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恨”绵绵作何解?

2017-09-18 19:42曹加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太史公信陵君语意

曹加明

《魏公子列传》中有一处文本细节──“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侯生此句话中的“恨”字,《史记》选读的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恼恨”。如此解释,联系语境仔细揣摩,语意上太重,既不符合侯生说此话的本意,也不太符合魏公子当时的心境,而且不太符合魏公子一贯的性格特征,更背离了太史公司马迁的用意。

一、“恼恨”之解,词语本身的语意过重

秦国军队围赵之后,赵国不断地派出使者向魏国求请救兵,而魏王在秦国“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的威胁之下,命令原本已经开拔前往救赵的魏国军队停止前进,驻扎在了邺城。尽管魏公子信陵君也“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然而“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魏公子在“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之后,“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及其门客在出发时“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由此可见,魏公子计划已定,“过夷门,见侯生”只是经过“夷门”,顺便“辞决而行”,并非特意来听取侯生的建议。

如此仓促之间,侯生未能立即献出妙计、即刻筹办送行事宜,对此,细细想来魏公子应该可以理解,不至于产生“恼恨”“怨恨”之意来的。其实,不仅深明大义如魏公子者,不至于“恼恨”“怨恨”侯生其人、侯生其事,换位思考,置身于魏公子处境的世人一般都不至于对一个自己顺便辞行的侯生产生“恼恨”“怨恨”之情,因为“恼恨”一词,词语本身的语意实在过重,在词义表达的程度上不太适合前后语境!而将“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中的“恨”字解释为“遗憾”在语意上则要轻一些,相对贴切一些。

二、“恼恨”之意,不符侯生的言说本意

魏公子“复引车还”之后,侯生的语言是:“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侯生先对魏公子此次“无他端而欲赴秦军”的较为鲁莽的不太妥当的做法进行评价——“何功之有哉”,接着说双方关系——“公子遇臣厚”,再言此次公子出发欲与秦军拼命而侯生自己的反应——“公子往而臣不送”,最后叙说魏公子的反应是“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不少读者在仓促阅读文本之后,就认可了教学参考书将“恨”字解释为“恼恨”的解释,其实细细推敲侯生此处的言说本意,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是不符合侯生的言说本意的。首先,在侯生看来魏公子主意已决——“无他端而欲赴秦军”,并不想再寻求其他良策了;并且效果微乎其微——“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侯生对魏公子的此番较为武断的做法甚至是颇有微词的——“尚安事客”,是你魏公子这次没有能够耐心地听听“侯生”之类的“宾客”的计策,您此番冒险的责任本不在我等“宾客”身上的!接着侯生话锋一转——“然公子遇臣厚”,按理,我应该相送,可是您魏公子在仓促之间已经决定去冒险,并已经路过我工作的“夷门”,顺便告诉我你自己认为唯一可行的行动方案(而并非专程来听听我的建议),如此仓促,我没有相送,您应该不至于“恼恨”,至于我没有献计,您就更不至于“恼恨”了(因为我的建议本就不在您魏公子原本的考虑之内)。所以,“恼恨”之意,不符侯生的言说本意,侯生口中的魏公子的“恨”,至多也就解释为“遗憾”才较为妥当了。

三、“恼恨”之解,有违于魏公子的心境

魏公子当时是何心境呢?“恼恨”是否切合魏公子当时的心境呢?且看,在“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然而“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魏公子在“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之后,“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可以说,魏公子除了决定“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之外,此时已经无计可施了。而且,在依然决定与秦军拼命时,并非刻意要抓住“侯生”这一“救命稻草”,而只是“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行”点明了魏公子的意图和行动是“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侯生其人其策本不是魏公子的主要考虑;“过夷门”一句,点出魏公子只是路过而已;“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写出魏公子把已经考虑好的决策顺便告诉侯生;随即,未等侯生多说什么,魏公子“辞决而行”,也可看出魏公子的内心也并未指望侯生能献出什么挽狂澜的妙计!而只是在侯生表示年老不能相随,魏公子继续出发——“行数里,心不快”,不少读者将魏公子此时的“心不快”作为后文侯生回话——“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中的“恨”字解释为“恼恨”的有力前证,其实联系“行数里,心不快”后魏公子的话语——“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来看,这种证据一说是断章取义——只看到了“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而忽略了“我岂有所失哉”。

此处,魏公子不仅在遗憾侯生没有拿出“一言半辞送我”,更是在反思自己待人接物中的疏漏缺陷。从“今吾且死”中,也可以读出魏公子此时的心境是毅然决然、无可奈何——主意已定,别无他计,也不准备抓什么“救命稻草”了;魏公子没有对侯生抱太大的期望,没有指望侯生能够帮他“起死回生”,只是在感慨——“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难道是我在对待侯生方面还“有所失哉”?从魏公子的心境来看,既然魏自己本就主意已决,本就没有指望去抓“救命稻草”,本就未對侯生抱有多大希望(只是希望侯生在自己“且死”之前送个“一言半辞”),只是感慨“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那么魏公子也就不至于对侯生“不送”产生“恼恨”之心。把“恨”解释为“遗憾”,则较为切合魏公子当时的心境。

四、“恼恨”之心,有悖于魏公子的风格

此外,我们联系文中魏公子一贯的待人处事风格来看,把侯生语言中的“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中的“恨”解释为“恼恨”,是有悖于魏公子的风格的。“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对待地位低微的“夷门抱关者”侯赢是格外低调谦逊,魏公子亲自驾车,放着“满堂”的“魏将相宗室宾客”而极有耐心地等待侯生路途中的“逗留”,接来侯生之后,请侯生坐上座,还向“将相宗室宾客”介绍侯生,可谓谦恭诚恳、尊重有加。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一个既老且贫的“夷门抱关者”侯赢如此,对其他世人莫不然,因此,才有了“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的空前盛况!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魏公子信陵君一以贯之的“仁而下士”“不敢以其富贵骄士”的谦逊低调、仁而爱人,才有了天下士人的“归心”而至!试想想:如果魏公子是一位稍有不快便形于色、发于声的贵族,对未曾送给自己“一言半辞”这番小事就心生“恼恨”之意的纨绔公子,天下士人怎么会如此慕名蜂拥而往呢?当时虎视眈眈、争着逐鹿中原的诸侯又怎会“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呢?所以,将侯生之语中的“恨”解释为“恼恨”, 是有悖于魏公子一贯的谦逊低调、大度包容的为人处世的风格的。解释为“遗憾”,则较为符合魏公子一贯的为人处世风格。

五、“恼恨”之释,背离了太史公的用意

明代著名散文家茅坤先生在《史记钞》中说──“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太史公司马迁心中的如此一个“得意人”,怎会心胸狭隘到因侯生未曾送给自己“一言半辞”这番小事就心生“恼恨”之意呢?何况文中魏公子的语言“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之后,紧接着的就是魏公子“我岂有所失哉”的自我反省,由此来看,魏公子不可能对侯生产生“恼恨”之意,因而侯生话语中的“恨”字是不宜解释为“恼恨”的。而且,从魏公子结交侯生为代表的“宾客”过程来看,是不厌其烦、虚怀若谷、谦而有礼──魏公子“愈恭”“愈和”“色终不变”等词句足见其“仁而下士”的风范;在“将相”“宾客”“市人”“从骑”等人的辉映下,魏公子屈己纳贤的光辉形象熠熠闪光!以如此诚心结交的“侯生”们,魏公子怎会因“一言”而轻易“恼恨”之!?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魏公子列传》结尾的赞语中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字里行间,洋溢着太史公对魏公子信陵君不尽的赞叹敬慕之意!因此,“恼恨”之释,于文于人,都背离了太史公的用意!

总之,在文本研读品味中,我们需要谨记叶圣陶先生“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谆谆提醒,从词语语意、言说本意、人物心境、处世风格、作者用意等诸多角度揣摩,“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中的“恨”字不宜翻译为“恼恨”,而宜解释为“遗憾”!如此,我们师生在走过路过“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这样的语言现场时,才不至于留下“遗憾”……endprint

猜你喜欢
太史公信陵君语意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鸡鸣与狗盗
唐雎说信陵君
浅析分享时代标志设计的数字化特征
设计元素应用中符号学理论意义研究
论装饰语汇在油画艺术中的语意表达
浅谈初中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
信陵君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