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17-09-18 20:16郑志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文

郑志平,广东省肇庆 所谓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它是从理性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语文教学要在传授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其思辨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习能效,并使其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但遗憾的是,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不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或是重视却不知道该如何培养的现象,从而导致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暗弱。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也往往肤浅、片面,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都不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如果从课程标准与教材等顶层设计方面反思,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制订出学生思辨能力要达成的明确而系统的目标,更没有具体的实施建议,教材也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1],这恐怕是主要原因。由于没有明确的要求,多数一线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不知要教什么、该怎么教。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确乎成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苦恼和难题。但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不能消极等待,必须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勇敢尝试。

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1.思辨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对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的要求。”其中“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批判性思维”“探究和发现”无不包含着思辨的内涵。

2.思辨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近年来,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既顺应了新时代高考选拔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

当下流行的“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旨在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的分析能力,对多向观点的洞察能力,对具体观点的立体阐述能力,这些正是思辨能力的旨归。2015年山东卷的“丝瓜与肉豆丝”,可从二者的缠绕或二者的结果入手,如果关注缠绕可从探索入手,如果关注结果可从务实与顺其自然入手,两大立意都具有思辨色彩。2016年全国Ⅰ卷漫画作文“奖惩之后”,具有日常情境式的漫画,其实富有思辨色彩。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王兼闻的权威分析中就说道:“漫画中人手举分数的变化很耐人寻味,这种进步、退步的相对性,体现出了二者既相互矛盾、又互为条件、还可相互转化的道理,这就足以超越具体的生活、社会情境,升华到诸如要普遍联系的思想、要全面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高度。”[2]该考题的挑战不在表面而在深层,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具体分析能力和逻辑推演能力的挑战是含而不露的、隐性的,其潜在的思辨层次相当丰富。

同时,近年来高考诗歌题和阅读题的设置均包含了对思辨能力的考查。例如2016年诗歌考查的是:“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比,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2015年新课标Ⅱ卷的小说阅读也有比较鉴赏题,要求将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精神困境的根源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鉴赏,实际上就是考学生的辨别、比较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考对思辨能力的考查越发明显,越发坚定。

3.思辨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具有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有好奇心等特点,但也存在看问题片面化、幼稚化、不够理性等问题。如何使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能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类、系统化、具体化、归纳、演绎等各种思维方法,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社会更需要、更接纳那些思维灵活,不死板的个体。孙绍振教授在谈到高考作文“理性思维导向”时明确指出“合格大学生当有理性思维基础,方能有科学创新能力”[3]。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学生中有不少人思想偏执:要么抑郁症,容易毁掉自己,如不给玩游戏就跳楼等现象;要么暴戾之气炽盛,无端攻击他人,如校园欺凌等现象。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人不容易走入思维的“死胡同”,在面对人生诸多困境时,也就更可能宽宥自己,消弭戾气。因为,思辨而理智,更有可能成熟而克制。

二、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一)阅读教学,给学生播撒思辨的种子

阅读教学好比一片沃土,我们要在这给学生播撒思辨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分析、解决疑难来达到培养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从初中到高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含有具有思辨性的话题,运用得当,它们都能起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1.质疑批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胡适说:“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由此可见,“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而对于学生,“疑”则是思辨的源泉。有“疑”便会去思考,便会有分析,便会有探索,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项羽之死》是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重要一篇。文中提到项羽经过多次战斗,并拒绝乌江亭长渡江的建议,最终在乌江边自刎而死。但是有同学指出“文中说项羽东城快战后‘欲东渡乌江,可是当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六骑,汉军却是数千人。他怎么可能跑得掉呢?”还有同学指出“东城和乌江大概有二百四十里,项羽二十六骑怎么可能在数千汉军追击包围中跑这么远呢?”均表示对项羽死于乌江的怀疑。笔者查找资料,发现确有“项羽不死于乌江”的观点。因此对这些好疑学生予以赞扬,并鼓励他们课下收集资料,细读《史记》,完成“项羽死于何處”的小论文。这样由学生提出疑问到老师鼓励指导,最后形成探究完成论文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endprint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正是通过不断地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解构,否定,批判,重新成新的识知结构,从而得到发展。学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问题一:陶渊明归隐的真正原因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吗?学生作了这样的回答:在我看来陶渊明归隐田园,并不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现实沉浮中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他的归隐是社会、阶级、思想潮流等诸多因素共同的结果。问题二:陶渊明的归隐之路,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几乎成了中国无数文人不二的选择,对此你怎么看?甲同学:陶渊明的归隐,是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乙同学:陶渊明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丙同学:陶渊明归隐,作为一个官来说,是不负责任,甚至是自私的。真正的父母官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为百姓谋福利,他为了自己快活置一县百姓不顾,要是当时中国品德好点的官员都抱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念头跑去隐居,天下怎么办?

有些看法,也许还不成熟,但其批判性不言而喻。思辨性阅读,不等于批判性阅读。但思辨性阅读,必须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即在批判性思维指导下理性思辨地解读文本。质疑批判思维是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源头活水。

2.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教材中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凝练和升华。正因如此,作品所构建的也是一个如现实生活一般复杂的对话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需要多元解读的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教鲁迅小说《祝福》时,我设置:“祥林嫂真是穷死的吗,“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倒底是谁?”这样的复杂问题,引导学生从保守冷酷的鲁四老爷,愚昧迷信的柳妈,冷眼旁观的人群,懦弱的新文化者“我”,甚至是祥林嫂自己等角度思考問题,学生或归因其一,或归因一二,或归因种种……这样锻炼学生的多元思考、辨别的能力。

再如,对于选修课文《项脊轩志》,大多数老师往往只是停留于对其中情感的玩味,而疏于对丰富意蕴的挖掘。如在本文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本文作为古代散文的典范,有多方面的意义,请作分析。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后得出了该文的多种意义。例如,其文学意义是:全文摒弃了八股文空洞虚伪的内容,酸腐呆板的语言,充满着质朴美和蕴藉美,是中国散文史上承前启后的典范之作。其文化意义是:归有光的人生经历,是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共同命运的哀歌,更是儒家文化价值观引领下,中国读书人共同的文化人格悲剧。其历史意义是:归有光借项脊轩百年老屋的历史变迁的过程,追念对家族逝去的荣耀和繁华,唱出了一曲家族历史无尽的挽歌。其哲学意义是:归有光所吟唱的物是人非的悲歌,反映了芸芸众生共同的无奈;而抗拒生命的无奈与脆弱,又是人类不断求索的本质。[4]这样富有多维度的解读把握了文本的多重价值,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实践。可以说,思辨性阅读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一元解读”的思维,更加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当然,多元解读也应紧扣主体内容,别成无本之木;多元解读也应尺度适宜,把握正向的高度与合适的深度。

3.比较辨别,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事物往往异中有同,同中有异。通过“比同存异”和“比异存同”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推理等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上《琵琶行》一课时,在讲到“同是天涯沦落人”时,我问学生: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和琵琶女之间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诗人与琵琶女虽然是身份不同的人……但诗人遭贬弃用的坎坷仕途和琵琶女遭人冷落抛弃的悲惨命运是相似的;他们都曾生活在繁华的帝京并生活得意,现在又处在穷乡僻壤的浔阳并失落无奈是相似的;诗人牢骚满腹、郁郁寡欢和琵琶女的独宿孤舟、寂寞难奈之心也暗相契合……诗人对琵琶女同陷困境的描述与同情,其实就是对自己“沦落天涯”的感慨。

上杜甫的《蜀相》一课,我问:杜甫与诸葛亮人生遭遇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一个出师未捷而千古留憾;一个是报国无门而泪满衣襟,诗人在叹惋诸葛亮“统一大业”的壮志未酬时,也是在深惋自己忠君爱民的壮志未酬,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但杜甫与诸葛亮之间不同更加显豁:一个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是三国时鼎鼎大名的军师。一个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被君王猜忌,无路请缨;一个“三顾频烦天下计”,被君王信任,雄才大展。一个报国无门,忠君用事无着;一个报国有门,“两朝开济老臣心”。一个一生穷困潦倒,但仍穷年叹黎元,心忧天下;一个官至丞相,仍忠贞不二,鞠躬尽瘁……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作文教学,繁茂学生思辨的枝叶

阅读教学,无疑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但是,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应抓住作文教学,让思辨的种子开枝散叶。

在写作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5]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1.常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我惯用的训练方法是准备很多份作文素材,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抽取一两则素材,让学生当场提炼观点,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每周还留两至三则素材作课后训练,有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或历年高考作文素材。例如我曾拿2013年上海卷“更重要的事”与2015年广东卷“从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这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辩证地看待问题的素材给学生进行多角度训练。endprint

2.常做同题异写的构思训练。

在写作构思训练中,我习惯给同一个题目,让学生进行多角度构思训练。例如题目“泪”,我引导学生从流泪的原因思考眼泪是源于痛苦还是快乐;从眼泪的含义思考眼泪是代表软弱还是坚强,是罪恶还是善良,是绝望还是重生。又如我给学生《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这个题目,要求从文体的角度进行构思训练。几组同学分别写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例如有同学的记叙文构思是这样的:人在高中,身不由己,每天沉浸在苦咖啡的苦涩中。一天晚上,在房间做作业直到凌晨。老弟上厕所经过走廊时发现了我,他从冰箱里拿出了蜂蜜柚子茶,换掉了我桌上的苦咖啡,他还学孙俪的样子卖起了柚子茶的广告,“本宫今日要养一养,娘娘要不要来一瓶?”逗我发笑。文章最后点明主题:其实,他们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瓶蜂蜜柚子茶,生命中的一颗糖。每每苦的时刻,不忘给我的苦咖啡加上一点糖,润我心田。有同学议论文中的构思是这样的:论点:人生像一瓶调味料,酸甜苦辣皆有。当太苦涩时,给自己加点糖,调味人生,才会精彩。分论点:(1)在压抑的生活下,可给自己一次逃离的甜头。例子:苏轼。(2)困境中,给自己希望的甜头。例子:海伦凯勒、刘伟。反例:药家鑫。最后是总结。我这样给他点拨:从这个构思可看出,本论文是用分论点并列的方法结构文章的,而且有正反事例,应该是不错的。但本文的分论点不够严密,一、二两个分论点都是关于困境的。那顺境的呢?学生受到了启发,立即把第一点改为:在顺境中,锦上添花。再补充一点:平淡时,也要给平凡的生活加点糖。

3.选择富有思辨性的作文题进行写作训练。

富有思辨性的作文题可从两个角度选择。一是观点完全相反的话题,如“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爱出风头”与“要出风头”等等。二是内涵和外延很广的话题,如“风”,可写自然界的风:怡人的春风,凉爽(炎热)的夏风,萧瑟(强劲)的秋风,寒冷的北风……可写社会之风:正面的如廉政风、好学风、正直风、良性竞争风、助人为乐风……负面的如腐败风,奢侈风,从众风,形象工程风,造假风,追明星风……再如“门”,可以写门的发展变化,由木门到铁门,从简单的门闩到几重锁,从而反映社会的发展或是社会的风气;可以写给人以方便之门,讴歌人性的温暖;也可以写“走后门”,批判或讽刺社会的不正之风等等。

(三)课外活动,肥沃学生思辨的土壤。

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閱读和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为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1.加强阅读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引领学生课外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艺术等类的书籍和报刊是必要的。特别是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哲学或富于思辨类的书籍。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托马斯·内格尔《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乔德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余党绪先生的《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与石海红老师合编)《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还有《歌德谈话录》《21世纪大众哲学》《善良丰富高贵》《各自的朝圣路》等等。同时,引领学生阅读报刊上“随想”“杂感”类文章,它们往往以独特视角去分析事物,如南方日报的“观点”栏,《杂文选刊》等。这样,课外阅读才有益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2.开展辩论赛

每学期组织两次以上或班级间或班内辩论赛来培养思辨能力。例如我曾经让学生就“顺境更容易使人成功/逆境更容易使人成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失败才是成功之母”、“大丈夫能屈能伸/士可杀,不可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姜还是老的辣/青出于蓝胜于蓝”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古人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古人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出淤泥而不染/可古人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辩题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擦出,大脑的运转越来越快,两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口若悬河,辩才滔滔,令人拍案叫绝!辩论中,既要攻又要守,就在攻守之中,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系统性、严密性、思辨性越来越强。

3.常写时评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发表感想。牛顿曾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就能迎来一线晨曦,见到万顷光明。”一方面引导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鲁豫有约”等时评类节目。另一方面,我在班里设立了一个主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评本,引导学生对平时生活的小事或是社会国家大事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认识。例如有个学生针对越来越多的“网红”,他写下了这些文字——“撕开网红的假面,做脚踏实地的梦。很多人梦想一夜成名,究其根本,大概在于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于物质近乎病态的追求。网红已经不是个人现象了,它成为了一个产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网红犹如一具光鲜亮丽的面具,令一个个佩戴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而在面具背后是一张张苍白的脸,他们的眼中看不到灵魂,只剩下市场经济中的货币符号。”另一学生也随之附上这样的文字,表达独特的感悟——“我们也想成为‘网红,我们也想一夜成名,我们也想一步登天……我们总是很急,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急。我们缺乏信仰,所以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去追寻‘网红,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让学生每周坚持写读后感或是观后感,联系自身或生活实际谈感受。

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迫切性如箭在弦上,培养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和不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才能走出中学语文教学的误区,才能使学生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最终成长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勤《时评鉴赏,点燃思辨火花——高中生议论文思辨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J],语文教学之友,2015(10)

[2]张开 王兼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理相通——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综述[J].语文学习,2016(8)

[3]孙绍振.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2014年高考作文题纵评[J].语文学习,2014(7)

[4]陈祝华《经典常读常新——〈项脊轩志〉文本意义新解》[J],名作欣赏,2012(24)

[5]http://www.doc88.com/p-819687871229.html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语文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