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速成药”

2017-09-13 03:59袁坚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养公开课讲座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选择的,有多少是下意识地延续了曾经的经历与经验,又有多少其实是来自于外界影响的?其实,那些潮流追逐的教育热点,那些众口一词的“教育理念”,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家的,多了去了。

最近给一些小朋友上了阅读、写作方面的公开课,发现有个问题:总会碰到有些家长抱怨我所讲的内容不能“马上就用来指导孩子,并看到效果”。请问,这是想要“速成药”吗?

追求“速成药”的家长们

每次上公开课,我都会谈谈最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方法框架,我是希望家长能够在这一层面上与我达成共识,这样当我后面再谈到具体方法的时候,就更容易沟通并实现预期。但怎么说呢,公开课、讲座最多也就是1小时,能把上述概念清楚明白地讲完,再带到几个具体实操的案例,就差不多了。更细节的方法、直接可以使用的,真没办法都讲透彻。

于是,每次上完,总有家长会说:好像没有听到什么“具体的东西”。刚开始我还疑惑,是不是例子举得少了,故事讲得不够多?再仔细了解,原来是没听到有什么方法是他回去就可以拿来教孩子,直接能用上的。这就让我很诧异了:这是指望一次讲座就学到灵丹妙药式的方法,回家以后对着孩子一点就灵吗?单从逻辑上也讲不通啊!但许多家长还真就是这样期望的。

不仅听讲座如此,对于孩子也是同样思路:最好输入“1”,马上就有“1”,效果要立竿见影。这种见效可能是成绩上的,如果是学龄前,没有分数来判断的时候呢?那就要看到具体呈现。这种“速成药”思维模式导致遍地的辅导班都往“见效快”的路数上走。孩子学得怎么样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拿出来可以给家长看的“成果”要漂亮。我后来才理解,为什么当我的学生写出很棒的作文时,他的亲朋好友第一反应居然是:老师真的没有给修改过吗?

还有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来咨询的家长也是恨不得我给个方法,带回家一用,原本爱哭闹的孩子就变乖巧了,原本一言不合就挥手打人的孩子就懂得讲理了……可是我们要这样想: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生活中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和显现出来的。现在要改变,是不是也得花上一段时间呢?很多家长就没这个耐心,实在搞不定就靠吼。

我一直都在强调:孩子的成长是条“指数曲线”,前期要给他大量的滋养、各种输入,但他反馈出来的东西不会很多,直到某一天抵达拐点,就会飞速上升。拐点之后的路就是孩子自己的造化了,而家长要做的事情其实都在拐点之前:给他足够的养分,然后守护他、等待他,这就是为人父母的职责,也是为什么我反对“速成药”式的教育心态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此外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家长本人的心态和做事方式绝对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我们不是一直都在说,身教重于言传吗?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可作为家长自己却不肯下功夫,反而追求“速成药”……听起来也不太对吧。即便我给到了非常具体的某种方法、步骤,说实话,如果不理解那背后的逻辑和理念,操作起来也还是会变形的。

其实我也理解家长面对孩子各种问题时的焦急心情,渴望马上、立刻就能有改观。但咱们得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有时候,慢慢来,反而见效比较快。以下是我的建议:

要给孩子“不计结果的滋养”

比如在小朋友的英语学习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英语环境。有经验的老师会告诉你:要让孩子多听,但不用要求他听什么、就非得同步地说什么。他会告诉你,你回忆一下孩子是如何学习母语的?是不是我们都在对他说话,他听了很多,但最开始说得非常少呢?直到某一天,他的语言能力突然爆发,我们就会感觉,啊,孩子之前很少开口,现在一开口就会说很复杂的话了!

迁移到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比如很多家长会来问我:“给孩子进行绘本阅读,怕他听完就忘了,是不是要让他复述一下绘本故事?”我说:“不要。孩子又不是复读机。难道我们自己读书,读完了也都能复述书本的内容吗?”我自己读书,只要书本的某些内容引发了我的思考,或给到我启发,我就会觉得有收获。也有可能当时读来没太多感觉,之后忽然有想法。

跟孩子进行绘本阅读也是这样,我们大量地陪伴孩子读,然后跟他讨论所读内容里他感兴趣的部分,这些都是给到他滋养。持续时间久了,你可能会突然发现,面对某个情境时,孩子会说,这不就跟我们在某某书里读到的一样;面对某个问题时,孩子能头头是道地加以分析,而所用的方法恰好是你们讨论某某绘本中的问題时,曾经用到过的。

但如果在阅读——也就是在输入时,马上就要求孩子输出呢?这就完蛋了。这还是“速成药”式的做法,孩子获得的滋养不够厚,往外输出的时候就特别勉强,而且这种勉强的状态会让他很难受。你想一下,如果让你举一个几乎要超出你力气范围的重物,你会是什么感觉?这大抵就是孩子的难受状态了。而这种难受会导致——第一孩子讨厌学习,第二孩子丧失自信心,至少失去从容的姿态。

要探究“方法背后的逻辑”

这一条是纯粹针对家长而言的,是家长的修养。我们常常说,大部分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所以反过来呢?希望孩子能成长得好,家长自己也需要成长。在我的讲座中也有非常棒的家长,他们认真做了笔记,尝试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说,背后的原因和理由是什么的,我的思考过程又是什么样的——这才是我最经常分享的内容,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方法。

理解了这个过程、逻辑、理念,首先他就可以判断:我说的东西对吗?有价值吗?对他和他的孩子有借鉴意义吗?如果判断为有,他再根据我的路径自己去推演具体的做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种情况也有特殊性。我可以给到一些通用的方法建议,但真正落地操作的时候,仍然千差万别。需要琢磨出背后的逻辑,才能见招拆招,在教养孩子的实战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要追求可能性,而非确定性

我琢磨着不少想要“速成药”的家长,很可能小时候接受的也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跟它一样就是对的,其他都不用多考虑。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养孩子上面,就是“膜拜专家”,恨不得专家都给出一套方法,照样去做就会立马成功。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加不会有:孩子的变数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身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去挖掘孩子的可能性,让他能接触到、了解到更多的东西,让他去尝试做更多不同类型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探索他的兴趣和能力所在。然后话就说回来了:这恰恰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些家长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就希望他能在这个方向上闯出点名堂来,最好今天报美术班,明天在绘画竞赛中就能得奖——得奖还是个考试思维,对吗?太追求确定性,反而会伤害孩子。真正的“慢慢来”是致力于发展一个系统,不是为了短期的、眼前的目标,而是为了长远的成长与发展。把时间线拉长,“速成药”也就完全没必要了。

作者简介:

袁坚,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多年媒体人,儿子6岁,现为多家媒体专栏作者、“喜阅馆”课程总监、“沪江网”在线课程讲师,推出面向孩子们的《思维导图》系列、《绘本阅读》系列在线课程,已出版《猫博士育儿笔记:换个方式爱孩子》及翻译绘本《神奇的世界》系列。

微信公众号:猫博士创意课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养公开课讲座
教养方程式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