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2017-09-18 20:33黄文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20期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黄文芬

[提要] 非营利组织是我国建设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非营利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人员流动大、组织人才不能合理开发利用等问题。通过完善招人、留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方式,以促进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从而推动非营利组织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不断增加,但是很多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加强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该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特点

(一)组织成员关系的平等性。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大多来自五湖四海,都是根据自身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聚集到一起,不论职业和贫富差距,都是為共同的责任感聚集到一起,同事间都是平等的。非营利组织的人员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没有受到太多的约束,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成员之间彼此是伙伴,团结合作,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组织成员来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非营利组织在招聘志愿者的时候,对学历、职业等条件要求不高,只要自身具有高度责任感就行,来者不拒,组织里的成员多是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组织内部人员来源呈现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三)组织成员追逐目标的公益性和一致性。非营利组织中,无论是有报酬的员工还是无偿的员工,加入都是基于志愿、奉献、爱心、公益等非物质性的驱动,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报酬。员工收入的分配不与业绩挂钩,组织的财务制度以均衡为原则,政府资助也主要用于事业扩大。

(四)组织成员素质要求和培训的特殊性。由于非营利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机构,因而对非营利组织成员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即参与者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求,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要高于社会整体人力资源的水平,有较高的为他人奉献的精神。非营利组织内的各项活动应该要有较高的自愿参与成分,成员间要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成员要有很高的道德自律。

非营利组织在对其成员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更要从道德、责任感、价值观等方面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培训,使成员们对志愿者这一角色有正确认识,培养更高的敬业精神。

(五)组织成员激励方式和绩效评估的特殊性。非营利组织成员既然进入到此行业服务中,就不为物质利益而来,所以在对其进行激励时,精神上的激励远比物质上的激励更加重要。

非营利组织成员的绩效评估与一般组织人力资源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估不一定与物质激励直接挂钩;评估的方法上定性多于定量;对于员工贡献的评价,不是只看短期收益,而是要着眼于长远贡献。

二、当前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招人、留人、用人机制存在缺陷

1、招人。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性质特殊的组织,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有着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殊要求,组织要求成员除了要有完成工作的能力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外,还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奉献精神,从而增加了组织招募合适员工的难度。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助和捐赠,使用的都是公共资源,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公开、透明,经费使用支出不仅要接受组织内部监督,还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无形中造成了工作人员的精神压力大,导致很多想要加入非营利组织的人都望而止步的局面。

2、留人。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内容涉及面广、工作时间长、没有利润分红,因此存在着工作压力大、薪资报酬低、工作内容复杂、工作时间久而枯燥、没有发展前景等问题,大大打击了成员们的工作热情,导致组织留不住优秀人才。加之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出现的一些丑闻,也一定程度降低了组织的公信力、丑化了组织的社会形象,也导致组织成员对组织信心的丧失,从而组织人员流失严重。

3、用人。我国非营利组织是由政府主导促进其生存发展的,缺乏组织自己的人事任免权,在人员编制上,主要是政府淘汰的冗余人员和离退休干部,这些人员占据职位编制,在其位不谋其政,使得组织不能更换新鲜血液,妨碍了优秀人才引入。

(二)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缺乏培训与制度保障

1、缺乏相应的培训。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起步较晚,且主要成员是志愿者、兼职人员、退休人员或是下岗工人,虽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同,但素质却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与技能。由于组织管理者的一些错误观念、资金缺乏、日常工作繁重、人力不足、从业者自身的误区等原因,导致无法提供相应的培训,专业培训缺乏。

2、组织结构松散随意,对组织志愿者缺乏法律制度保障。非营利组织服务具有志愿性特点,成员的行为没有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参与者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随意性,实现组织的效率主要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大多数非营利组织的成员是本着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崇高使命感而加入组织,并非是为了物质报酬、名誉地位等一己之私。组织的管理层认为组织所从事的都是爱心公益事业,志愿者们不过是学雷锋做好事,从而忽视了他们存在的价值,没有专门的针对保障成员合法权益和约束他们行为的法律制度。由于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一方面使得志愿者们在工作的同时还存有很多后顾之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因为志愿者工作的随意性,使得组织工作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受到影响。

(三)非营利组织资金有限和人员短缺共存。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现状是:第一,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其发展,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或是企业捐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第二,由于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度低,组织向社会募捐效果普遍较差;第三,虽然很多非营利组织有会费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入及业务收入等自创性收入,但这些自创性收入很低,无法独立承担非营利组织的日常运作。endprint

由于资金短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致使组织没有正式员工,只有极少数的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资金的短缺,不仅会导致组织招不到人、用不好人、留不住人,甚至还会使得组织面临解散。

(四)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不足,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非营利组织在绩效管理方面没有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一些志愿者的工作虽然做得尽心尽力,由于组织没有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对表现优异者在绩效评估方面没有做出相应的肯定或奖励,长此以往,就会打击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志愿者工作无激情和动力,会造成活动的正常开展。

组织对参与者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不仅仅是物质奖励,更应该有精神上的奖励,参加者本身对薪资方面没有更高的要求,参加组织者是自己在精神层面上的一个追求。一旦组织成员得不到最基本的精神鼓励,则会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也会导致流失率上升。

三、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完善招人、留人、用人机制

1、在引进优秀人才方面,非营利组织要树立健康的组织社会公众形象,提高影响力,拓宽影响范围。

2、在留人技巧上,规范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标准,增强员工归属感、认同感。绩效评估是一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营利组织中,对成员的绩效评估尤为重要,通过评估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成员在其工作岗位的表现,实现“知人善任”的工作目标。可以通过私下单独谈话的方式,征求成员对组织将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谈谈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收获与不足、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难处,组织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通过以上方式,提高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坚定自己长期在非营利组织中工作下去的信念。

3、在用人方法上,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提高成员的存在感。非营利组织成员的成长和发展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虽然组织的性质与企业有所不同,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借鉴各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分析各成员的不同特征,为他们做好长期的职业规划。同时,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特点,把不同人才放到不同岗位,淘汰那些不做事、无作为的闲杂人员,引进优秀人才,为非营利组织更换新鲜血液。

(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要保证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对于组织中的成员,不管是临时的志愿者、兼职人员、退休人员,还是长期稳定的正式工作人员,都应该接受专业教育与培训。组织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及成员的自身特点加以分析,对成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此来不断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素质水平,以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建设。虽然非营利组织从组织性质、组织工作内容和组织内部结构上决定了只有具有较高使命感并不计较名利报酬的人才能胜任组织工作,但物质刺激也不能完全取消。因此要求非营利组织在对员工的激励方面,除了采用传统的精神激励,也应考虑一定的物质激励,满足员工基本的生活需要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并创新激励渠道,比如举办各种优秀员工、志愿者表彰大会活动等来认可员工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激励他们在工作中付出更大的努力。

3、完善组织的社会保障体系。非营利组织在从事公益事业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组织的保障制度。虽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一些相关条例也规定了非营利组织要参与社会保险,但目前尚缺乏针对非营利组织社会保险的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特别是与志愿服务相关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法规,使得非营利组织员工和志愿者仍然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因此,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实施标准,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成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当务之急。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人员不足问题。科学合理地筹集资金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结合当前社会现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应当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资金的筹集问题。首先,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还处在过渡阶段,还不能开创出一条稳定的筹资渠道,政府作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生存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组织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政策上,政府应对自己的“责任分担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非营利组织找到稳定的筹资渠道前,应承担起维持非营利组织生存发展的义务;其次,虽然非营利组织是社会公益性组织,从事的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但是通过开展经营活动,不但能支撑组织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其经营收入只要不超过总收入的50%就不会改变其组织的根本性质和公益性目标。所以,非营利组织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合理收取相关费用。公益捐赠是非营利组织的又一条极具潜力的筹资渠道,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提高组织社会公信力,加强组织内部制度建设,保证组织资金运作对外公开透明,通过实际行动证明组织存在的价值,让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公众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力资源这一要素,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应着重加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设,开拓出符合自己组织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组织的持续性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卓.非营利组织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J].宁夏党校学报,2003.3.

[2]祝建兵,陈娟娟.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市党校学报,2007.1.

[3]郝美娟.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4]张慧林.中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資源管理的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1.6.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非营利组织的营销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