共情训练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国内外针对幼儿共情与攻击性行为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做理性思考,以期为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与干预提供新的思路。二、共情与攻击性行为的概述共情,也称移情或同理心。Hoffman等人将共情定义为对知觉到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情绪反应,或认为共情是由于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对他人内在的状态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对他人的情绪体验。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共情包含情感共情(Affecti

    小学科学 2018年8期2018-08-14

  • 共情作用于护患沟通中的效果研究进展
    300)0 引言共情属于近几年来临床应用率不断提高的一种沟通技巧,护理人员自身的共情能力的强增,可使其对患者的处境做到真正理解,从而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有效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在对良好护患关系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共情属于有效切入点,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被称之为临床共情,也就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自身的情况状态进行有效识别,同时及时根据患者的情感需求为其开展恰当回应,进而使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的一种能力。1 共情的含义共情概念被首次提出的时间为上世纪10年代

    智慧健康 2018年30期2018-02-09

  • 精神分裂症共情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
    陈新贵 汪凯○☆共情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严重的共情障碍,这种障碍直接导致其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1-2]。目前,精神分裂症共情障碍的神经机制还未完全明确,故揭示其神经机制有助于为共情障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从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影像学以及遗传学研究3个方面来对精神分裂症共情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简要综述。1 精神分裂症的共情概念共情指个体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个部分[3]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8年4期2018-01-20

  • 你对我的共情会让我更弱
    004)你对我的共情会让我更弱卢晓琴(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对他人的共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亲社会的表现,它能够给共情对象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Vorauer等人2016年的研究表明: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群体内的互动,共情都会降低共情对象在目标导向认知上的表现,而这些目标导向认知又是与心理权力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共情会削弱共情对象的心理权力感。共情;心理权力感;目标导向认知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理解与间接分享的一种能力和过程。在人际和群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2017-12-01

  • 共情的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
    650500)共情的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邹小燕(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本文拟对共情的影响因素、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共情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共情;镜像神经元;心理理论共情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共情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是一种良好的生存适应机制,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6期2017-11-25

  • 共情研究的崭新领域 ——积极共情
    330022)共情研究的崭新领域 ——积极共情陈礼科(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当我们提到共情,首先进入大脑中关于共情的定义大概是对他人的痛苦、悲伤等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别人的消极方面的情感和情绪乃至背后带有消极情感色彩的行为动机与态度。共情的研究历时多年,迄今为止有关共情的调查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他人消极情感(如压力、疼痛、悲伤等)的共情反应上;却鲜有注意力放到同样是共情重要对象——快乐的共情机制研究上来。国外众多神经生物学研究证据表明,积极共情是独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4期2017-04-06

  • 共情: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
    孙炳海共情: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孙炳海共情(empathy)一般指对他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过程,也包括对他人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能力。但是共情的复杂性令人眼花缭乱。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研究共情几十年后,认为越来越难对共情做出明晰的界定。共情既是一种社会情绪,又是一种社会认知;共情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特质;共情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共情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又有后天教养的因素;共情既是自上而下的监控性的,又是自下而上的自动化的;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

    江苏教育 2017年64期2017-03-24

  • 共情对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影响
    9)应用心理学共情对不同网络欺负角色行为的影响敬娇娇1,2高闯1,2*胡安凯1,2耿秋月1,2(1.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脑与认知实验室,武汉 430079)网络欺负已成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情是一种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它也可以有效地预测网络欺负。共情通过影响不同的网络欺负角色——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网络旁观者,影响着欺负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其中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发挥不同的作用。目前,关于共情影响不同网

    应用心理学 2017年3期2017-01-28

  • 依恋与共情的关系及其机制
    121)依恋与共情的关系及其机制周春秀1, 黄丽2,3(1.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3.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浙江 杭州 311121)为探讨依恋与共情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的依恋均与共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依恋与共情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包括两者谁影响谁、两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以及不同依恋对共情影响的差异.文章探讨了认知神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15

  • 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
    com·综 述·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养*解方舟 吴姗姗 杨 平 何成森△中国.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系(安徽合肥) 230032 E-mail:810233084@qq.com △通讯作者 E-mail:chengsenhe@sina.com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认识共情的概念,共情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分析总结国内外共情能力提高的培训方式,将共情能力的改变融入医学教育中,为改善医护人员和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共情作为重要的心理特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年9期2016-01-14

  • 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漫,何 浩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罗小漫,何 浩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问卷、宽恕量表和攻击性问卷调查了455名高职生共情、宽恕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职生共情、宽恕总体状况良好,攻击行为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共情、宽恕与攻击行为呈负相关,共情与宽恕呈正相关;自我宽恕在共情与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宽恕他人在共情、攻击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共情是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理解和预测他人情绪和行为的心理过程。[1]

    职教通讯 2015年11期2015-12-03

  • 狗狗引发的共情乱象
    个重要的现象——共情,在一连串事件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足见人有多复杂,共情就有多复杂。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它极大影响一个人的社会性。人不是豹,不是靠个人能力站到食物链的顶端。大鼠已经有一点点本能的共情反应,普通的灵长目,猴子之类能体会同伴的情绪,而黑猩猩能在体会同伴情绪的基础上做出帮助行为。人脑里有镜像神经元,半岁的小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他也会跟着哭。一岁半的孩子看到妈妈的脚伤了,他会揉自己的脚。对于人类来说,因为感受别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23期2014-11-12

  • 儿童共情发展及其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连 116029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感受或想象其他个体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其他个体感受的心理过程。[1](P81~96)共情是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涉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主要是催产素的促进作用,催产素与人类的亲代养育行为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2](P18~24)相关神经生理证据间接说明,共情可能是一种从哺乳动物的亲代养育行为进化而来的古老能力。恰当地共情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利他行为的发生,还能有效地抑制攻击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共情是道德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8-15

  • 共情在护理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450000)共情(empathy)又称“同理”、“神入”、“通感”、“通情”等,是个体体验他人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1],同时也是医护人员护理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2]。共情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引入护理领域以来,便成为护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已成为护患沟通的精髓,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3-4]。但是由于共情本质的复杂性,在护理领域中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本文将从共情的概念、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及共情的干预研究等方面进行梳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4期2013-03-18

  • 共情在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刘 君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内心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分为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两个层次。共情是深入病人内心世界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经过积极倾听、感同身受、恰当回应等阶段。心理护理要达到准确共情,需要有共情的意识与态度,掌握共情的技巧。1 共情的概念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是要表达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别人的感情和动机等心境的认同,或者是一种能够体验到别人感情和心情的能力。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内心世界,

    护理研究 2010年24期201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