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17-09-14 10:45傅咏华邹志易金敏真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7期
关键词:起搏器心内科障碍

傅咏华,邹志易*,金敏真

(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 201399)

综合护理干预对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傅咏华,邹志易*,金敏真

(上海市浦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上海 201399)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7月在本院行起搏器置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通过改良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总分<23分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总分<50分,将其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管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改善睡眠环境、加强心理疏导、缓解疼痛、调整卧位等综合护理措施。2天后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及Zung氏焦虑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焦虑程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管理组手术日及术后第1天睡眠质量和焦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睡眠质量。

护理干预;起搏器置入术;睡眠质量

心脏起搏是指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之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随着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安装起搏器的适应症也有了较大的扩展,不仅已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进而成为晚期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难治性心脏病或需“保护性”应用的患者恢复正常心率和心律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有研究中显示起搏器术后1~2天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90.32%[1],睡眠质量的下降可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伤口延迟愈合等。而满足患者休息和睡眠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责。本研究中,通过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5年7月在本院行起搏器置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75.43±10.01)岁。将其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各50例。管理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74.68±9.58)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6.66±9.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起搏器置入术的常规护理,包括:①密切观察病情,包括起搏器运转情况;②指导休息与活动;③做好药物护理;④起搏器术后康复指导;⑤生活护理等护理措施。

1.2.2 管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①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睡眠障碍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但可导致患者内分泌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2]。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各项护理操作尽量在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入睡时拉好窗帘降低室内光线强度,避免强光刺激,夜间尽量使用壁灯;睡前通风,控制室内温湿度;调低现有将室内运转机器的报警音量,调整报警参数;对床垫枕头等引起的不适及时予以解决。②加强心理疏导。起搏器置入术后对体位的严格要求和对手术预后的认知不足和担忧,易使患者产生焦虑心理,导致患者睡眠障碍。面对这类患者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鼓励患者家属的多陪护患者,并客观地介绍主刀医师高超精湛的技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依赖,也可请手术成功的病友进行经验介绍与沟通,减轻或消除患者的顾虑和心理负担,积极使患者摆脱睡眠障碍的影响[3]。③缓解手术切口疼痛。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采用英国的We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进行疼痛动态评估,并按疼痛分级采取有效措施,1~3分用以转移患者注意力为主,来降低影响疼痛感受性,如音乐疗法等;4~6分者及时遵医嘱给予用口服止痛药物;7~10分遵医嘱给予针剂止痛药物。④适当的卧位。永久起搏器术后需常规卧床1~3天[4],术侧肢体制动24 h;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期间穿刺入口处肢体制动,长时间卧床会产生腰背酸痛,周身不适等症状,指导患者未穿刺侧下肢,未安置起搏器一侧上肢及安置起搏器一侧上至的肘关节以下部位应适当活动,对腰背部酸痛患者予以垫置软枕,帮助其局部热敷或按摩,有利减轻患者不适感,提高舒适度从而改善其睡眠质量。⑤排泄管理。术前进行床上排便训练,术后排便时拉上床帘,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空间,不仅有利于消除患者尴尬心理,又可保护其隐私,使其放松呈自然状,并按摩腹部,2次/d,上、下午各1次,15 min/次,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对无法自行排尿的患者先给予热敷、按摩、诱导等物理方法,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其次,加强饮食指导,指导患者睡前不宜饮用浓茶,防止茶碱对患者睡眠的影响[5]。⑥适当使用辅助睡眠方法。除了上述5个方面,还可以使用辅助睡眠方法,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碍。鼓励患者温水泡脚;无食物禁忌的患者可以睡前饮用温牛奶,再次对于年龄偏大,睡眠时间较多的患者,适当控制午睡时间,以免影响晚间睡眠质量[6]。此外,对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助其入睡,同时护理人员做好的观察和用药后的睡眠状态,把好用量关[7-9]。这些方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为其术后康复过程提供有利的帮助。

1.3 评价指标

1.3.1 通过(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测评。SAS由20个问题组成,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69分为重度。

1.3.2 通过(睡眠状况自评量表量表)SRSS测评。每个项目分5级评分,评分愈高,说明睡眠问题愈严重。评判标准:总分<23分为睡眠正常,23~29分为轻度睡眠障碍,30~39分为中度睡眠障碍,40~50分为重度睡眠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SAS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s,分)

时间 管理组(n=50) 对照组(n=50) P手术日 48.26±17.897 56.66±10.991 0.006术后第1天 43.90±12.306 49.12±12.417 0.037

2.2 术后SRSS评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R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SRSS评分比较(±s,分)

时间 管理组(n=50) 对照组(n=50) t手术日 29.38±11.567 34.62±11.051 -2.316术后第1天 25.30±10.502 30.84±10.977 -2.257

3 讨 论

对于安置起搏器术的患者治疗中,医生无可替代地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工作性质关系,往往患者术后的康复、舒适度的改变及随后出现的一系列影响患者顺利康复的健康问题等后续工作,这些重任无疑是落在一线护理人员肩上,通过对患者身心变化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及关注来协助完成。本研究通过对起搏器置入术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职业优势,利用零距离接触患者的机会,关心体贴患者,减少或消除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护理人员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是多样的,如受患者自身疾病的影响,同时环境和心理因素、手术治疗这一特殊性及随之带来的后续影响等都有可能是其重要诱因,因此找出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为临床护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倡导科学护理,保证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可促进其早康复。

[1] 王丽华.护理干预对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32):344-345.

[2] 艾漫江.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失眠症状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6):48-50.

[3] 何桂芳.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9):18-19.

[4] 贾 丽,金献萍,蓝春晗,等.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12(23):2127-2128.

[5] 范文静,杨 静.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0(12)3917-3920.

[6] 胡 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51.

[7] 周素芳.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08,14(22):131-133.

[8] 吴 飞.护理干预对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34):262.

[9] 殷丽颖.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308-309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7.63.02

傅咏华(1978-),上海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护理

邹志易(1966-),上海人,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内科护理

上海市浦东医院院级课题(201316)

猜你喜欢
起搏器心内科障碍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