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书法学习刍议

2017-09-14 07:28□林
中国篆刻 2017年9期
关键词:结字临帖碑帖

□林 希

论文选登

教师书法学习刍议

□林 希

小学书法教学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向学生传授写字技法,使其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必须懂得书法艺术,不断提高自身书写水平。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教师书写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师要想写一手好字,就要努力学习书法。

一、学习传统

学习传统是指从经过历史检验的,艺术价值极高的书法作品中直接吸取营养。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艺术高度发展,是一代一代继承而来的,没有继承也就没有发展。从历代书家成长道路看,每位书家都不是割断历史,否定古人,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直接接触上乘碑帖,是教师探索书法艺术的一条近路。

怎么样学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榜样,楷书一般学欧颜虞褚柳赵。下面以欧体字为例,谈谈学书问题。

欧阳询是初唐的大书家,他初学二王,以二王为基础,又融合了六朝北派书法余韵,吸收诸家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独创一格。其书法各体俱精,以楷书为最工,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世称欧体,《九成宫》是其代表作。此帖最适宜初学临摹,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书体。

学习传统最好有名师指点,没有教师就以碑帖为师,并参考有关书法的书,边学边临边思考。还可以利用书法展览、书法讲座等条件,多听、多看,争取他人的指点帮助,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二、坚持临帖

写好字必须多练。第一个遇到的问题是选帖。要选经过历史考验的名帖,选拓刻精良的碑帖,不要选字迹清晰但是经过修描改变了原来风貌的字帖。建议首先考虑墨迹本,因为墨迹本能够清晰地让人看明白每一笔的来龙去脉,能够知道每一笔画的用笔方法。我们现在习字一般从唐楷入手,教师学习唐楷,不仅可以打下楷书的基础,还可直接用于教学。

选定碑帖,就要专一临写,不能今天学柳明天又学赵,否则会造成笔画和结字的混乱。频繁换帖,表面看来学得很多,实际少有收获,也不利于进一步学习。

选定一本字帖以后,要先看,先通临一遍,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选其中好的字临摹。如《九成宫》的“泉、鹿、郡、奉、维、贞、观、夏、避、暑、此、随”等一批字,要反复临上百遍,最后能完全背临出来。要入一家之门,非大量练习不可。

临帖要反复揣摩用笔方法和结字特征,掌握用笔结字的基本功。如欧字的“撇”和“捺”多圆健含蓄。“撇”起笔如竖,笔尖触纸后,向左上写去,然后向右下跪笔下按,按到一定部位时,转笔理毫中锋运行,快到出锋处慢慢提笔领锋,笔锋着意上侧,笔腹着意笔画下侧,然后锋至撇尖,放锋收笔,整个笔画运行缓慢,深沉下注。“捺”起笔较轻,下行时逐渐按笔下沉,至起脚处,将笔尖留在上侧,笔根按至下侧,行笔要慢,然后提笔至笔腹,转锋向右缓行,渐渐敛起,笔至出锋处收笔,笔锋含蓄不露锋尖。又如“郡”(如图1)字的结体,左边“君”字的长撇并不放出,却使两横突出,左放右缩。右边双耳旁横撇弯钩的折处加粗,弯处减细,下面的弯钩很重,并向右下伸展,与左边“口”字及撇相应,形成左右的均衡。最后一竖向下伸出,垂露,将整个字支起,使字险而安稳。对一个个字的用笔与结体的特点理解了,临写出的水平会有明显提高。

图1

图2

临帖要勇于否定自己,努力把字临像。有人说临帖求神似,不需写像。其实不然,形与神是不能分的,不把字临像,神又从何而来呢?临帖应努力做到“无我”,即没有自己的痕迹,完全按照字帖的规矩临写,写得越像越好。写完一字后要反复观察、修改。如写“观”字,写后对照字帖找毛病,把不像的地方用铅笔画出来,第二次临写时再改。看字,第一感觉很重要,临帖,第一两次捕捉字形的能力最强,如果写四五次还写不像,就不要再写了,多次重复错误,反而不好,不如暂时放下来,过一段时间再写这个字。

临帖要与观帖结合,写字只写不看不行,要多看帖,有空就拿出帖来看看,把帖的用笔结构都看懂。宋高宗学《禊帖》时,反复观帖,记于心,达到成诵,他说:“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翰墨志》)观帖达到成诵不忘的程度,书写时字的形象就浮现在脑中,书写会自然流畅。反复观帖,可从中得到趣味,初看《九成宫》,会感到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经常看就会从中得到启发。如“高”“德”“养”等字中心都在左边,给右边笔画让出地方。字虽是形,却没有欹斜的感觉。又如“深”“流”“庆”等字,书者改变了原来的组织系统和点画形态,初看显得错乱,再看感到十分稳定。有了心得再临,会有新的收获,如果只写不看不想,写字进步缓慢。

临写古人碑帖,还应该看看今人是怎样写的,这可以帮助掌握碑帖的特征。如参观书法展,查阅有关资料。在水平较高的书法展览上,往往有今人写的欧字和其他字体的楷书,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体会,再与碑帖对照分析,会有新的收获。

临帖还要写些“习作”,在笔法结字基本掌握,字写得较像的基础上,可用集字的方法习作,以此来提高临帖效果。开始写些简单的,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部分都是《九成宫》上的字,“细”“夜”二字帖上没有,就用欧字用笔结字特点来写。以后再写字数较多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多张大幅作品。在习作中反复琢磨,自身书写的潜力可以得到发挥,书写水平往往会出现飞跃。

在临帖中可以逐步总结一些观帖的方法,如“五看十问法”。一看笔画形态,二看用笔方法,三看结字特征,四看章法安排,五看字的整体布势。十问是:问笔画的方圆、粗细;用笔的藏露、轻重、疾涩;结体的疏密、违和、平险、避就;章法的虚实、主次等。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品味,以深入认识字的形质与神采。这种熟视细审的思路与方法,也可部分地用在指导学生临帖上。

临帖要动脑想办法,熟读精思,心摹手追,才能见效。前人的每本名帖都包含着无比丰富的艺术内涵。教师只有坚持临帖,锲而不舍,才能不断吸收其中的艺术养分,并转化为书写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广泛积累

有了临写一家碑帖的基础,掌握用笔结字的技法,就为书法教学准备了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还需广泛积累。如临习了欧阳询的《九成宫》之后,还需临摹《多宝塔》《颜勤礼》《玄秘塔》《胆巴碑》及魏碑。吸收众家之长,提高楷书书写水平。还可学习行草等书体。

学习书法,字外功夫也很重要。如学习《中国文学史》《中国书法史》《现代美术史》(叶朗编)《诗品二十四则》(司空图)《书谱》(孙过庭)《续书谱》(姜夔)《书法论丛》(沈尹默)等,背诵一些古代诗词。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中提出的“雄浑、沉着、典雅、劲健、流动”等,同样适于书法,对认识点画形质,书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教师本身习作都有帮助。

学习书法广泛积累,需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多交往。多读一些碑帖好处多,可以开阔眼界。如果只靠一本字帖,临习次数再多,也只是学习一家,难以全面理解书法艺术。

四、学以致用

学习书法除兴趣爱好,想把字写好之外,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搞好书法教学。通过临摹碑帖广泛积蓄,书写水平会有较大提高。字应该怎样写,教师自己有亲身体验,指导学生书写就能切中要害,为学生示范也能挥运自如。在学习楷书时,可把欧虞褚颜柳赵等几家的用笔方法、结字特征、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整理,写成书面材料,直接为书法教学服务,因为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学习临习的字体多样,楷、隶、行、魏碑等等都有,有了这种准备,指导学生书写就很方便,就能把自己的体验及时传授给学生。

关于如何写字,古人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有的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学生书写,有的可以间接用于改进教学方法。如王羲之的《笔势论》,在讲“横与竖”的笔势时说“横则如孤舟之横江者,直则如春笋之抽寒谷”,以此引发学生想象横与竖的各种形态,会收到较好的结果。学写小楷《灵飞经》,就可用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分析其结构:“墨”“书”两字是“排叠”,“庐”“微”两字是“避就”,“鸾”“台”二字是“顶戴”,“丹”“西”二字是“穿插”等。帮助学生认识结构特征,写好小楷。

书法教师学习书法理论,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改进书法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九势》是蔡邕根据多年的学书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一位教师用《九势》中讲的“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的理论,引导学生认识柳体字笔画的特点,收到较好的效果。她是这样教学的:

师:东汉书法家蔡邕说过,书法的产生是取法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千变万化,有阴又有阳,什么是阴与阳呢?如笔画的长与短、粗与细、重与轻、直与曲、刚与柔、伸与缩、方与圆等都有阴阳关系。长、粗、重、直、刚、伸、方都属于“阳”。短、细、轻、曲、柔、缩、圆都属于“阴”。(教师用写好的小黑板出示)阴阳配合字才好看。你们看柳体字的笔画有没有阴阳变化呀?

生:(看《玄秘塔》的“天”字(如图2))说:“天”字上横短是阴,长横长是阳。

师:天字上横粗重又是什么?

生:上横粗重是阳,长横轻细是阴。

师:对。笔画要阴阳配合,如果把上横写得又短又细,长横写得又粗又长就不好看。

生:(看“天”字的撇捺)撇长较细,捺短较粗重。

师:粗重是阳,轻细是阴,在一字中笔画之间要有粗细、轻重的区别,相互搭配字才好看,只有阴阳配合才能显出笔画变化的形势,体现字的形质美。

生:(看“度”“何”两字的撇)“度”字的左撇,露锋起笔,起笔轻,有弯儿,是阴;何字的撇,藏锋起笔,起笔重,直挺,是阳。

师:“度”字的左撇是弧撇,运笔舒缓,轻如兰叶,很柔软,“何”字的撇是直撇,起笔重,运行迅猛,状如利刃。各有各的特点。

生:(看“师”“世”“佛”等字的竖)“师”字左边的竖稍弯,笔锋收缩是阴;右边长竖很直,下伸是阳。“世”字竖粗短,“佛”字竖细长,都有阴有阳。

师:我们用阴阳变化的道理,看了柳字的多种笔画,长横细长、短横粗短、边竖多带弧、中竖多直挺、直撇迅猛、弧撇舒缓、斜捺带弧,反捺劲直。从中看出写柳字运笔直挺、曲柔、迅猛、舒缓的笔势特征和横弱竖强、撇轻捺重形势变化。同样一种笔画还有轻重、肥瘦、凹凸、方圆、伸缩等区别,变化也十分丰富,真如自然万物,各有各的特点。我们临帖要仔细观察笔画的形态。

教师用“阴阳相生”的一般道理,指导学生认识柳体字的个别特征,很新颖,学生很感兴趣。用一般书写规则,去认识个别的点画变化,这比孤立地讲笔画特征效果好,把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给学生印象较深。学习书法理论,确实可以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很多教师学习书法实践证明,在无名师指导的情况下,也是可以学好书法的,关键是善于学习。学习路子正确,坚持下去,不懈耕耘,定能收效。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结字临帖碑帖
隶书“接笔”论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回到中国古代书法现场的书法理论再探索——刘兆彬《秦汉简牍笔法与结字研究》序
临帖孙过庭《书谱》
《石门铭》技法探微(二十)
书法“结字意识”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实录)
碑帖硬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