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让儿童习作走向生本状态下的3.0版

2017-09-13 00:43张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慧眼花朵儿童

张娟

对于小学生语数英作业完成的顺序,笔者进行过一项微调查。“回家先完成哪项作业?”95%的儿童选择先完成数学或者英语,语文放在最后;只有5%的儿童选择先完成语文,理由是语文作业需要完成的时间太长了。“语文作业先完成哪一项?”96%的儿童回答:“作文最后一项完成。因为字数太多,更重要的是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即使知道写什么,也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好。”许多学生表示,写完作文,就觉得完成了一项最艰难的任务,可以轻轻地松一口气。

作文何以成了儿童完成作业的“亚历山大”?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扎实训练儿童的语文基本功外,是不是应该从作文方法角度切入?本文试从“三眼”:肉眼、心眼和慧眼,这三个角度来谈谈笔者的作文教学,以期抛砖引玉。

一、1.0版:肉眼观物,以细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的确,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儿童作文的基础应该从观察中来。花朵是什么颜色的?这些花朵是几瓣的?花瓣是重叠的吗?花蕊的长短是怎样分布的?蜜蜂在花朵上是怎样采蜜的?雨中的花朵和风中的花朵是一样的吗?初春的花朵和暮春的花朵是一样的吗?……观察不仅仅是用眼去看,更要调动多感官参与。用鼻子去闻一闻:什么味道?桂花的浓、梅花的淡、槐花的醇、菊花的清,更有草坪上刚割的青草味,麦田里的金色麦香味,谁家的窗户里飘出红烧肉的味道?哪家的屋檐下是花椒的冲鼻味?用耳朵听一听:什么声音?夏夜蟋蟀的叫声从草丛里传来,邻家的小姐姐在练习钢琴,青蛙在池塘里呼唤春天的节奏,蓝天有飞机在呼啸而过,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的“刺啦刺啦”声,还有寂静的深夜突然传来的狗吠……大自然永远不缺一首首天籁之音。是我们太过依赖眼睛,而忘记了耳朵这一特殊器官。当然,舌头也是有记忆的,不妨把观察的物体放在舌頭上,让它带你开启一场全新的观察之旅吧!酸的,直入脑门,刺激灵魂;甜的,直入心扉,忘记烦恼;苦的,双眼发直,痛思人生;辣的,连鼻腔也跟着受罪,脸蛋瞬间涨得通红;咸的,大声尖叫,甩了筷子找水喝……体验过了才可以写出生动无比的文字来。当然,胆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摸一摸。皮肤也是我们最好的观察途径。凉丝丝的、滑溜溜的、黏糊糊的,一只虫子从手心里爬过是什么感受?一只龙虾夹住了你是什么感受?手抚摸过妈妈的脸是什么感受?护士阿姨的针扎进皮肤感受如何?只有细细体会过了,才积累了作文的素材,才有了作文的资本。

老舍在《猫》中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这么生动活泼的文字,难道不是作者长期细致观察猫的行为的结果?

二、2.0版:心眼联想,引发共鸣

季羡林在《夹竹桃》一文中这样写道:“它(花朵)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一盆普普通通的夹竹桃,作者写得如此富有情趣,当然是联想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那么,联想可以从几个角度展开呢?

(一)以物观物

“谁来说说,天上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呀?”“气球、月饼、盘子……”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联想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月亮的外形特点进行比喻,可以说是进行联想的初级阶段。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入,对于比喻还可以进一步学习。比如“徐悲鸿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着”这个比喻句也是以物观物,但是巧妙地将徐悲鸿比喻成骏马,与他最出名的物件进行联系,表达了作者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赞美之情。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我们教师就应该这样对学生进行训练,由浅入深,从句子入手,使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步提升。

(二)化静为动

改写张志和的《渔歌子》,大多数同学将画面进行了描述:春天的西塞山前一派春天的景象,桃花盛开,柳树碧绿,细雨而下,渔翁垂钓。这样的画面美则美矣,但缺乏了动感。有同学是这样表述的:“突然有一条小鱼从水中探出头来,在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微风一吹,一片桃花从枝头飘落,正好给小鱼戴上了一朵粉色的花。”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不禁要为小作者的想象力点赞。正是将静的事物化为动的事物,给予了小鱼生命力,将一幅静态的国画变为3D动画,平添了许多生气。

逐步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汲取知识养料,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联想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写作文时,一边写,一边想,积极开动大脑,写出联想的内容,好文章自然会写出来了。

三、3.0版:慧眼独具,妙笔生花

所谓“慧眼”,其实是另辟蹊径。“三八妇女节”的时候,给妈妈送花是常有的事,可是我们班上一位同学写那天放学早,趁着妈妈还没下班,她给妈妈做饭。当妈妈搂着她吃饭的时候,她分明看见了妈妈眼里的泪花。于是这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三八节这天,妈妈也给我送了花。这朵花落在我的脸上,热乎乎的,让我懂得:其实妈妈的花永远盛开在她心里,永远晶莹葱茏……”由普通的康乃馨写到妈妈感动的泪花,不就是选材上的与众不同吗?正是这样的独具慧眼,使这篇习作令人耳目一新。

所谓“慧眼”,就是以小见大。《我和网络抢妈妈》一文就是抓住了当前微信群抢红包这个热闹事件来写的。作者详细描写了妈妈沉迷于抢红包而对我疏忽了教育,连“我”问她问题也没有了耐心,甚至责怪“我”和爸爸一点都不为她考虑。小作者无奈地发出感慨:“什么时候网络把妈妈还给我?”这样的写作角度深刻地反映出网络时代人们的无助以及带来的家庭如何和谐共处的难题,极具社会意义,与普通写家庭生活的习作来比,格局更大。

所谓“慧眼”,就是举一反三。有儿童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夏天是位热情的小哥哥,他问我想变点儿什么?我想我要变成一个大西瓜,给汗流浃背的行人解渴;我想变成一只会唱歌的蛐蛐,给爷爷送去快乐;我想变成一把小小的扇子,给刚出生的妹妹带来凉风;我想变成一片大大的荷叶,给美丽的荷花做衬托……”小作者通过反复列举自己想变的事物,把心中所想一一写了出来,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于纸上。

作文教学,从来就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尊重儿童的思维,关注儿童身心发展,以“肉眼”“心眼”“慧眼”为基点,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相信作文不再是学生的“头痛”作业,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儿童乐于表达、书写内心的真正美好的途径。endprint

猜你喜欢
慧眼花朵儿童
紧箍咒和慧眼
背上的花朵
错中寻源 练就慧眼
安全隐患逃不过他的慧眼
借你一双慧眼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