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结果差异分析

2017-09-15 04:17李晓南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23期
关键词:末梢血常规血液

李晓南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检验科,辽宁 阜新 123000)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结果差异分析

李晓南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检验科,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结果差异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施以静脉采血方式,而对照组患者施以末梢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然后对两组采血方式的应用结果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WBC、Hb、Hct、MCV、MCH等指标比之于对照组患者偏低,而RBC、MVHC以及PLT比之于对照组却明显偏高,其中Hct及MCH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6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样采集方法的不同将会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方式比之于进行末梢采血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末梢采血;静脉采血;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是现代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中较为常见,也是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血液检验项目,主要包括WBC、Hb、RBC、Hct、MCV、MCH、MVHC以及PLT等8项指标,通过进行血常规检验能够最为直观的反映出患者实际身体状况[1-2]。为分析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差异性,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体检者分别施以静脉采血方式及末梢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现将整个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体检者年龄分布在20~75岁,平均年龄为(45.62±6.25)岁;体质量分布在44~67 kg,平均体质量为(54.21±5.17)kg;其中18例为高中及以下,23例为大专及本科,另9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组体检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分布在22~75岁,平均年龄为(44.25±4.36)岁;体质量为45~66 kg,平均体质量为(53.95±5.74)kg;其中20例为高中及以下学历,21例为大专及本科学历,另9例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在进行采血前要求所有体检者必须在检查前的1 d内避免吃相关油腻类食物,然后在第2天早晨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血常规检查。

对照组体检者施以末梢采血方式:首先用酒精棉球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擦拭消毒,然后借助专业的末梢血采血针对患者进行血液的采集。在采血完成以后,用专用的稀释液将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适当稀释,并摇匀,然后放入到抗凝管中送至检测出进行检验。

研究组体检者施以静脉采血方式:首先对患者的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然后相关采血员于患者前壁肘窝处对其正中静脉部位采血,采血完成后用相应的稀释液对血液样本进行适当稀释,然后轻轻摇晃使其保持混合均匀,并将其放入到抗凝管中进行下一步的相关检验。血常规的检测设备选用日本研制的Sysmex poc H-100i型全自动的三分类血液分析仪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稀释液[3]。

1.3 评价指标:相应血常规检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指标,包括WBC、RBC、HB、Hct、MCV、MCH、MCHC以及PLT等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对观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进行检验,而计数资料则用百分率表示(%),相应用χ2进行检验,若结果有P<0.05,则表示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的 WBC、Hb、Hct、MCV、MCH等指标比之于对照组患者偏低,而RBC、MVHC以及PLT比之于对照组却明显偏高,其中Hct及MCH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的6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血常规检查属于临床上以及各类门诊中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最为基本的检测方法之一[4]。血常规检查能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解和诊断,这有助于对潜在的疾病进行及时的发现,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诊断依据。

在血常规检验中一项最为关键的缓解就是对血液标本的采集,研究表明不同的采血方式对于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采血方式是进行静脉血采集以及末梢血采集。对末梢血进行采集时,一般是将耳垂以及手指尖作为采血的主要部位,由于这些部位其血管通常比较细、相应出血量较少,因而血液采集耗时较长,另外在采血过程中因挤压、揉按等一些列动作都将会对血液的组成和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带来很大影响[5]。末梢血的循环性相对较差,在采血时极易受到周围环境、血流的速度、温度以及血小板的载附情况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测得出的数值与实际的数值之间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增加了临床的误诊率。而静脉血属于静脉中参与体循环流动的血液,临床上主要是对人体肘部的静脉血进行采集,由于此部位的血液的组成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且手运用真空采血的方法,因此在采血的过程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外界的污染,因此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其相应检验结果通常不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从而是检验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临床上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6]。

表1 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水平比较(x-±s)

此次研究中对体检者分别施以静脉采血方式及末梢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WBC、Hb、Hct、MCV、MCH等指标比之于对照组患者偏低,而RBC、MVHC以及PLT比之于对照组却明显偏高,Hct及MCH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的6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进行静脉采血对于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末梢采血的部位一般是对体检者的手指末梢以及耳垂进行采血,虽然其操作较为简单,也能够减轻因反复穿刺对体检者带来的疼痛感,但末梢血主要来自人体的毛细血管,出血量较少,而且出血不通畅,对采血部位反复按压,容易引起组织渗入到血液中,导致采集的血液样本被稀释,采集过程中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很难保证采集血液样本的质量。静脉采血与此不同,其采血部位多选择肘前的静脉位置,采集过程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因而血液成分不易受到受环境的影响,能够良好的反映出体检者其全身血液循环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保证较大的采集量,满足血液分析仪所要求的多血量,可反复采血。

综上所述,不同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与末梢血采集相比,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更为科学准确,能够真实反映出受检者的实际身体状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0):170-171.

[2] 祁红.分析不同的采血方法在对血常规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2):244.

[3] 关梅灵.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1):146-147.

[4] 奚敏芬.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146-147.

[5] 王莹.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3):72-73.

[6] 欧贵启.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与结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2):59-60.

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3-0056-02

猜你喜欢
末梢血常规血液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对比结果比较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