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视听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中的问题和对策

2017-09-18 20:50邓存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资源信息技术语文

邓存娟,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师。

当今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控制网络,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为此,世界各国都在加速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教育的信息化尤为明显。当下,学习资源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并把它作为整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来抓。

什么是学习资源呢?根据教育部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相关术语的定义,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s)是指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1]本文主要以网络信息资源里的视听资源为例(视听资源包括音频部分即歌曲、乐曲、相声、评书、戏曲等和视频部分即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来看信息化教育的现状,就教育信息中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析,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以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能更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

一、视听资源在语文教学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信息技术占主要地位的时代,信息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语文老师可以更快地获得丰富的信息,如声、像、影等视听资源,给课堂带来更多新鲜的元素,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然而,当前却有许多专家开始呼吁,中小学语文课堂要取消多媒体教学。原因有两点,一是语文课被上成了“演示课”,许多语文老师一味地追求情境教学,认为只有活跃、热闹的课堂的才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于是,过分依赖于视听资源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学生走马观花地看完了老师播放的视听资源,却连语文书都没来得及翻看,未走进文本以及体验文本带来的丰富情思,最终成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其次,不恰当使用视听资源,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思维受限制。利用声、像、影等资源,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使那些难懂或是陌生的事物更好理解,这本是好的,但因不恰当地使用视听资源,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一老师在上《木兰诗》前,播放美国迪士尼动画片版的《花木兰》。学生看完后,先入为主地认定木兰是个勇敢、机智的英雄,等老师再叫学生看语文书上的木兰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时,学生这时已经不再愿意细读了,都纷纷答道:“木兰是个勇敢的女英雄。”对文章里的这个木兰只作了简单化、概念化、泛化的解读,至于文本里的木兰在去参军前的思想挣扎,参军途中思念父母的心理等等,学生不再动脑筋思考了,以致于学生体验不到木兰的真实内心世界,触及不到文本的深处。

二、探究这些存在问题的成因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表面混合并不等于整合,关键要看是否有效地服务于目标,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切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意图而定。[2]也就是说,在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不是为了使用资源而去使用,而是用网络资源来充实丰富语文课堂,更好地为语文教学目的服务,使语文教学更高效,更有魅力。在使用视听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出现的上述两个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理论上认识不足

由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门课程是新兴学科,还处于实践探索中,并不是十分的成熟,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学习归计算机学习,语文专业课的学习归语文专业课学习,就连语文新课程教学论也很少涉及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这就给语文教师在信息技术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带来许多困扰和迷惑。他们多半弄不清楚究竟为何要用视听资源,视听资源的局限性在哪里。随之而来的是,相当数量的教师陷入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就是利用视听资源来上语文课的误区,渐渐舍弃了传统的纸媒资料,而把网络视听资源当成教学所需资料的唯一来源。使用视听资源就是为了演示,为了创设情境活动,导致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或是电影课或是美术课,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教师在搜集、甄别合适的视听资源上的困难

目前在大部分学校中,低水平重复建设开发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优秀教学资源无法实现校际共享甚至校内共享。若是通过教师自己的力量去网络上搜寻视听资源,更是难上加难。因为网络的过度开放,使网络提供的视听资源极少经过严谨的考证锤炼,缺乏科学的监督筛选,其真实性、可靠性很难得到保证,远不如经过多年沉淀积累的文字工具书严谨可靠。若要一条条进行筛选,必然会费大量的精力和人力,还收效甚微。但若不经过求证,不经过对比比较,随便拣一个就拿去教学,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某一老师在下载《三峡》的文章范读时,就有许多朗读者的朗读作品出现在百度里,他经过反复地去听,发现好几个人的朗读在声音情感上的處理都不一样,而且读错字音的也有,就是在反复地试听中,才选择出一个较为满意朗读。试问,若不加甄别、选择地使用视听资源,以其昏昏,何以使学生昭昭?

(三)教师对于如何恰当地使用视听资源缺乏缜密的思考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选择和掌握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的变化,这就要求新时期语文老师的在个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方面都要有进一步的涉猎、拓展、探究。因此,视听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必须要考虑到视听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关系、与学生经验的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在利用视听资源时,对于视听资源的内容新鲜与否,与教材的关系密切与否、学生的心理个性及年龄特点以及感兴趣与否,已有水平在哪,在哪个环节播放,播放视听资源过后对学生会产生哪些影响等等都未能作充分的考虑,导致了低效的信息化语文课堂。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第一,加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并认识视听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同志所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3]《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具有交际功能,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帮助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4]同时,它又具有综合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从躺在母亲怀里听温馨的催眠童谣,到走出家门、踏进学校、步入社会接触一切言语文章,都体现了语文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视听资源,在对语文人文性功能的实现上有这独特的天然优势,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思想深度的拓伸,人文素养的培养等都有着出人意料的作用和效果;视听资源的无所不包也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视听资源本身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容量上有着文字传播不具备的优势,客观上也对教学效果的提高的确起了极大的作用;视听资源的介入从形式上来讲,结合了声、光、画面等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的集中。这些都是视听资源的天然优势,正是有了这些优势,让它与语文学科有了交集,融合的可能与必然。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视听资源的使用也有其局限性,视听资源是具象、直观的。是编剧和导演的二度创作咀嚼过后呈现的文化大餐。而文字具有抽象性,朦胧性和广义性的特质,能给阅读者以接受理解的广阔空间,若过度依赖视听资源,容易忽视其与语文文本的交集,导致学生处于被阅读状态,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活动,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他们快餐式地图文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文字的独特魅力,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因此,作为一名信息化时代的语文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充分地认识视听资源,以便更恰当地使用它。endprint

第二,立足于语文学科,恰当地使用视听资源

视听资源在语文课堂上的使用只能是辅助工具,不能代替语文教学的目标,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信息技术课,既要防止“无语文”的现象,但同时又要防止“唯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视听资源辅助语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利用视听资源的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适合的内容。任何内容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在考虑选择何种视听资源时,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利用它是为了达到何种目的、效果。

其次,选择合适的契机。任何事物都有它遵循的时机,只有在适合的时间里让它萌发与生长、发展,才能达到最佳的生存状态。视听资源的使用也是,只有在合适的点播放,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何时才算是最佳时机呢?笔者认为有三个节点值得考虑。一是在教学的重难点处,如《故宫博物院》,教学的其中一个重难点是理清作者介绍故宫的顺序,因为这是一篇说明文,理清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很重要,另一方由于故宫的建筑复杂、结构庞大,对于没有到过故宫的学生而言,容易被文字里所描绘的图像产生迷宫的错觉,因此也是难点。在教学初,先让学生通读这篇文章,读后让他们把一些方位顺序没有弄明白的地方注明,这时,若能播放一则与课文相对应的介绍故宫的视频,那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很大的作用。二是在一些难以解释的、抽象的概念思维处使用视听资源。如某一老师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设置悬念的课上,导入时用了一则麦当劳1996年43届戛纳广告节获奖摇篮篇的广告来诠释什么是悬念,并让学生通过这则广告明白了悬念作用和功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倾听老师讲解如何在文章中设置悬念,并跃跃欲试。

再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利用视听资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视听资源的使用,既要考虑到学生此时所处的年龄个性,又要预设学生渴望达到的地步,这样既能让他们看得懂,又能让他们产生新鲜感,满足他们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第三,建设并优化视听资源库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是时代,视听资源无论从内容数量、种类还是其存储、传递和提取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它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的急速增长,更形成了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震撼性的影响。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科学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已成为教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至于建设和优化视听资源的途径,笔者认为,一是要给相关的视听资源分门别类,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二是经常关注一些语文教育视听资源网,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以及学科知识,下载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资源,充实丰富自己的内存并且时不时更新自己的视听资源库,以达到资源利用最优化。

四、视听资源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展望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有自身发展的阶段性,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也不例外,但它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必然。它的出现,提升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链接融合了语文与生活,丰富语文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使用视听资源时,要多方面考虑,不断地学习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语文这门课程,以提升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习资源的利用与语文教学达到高度的融合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2]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5.

[3]赵国栋、缪蓉、费龙.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207):19-23.

[4]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

[5]梁慧敏.電脑辅助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展望[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48-56.

[6]陈芳.基于网络的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之设计与系统构建[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源信息技术语文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