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教学设计

2017-09-18 08:17袁欣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文艺设计

袁欣

袁 欣,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属于文艺随笔。对于这篇文章,已经有了非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但很多教学设计,都陷入面面俱到的怪圈,同时低估了学生的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内容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即可,而对重难点部分则需要详细地进行讲解和疏通。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从文本到课程目标的分析

《咬文嚼字》作为文艺随笔,结构严谨、清晰,主要有两大论点:一、文字上的咬文嚼字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感情。二、把握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避免套板反应。为了说明这两大论点,作者不吝笔墨的举了很多的例子,这样既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对论点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只要紧紧抓住这两大论点,展开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单元提示来看,也对学生提出了较为清晰的目标:(1)阅读文章,加深对文艺评论的认识(理解这类文体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平时的阅读体验,进行比较(知识的迁移,重新建构);(3)对自己熟悉的作品进行一定分析和评说(知识内化,转化为个人能力)。提炼出来的三个要点,呈现的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最后到策略性知识的不断升级[1]。让学生知道文艺随笔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到提示这类文体具体的操作模式,可以怎么做,并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去。

从课后练习的内容出发,练习题第一题,是要求学生对四个示例进行概括并总结;第二题,与作者观点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第三题,仔细品读作者观点,学会分析、推敲论断。

第四题,加深理解作者论点,认识套板反应的危害性。课后练习题更多强调的是,学生能够学会分析作品,学会迁移和辨别,以合作探究的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高三,有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而且普遍对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文本兴趣不大,加之时间有限,学业压力大。课程内容安排必须精而细,趣而深。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就要有所取舍,找到真正需要在语文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抓住“语文核心价值”,即重点挖掘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2]。

(三)教学目标确立

1.宏观上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学习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2.微观上重视炼字,摆脱套板反应,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3.抓住文艺随笔的文质兼美的特点,学会赏析思辨性的语言美。

(四)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分析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来看,是要掌握文艺随笔的论证方法,学会论点、论据、论证的综合运用。从微观角度来看,是要理解炼字的重要性,摆脱套板反应,培养严谨的学习精神。

为了配合双线目标,所设计的活动及其理论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从宏观设计出发:根据前面的单元提示,本文的教学过程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即与具体情境相结合,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怎么做)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三类知识联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借鉴了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即从识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的层级发展阶段进行有步骤的教学: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文体识别,接着从概念出发,让学生结合作品,总结文艺随笔的特征,即识别规则(掌握程序性知识);最后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就是进行高级规则的训练。

二、從微观设计出发:借鉴埃里斯的语法教学理论[3],结合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首先是让学生理解任务的性质和进入学习情境。通过一句诗来导入,使学生能够理解“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在兴趣中形成一定的学习动机。接着是明确讲解:直接、清晰地解释规则,强化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言;然后是运用练习,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目标结构:学生填写表格,区分直指义和联想义,并进行拓展练习;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必须及时予以反馈,以使学生强化和促进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文艺随笔概念、特点的把握。2.炼字的学习和分析,品读随笔的趣味。

【教学难点】

1.理解联想意义,摆脱套板反应,提高创新型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1)激疑讲授法;(2)独立思考法;(3)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整体感知】

导入:唐代诗人卢延让,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后来被辛弃疾化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境界就提高了很多,看似随意的数词与名词的结合,却浸透着传统山水写意画的底蕴,语言更加简洁,而风采只增不减,诗人为什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了?

明确:遣词造句要字斟句酌,要咬文嚼字

设计意图:通过一句诗前后的比较,引起学生兴趣;同时紧扣文章中心,暗示在生活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与后文中提到的联想义相呼应,并且开门见山的点出主题。

泛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及行文特点

一、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文章中心。

任务:学生独立学习,默读为主。教师随机点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结合文艺随笔的特征——目的明确,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中心,既训练了学生阅读速度,也潜移默化的教授了学生阅读文艺随笔或文学评论文的方法。

二、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论证这些观点的?

明确: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简单概括文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理解性阅读的理解深刻与否,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转述别人的观点。这是一个接受观点后的内化过程,将接受的知识重组、建构才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第一步。endprint

三、前面有不少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那么文章是属于文艺评论还是随笔?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识别基础知识),教师明确文学评论文与随笔的区别?(PPT显示;明确概念),结合概念,学生再来辨析。

文艺评论:运用文艺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规范、严肃地揭示文艺作品的特征,发展规律,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用以指导文艺创作的实践活动。

随笔: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述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用时:10分钟

细读作品,从示例中学会炼字

一、三个实例: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推敲”。

三个问题:(1)郭老改字“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文中三段文字,同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的好,为什么?(3)“僧敲月下门”好还是“僧推月下门”好?

首先自己思考,然后结合作者观点,进行总结,接着在小组讨论。全班分为三个小组,编号(1)(2)(3)分别对应回答一个问题。独立思考3分钟,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随机点小组成员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评分。

设计意图:根据学情分析,学生对实例比较感兴趣,而且问题难度不大,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借鉴和学习别人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小组任务不同,并且要互相评分,这样既节约课堂时间,又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习效率。

用时:15分钟

精读重要段落,理解联想意义

一、学生重读第六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二、教师重点講解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中联想义的使用。

背景补充:(图片呈现)

“小龙团”:皇帝所赐御用贡茶,所谓“龙团”就是指茶饼上印压的盘龙图案。

“第二泉”:唐天宝年间,茶圣陆羽为躲避安史之乱,离开湖北天门云游四处,在品尝了二十种宜茶之水后认为,庐山康王谷洞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

苏轼带着极珍贵的“小龙团”来试第二泉,足见他对惠山泉的喜爱。

问题:“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就基本能表达出诗人对第二泉的喜爱,为什么要虚写“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学生自由思考,教师注意引导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引发的联想。

引导:小团月倒映在泉水中,本来也是实写,然而诗人却偏用“独携”二字,就将实变为了虚。诗人仿佛仙人一般,将小团月浸泡在泉水中,淡淡的月光汇聚在水面上,泛着粼粼的银辉,透着些许的清凉与诗意,就像小龙团茶泡在泉水中,让人感到惬意与恬淡。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的,就是“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清沁肺腑的意味是相通的。”

而这里的“独”更显示出,诗人独享这自然美景,独自品茗时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窃喜与满足,相比前诗,来得更曲折,委婉,富有情调。

用时:15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对第六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是重点段落,于是采用精读的方式,重点开展教学。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首先是识别然后是概念学习,通过填写表格形式,较清晰陈述概念。通过原文的示例、语言描述、图片展示等支架协助,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联想义。

三、避免套板反应,推陈出新。(课后习题)

根据上面表格中自己的举例,进行拓展写作,运用联想义,写一段不少于一百字的小文章,注意炼字和避免套板反应,写完后全班讨论。

板书设计(略)。

注释:

[1]王云峰:《语文素养及其培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1期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3期

[3]徐碧美(著),陈静、李忠如(译):《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文艺设计
1942,文艺之春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浪漫雅痞文艺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