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2017-09-17 15:07陈艳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5期
关键词:就业困难职业指导群体

陈艳

摘 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经济纵深化、就业形势严峻化,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日趋加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随之产生了就业困难群体。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招生就业工作、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

1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

就业困难群体因其成因不同,总的来说,可分为主观因素导致的内因型就业困难和客观因素导致的外因型就业困难。

1.1内因型就业困难

学生在校期间因学业成绩差、交往能力弱、身心素质差、就业观念偏差等因素导致的就业困难,统称为内因型就业困难。

1.1.1学业成绩差导致的就业困难

虽当初考进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同一班级时的高考分数接近或相同,但经过三、四年的不同学习状态之后,班级同学间的学业成绩出现天壤之别。学业优秀者平均分在90分以上者有之,成绩差者就身处考试不及格——补考——重修之间循环中,更恶劣者考试作弊,直接受到留校查看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必然重视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养,学业成绩单就是最好的证明材料。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在求职第一关——简历筛选中就处于落败的境地。学业成绩差也成为该群体就业难的首因。

1.1.2交往能力弱导致的就业困难

在麦可思提供的我校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年)中,我校设置的15个主要专业中有14个专业将“有效的口头沟通”作为该专业最重要的前3项基本工作能力,可见,交往沟通能力是就业成功的核心能力之一。但部分学生内向、害羞的性格和不善言辞的交往习惯将直接成为求职过程中的阻碍。

1.1.3身心素质差导致的就业困难

身心素质差是指身体有残疾或缺陷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的求职心理素质差。具体表现两方面:一是求职前的恐惧畏难心理,担心求职不能一次性成功而不敢跨出求职的第一步;二是求职中的失落心理,一旦遭遇求职失败,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应引起相关部门和教师的格外关注。

1.1.4就业观念偏差导致的就业困难

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本校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未进行实际的调研,仍具有“毕业后进入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是上选”的固有观念。因就业观念的封闭与保守,导致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脱离实际,也增加了成功就业的难度。

1.2外因型就业困难

1.2.1歧视型就业困难

国家和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公平就业,但在就业的过程中,不可否认,仍大量存在着就业歧视的现象,主要可分为外貌歧视、生源地歧视、性别歧视等。身材外貌出众者在求职过程中享有天然的优势,反之,外形不佳者就处于弱势。大中型城市在招聘时,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或热门单位对生源地有着诸多限制,尤其照顾本地生源的毕业生,对外省市生源地的学生采取“闭门措施”——“不符合招聘条件”。

1.2.2限制型就业困难

这里所说的限制型,是指专业限制和学历限制。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严重倾向性,文理发展不平衡、学科结构不均匀、学科建设不科学、专业设置不合理等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有些专业的毕业学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或有些专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比如师范类专业,普遍要求具有本科学历,但部分高职院校仍开设师范专业,那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是显而易见的。

2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2.1开设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应在大一学年开设,通过自我探索、外界探索、职业定位、路径选择等过程逐步明确自己的职业领域和职业目标。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提升专业的认可度和学习的热情。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鼓励具备创业素质和意愿的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就业开辟新的渠道。职业生涯规划后应开设就业指导等衔接课程,将大学期间的职业课程学习做到连而贯之,分层递进。职业课程应配备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详实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的实践经验。

2.2有效疏导,开展专业心理辅导

高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筛选的过程中将心理异常的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的潜在群体,早期介入、早期干预和引导。在应届毕业生的毕业学年,对他们开展求职心理调适方法等普及型讲座,覆盖到全体学生。开设求职热线,对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提供及时沟通的渠道。

2.3摸底排查,提供经济援助

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来自农村,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经济负担,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求职过程中,置装、交通、面试等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对于经济困难的求职学生是一笔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高校院系可根据掌握的家庭经济情况,针对求职过程中的经济花费,对他们提供直接的经济帮扶或其他更人性化的服务或帮助,以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提升就业信心。

2.4人性关怀,建立毕业追踪制度

对毕业后仍未落实工作的学生,建立数据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向,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做到多方参与,专人负责,实时跟踪进展。心理健康教师应介入其中,为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和排解。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单靠某一方是难以实现的,这需要学校、学工部门、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合作。就业困难群体的顺利就业也必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奠定基石。

2.5就业与心理课程相结合,完善指导服务体系科学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課程体系,是就业指导帮扶大学生心理困难群体的重点内容,不断探索《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心理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以满足不同心理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中,《就业指导》着力培养学生在求职技巧、面试礼仪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个案例实施指导,保证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利用《大学生心理与调试》课程分析学生面临就业前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成因、以及应对措施,提前为毕业生做好预防工作,实现两门课

程相结合的指导服务体系,改变传统只关注就业问题而忽略心理反应的现象。

2.6运用网络媒介,建立就业心理咨询库网络媒介的日益发达,现在的求职者大都是网络一族,微信等网络平台一直都是使用的焦点,他们擅长利用网络了解求职信息,发泄情绪。因此,要设置心理辅导网络专人、岗位优先推荐等相关网络服务,在求职者遇到困难出现恐慌等心理时,及时利用此网络媒介平台和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在确保咨询者的隐私同时,帮助其解决心理疑问,有针对性的帮助生理与心理存在问题的毕业生群体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对于因自身缺陷而自卑的学生,除了给予心理疏导, 还要积极地加强他们在综合素质和多方面技能的培养;过于自负和“依赖”心理严重的就业困难者,受环境、方向、薪资等条件的影响,求职者因自负等心理屡屡受挫,在不停碰壁的同时因为始终不能调整心态,而成为求职路上的“剩者”。所以,首先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在遇到就业挫折后,及时反省自我,帮助其职业测评,规划正确的职业路线,让挫折变成前进动力,而不是一蹶不振。

3结论

总之只要政府扶持,社会关爱,指导得法,牢固树立对就业困难群体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观念,就能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意义深远,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别,有利于社会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劳动者个人的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

参考文献:

[1]肖虎、覃吉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4(10).60.

[2]吴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分析及指导.春岁月.013(16).218.

[3]黄一岚、吴剑.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育评论.2013(2).69-71.

[4]于航.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国职工教育.2014(8).164.

猜你喜欢
就业困难职业指导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
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