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研究综述

2017-09-12 06:36张聪聪徐宁��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影响因素

张聪聪++徐宁��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不再只是与个人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它对于政府工作、社会稳定以及高校学科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畢业生就业作为人才资源的初次配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有序指导有利于能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率,同时能够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缓解地区性结构矛盾。在研究已有学者文献的基础上发现:个人、社会资本和制度以及经济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角度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以期缓解我国人才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为提出促进就业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国内综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1.043

1 引言

在高校扩招的政策背景下以及市场对高水平人才迫切需求的现实中,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从2014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就突破700万大关,而2016年更是达到了765万。大规模的毕业生数量与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有限工作岗位形成强烈的反差,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失业登记率就超过9.66%,那么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系数是否会再度升高呢?目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孔雀东南飞”和“偏爱北上广深”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性。从区域流动的视角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有利于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结构矛盾,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 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将已有研究加以总结发现国内学者将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从个人因素来看,个人特征和人力资本都对就业流动有显著的影响,岳昌君(2011)采用调查实证研究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探究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毕业生流动比例高于女性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流动比例高于汉族毕业生、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毕业生流动比例高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流动比例越大,但是个人因素中个人所获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所带来的影响就不明显。张洋(2014)通过对甘肃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和非甘肃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比较,得出与岳昌君相同的结论。敖山,丁小浩(2011)认为男性和女性毕业生之间的流动差异主要来自于女性毕业生的“流动惰性”。

有的毕业生在工作后会获得高收入,该类毕业生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资本)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即代际传递。这种个体与生俱来的先赋因素,也可称之为社会资本。刘莹(2013)认为在同样的受教育水平下,社会资本雄厚的青年就业状况往往好于社会资本贫乏的青年,前者多是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从事职业的收入也较高;后者则恰恰相反多是流入次要劳动力市场,从事职业的收入也往往较低。因此,雄厚的社会资本为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以及获得好的就业岗位提供了便利。

经济因素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大学生过度偏好于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现象,同时这类地区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流向区域,而经济因素是使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导致毕业生“孔雀东南飞”和“偏爱北上广深”现象的直接原因。赵晶晶等(2015)通过对大学生择校与择业的分析,发现流动是追逐经济效益的过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各省高校毕业生的流入流出之比和流入距离都是正相关的关系。路平(2013)进一步测算了区域间不同的工资收入与毕业生就业区位选择两者间的关系,发现毕业生并非将沿海和发达城市作为就业流动选择地,而是经过理性博弈的结果。林浩波(2012)等通过建立预期收入模型得出结论结论,在只分析经济因素的条件下,东部地区的预期收入要显著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多的就业机遇为大学生的就业流动创造了条件。敖山,周鹏鹏(2015)发现如果高校毕业生所在的家庭正处于较高行政区划的地区,那么该类毕业生选择在“北上广”地区就业的可能性就较大。

从制度角度来看,袁乐平,王昭君(2006)认为目前国家实施的户籍制度等会影响毕业生就业时的期望收入以及他们的初次就业决策。之后王世斌(2007)得出了相关结论,他指出就业体制已由最初的政府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招聘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但是目前有关毕业生就业制度并没有与之相适应。

除上述因素外,王世斌(2007)还认为大学生跨区域就业流动也受到我国自身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就业地的选择会对毕业生个人的“面子”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各种影响因素也是如此。方留,李宏伟(2011)就认为毕业生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 才导致毕业生就业区域之间的流向存在差异。

考虑到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受到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两会”代表郑粉莉提出,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和疏导就业流向,可以建立就业工作流动站,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一般呈现由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罗守贵(2001)认为开发西部是解决西部地区出现人才流动顺差问题的首要举措,同时西部地区的高校应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培养区域性特色人才。岳昌君(2011)认为在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而且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同时,要努力实现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借助政府的力量,帮助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武毅英(2013)从可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给予建议,逐步完善实现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逐步消除制度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流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逐步完善农村以及西部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大学生而言,何仲禹(2015)认为大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期间应对逐步了解全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就业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自身的优势,提升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的多样性。戴伟(2013)建议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使每个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对就业从开始就有合理的规划,同时疏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孙百才,吴克明(2005)提出高校的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侧重于改善大学生职业认知方面,职业认知的被指导对象包括高校的每一级学生。对于毕业生而言,可通过改善其职业认知能力缩短工作搜寻时间、降低工作搜寻效率、提升工作搜寻的效率。当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必然离不开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建设,参与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不仅熟知与就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了解指导学科自身的知识。另外周丽萍、马莉萍(2016)认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打破专业对口的局限性,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更容易找到工作,同时对今后的发展也更有好处。另外对于高校而言在完善就业指导机制的基础上,应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学习,可采取考取第二学历或者是选修课程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相邻或相近专业以及跨专业学科的知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研究已由宏观层面发展到微观层面。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促进就业政策的推广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和择业观的逐步改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也有所改变,追逐“北上广”的热度也有所下降。虽然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已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各个方面,但是上述研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对高校毕业生自身性格特征影响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流动与工作匹配[J].复旦教育论坛,2015,(03).

[2]岳昌君,周俊波.高校毕业生为何跨省就业[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毕业生影响因素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