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低效探因

2017-09-18 07:05王维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法课件语文课堂

王维,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1],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使学生在多重对话中,逐步获得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力、鉴赏力)的提升。然而,我国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直进展不顺,屡受批评。尽管语文教育者们一直在探寻,整体状况却仍不容乐观。本文试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角度,探求当下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低效的三点原因。

一、自我中心难以走出

新课改处处渗透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课程标准也对课堂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2]。

然而现实中,我们在组织课堂阅读教学时,仍不免有意无意以自我为中心,成为课堂的“统治者”。我们时常放弃主导,选择了主宰。于是,上课成了演绎教案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往往被理解为顺利地完成教案。课堂上,我们期望学生答出我们想要的答案,而不愿多生“枝蔓”。面对学生多样的生成,我们常常不经充分咀嚼思考,就迫切地“拨乱反正”,以使自己驾轻就熟,一路畅通。

可是,“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3]。照着教案“不蔓不枝”推进的课堂阅读教学,只能使学生的理解和赏析限于藩篱之内。学生主动性被抑制,积极性受挫伤,审美情趣的培养和阅读乐趣的获得自然会大打折扣,这样的阅读教学自然也就无法充分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更谈不上质疑与创新。这种过度牵着学生走的举措,根本上反映出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仍然无法摆脱观念上的专制主义色彩。

二、功利倾向根深蒂固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朝夕之功。课标指出,语文教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4]。我们所看重的,应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与课堂教学中培养自己理解、鉴赏文本的能力,最终能够自主且有一定深度地解读陌生文本,即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倡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然而,高考应试的巨大压力,使得上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到教师、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到应试的准备中去。大多数地方,高中课程被挤压在前两年,甚或更短。即使是高一、高二,做题讲题的时间也较大地挤压了阅读教学的时间。我们紧盯高考命题,闻风而动,耗费大把时间,去训练解题,演练套路,被那些模拟题折腾得死去活来。

即使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也没有能够抛开高考的影响,回归语文的本真。我们的课堂上,没有足够的书声琅琅,没有足够的涵咏感悟,更没有足够的合理的质疑和创新。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践行学以致考的功利性原则,在分析文本时,不忘圈圈画画,告诉学生哪些必须记牢背熟,哪些可以不管,反正不考。我们凝视着高考的指挥棒,将文本肢解得七零八落,不时告诉学生该文本可以如何命题、又该怎样作答,教完文本之后还会提供类似题材或体裁的课外阅读练习材料,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技巧进行练习。我们奔跑着赶进度,风一样的翻过教材,最后留下的东西是那么可怜。

其实我们心里何尝不明白,背诵和解题技巧是最低层次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本不需要耗费这么多的时间。但我们就是不放心,我们生怕孩子从高一就考不好,而不是担心他们学不好。我们怕他们不会解题,怕他们拿不到基础分,而不是担心他们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就这样,解题异化成了高中语文最重要的东西。可怕的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这种急功近利的倾向,容易使学生误将背诵量和答题能力作为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志。日复一日,学生变得更加浮躁,更加忽视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和涵泳,浅尝辄止。弃其本而逐其末,取其小而失其大,结果高中三年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未得到多大提升,实在令人心痛。

三、教法运用不得精髓

语文阅读教学常见的方法有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讨论法、电教法等。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满堂灌”的语文课堂在一片唾骂声中已经逐渐远去,虽然讲授法依旧必不可少,但其在课堂上所占比例已经大为削减。与此同时,对话法、讨论法、电教法这三种教法大行其道,运用最为普遍。

教法本无优劣之分,贵在运用得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需要合理取舍,互为补充,使之各显其能。在使用某一教学方法时,又必须遵循该方法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然而,现实中,我们教师在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存在流于形式、不得精髓的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使用对话法时,有些教师一节课会连续不断抛出二三十个问题,即所谓的“满堂问”。这些问题,常常没有主次之分,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跟着老师走了一遍课堂,却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搞不清楚文本的重点难点美点是什么。此外,我们在阅读课堂上,常常只见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主动发问的机会却很少。这种“对话教学”,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性并不高,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讨论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日益受到推崇,甚至成为公开课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现实运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效果不如人意。有些教师设置讨论话题时比较随意,话题可能既不是关乎文本疑难的关键问题,也不能直击学生的兴趣点。具体组织讨论时,也存在会放弃引导的情况,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任由学生天马行空,甚至完全游离于文本之外。这样的讨论,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导致课堂杂乱无序。长此以往,学生显然会对这种漫无头绪的讨论失去兴趣,又何来提升阅读能力之功效!

电教法是教法新宠。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能够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我们在使用电教法时常会出现两个问题。其一,多媒体课件情境的形象化、固定化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光怪陆离的声色组合”冲淡了语言文字本身的文化内涵[5]。不分场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其实质是罔顾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二是课件统治下的课堂阻碍创造性的生成。多媒体课件是预先制作好的,难以临时变更。所以,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师会更加倾向于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预设上引,否則课件就易“卡带”。这就意味着教师得顺着课件讲,而学生得顺着课件学。课件统治了课堂,使本应生动多样的师生互动变得机械死板,学生的思维不得驰骋、智慧不得激荡,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自然得不到充分滋养。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低效现状的改变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努力。我们兼具对话者和引领者的双重身份,故应摆脱自我中心的观念,抗住应试的压力,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引领学生沉下心来品读文本,用心对话,实现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2005.

[3]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2005.

[5]赵计良.语文课堂应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J].学习方法报,201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法课件语文课堂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