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如何远离大肠癌

2017-09-19 03:59张明华
益寿宝典 2017年17期
关键词:大肠癌直肠直肠癌

文/张明华

高危人群如何远离大肠癌

文/张明华

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其目的在于提醒广大民众对于肠道状况的关注,肠道健康、保护好肠道是健康的基础。

大肠癌是起源于大肠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和肛管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资料显示,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其死亡率位居第4位。大肠癌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平均发病年龄58岁,比欧美国家提前10余年。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在节节攀升。令人惋惜的是,我国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偏低,只有一成到两成,超过八成确诊时已是中晚期,这就需要我们对该病的早期信号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 大肠癌高发的原因

1. 长期久坐少动易患大肠癌。近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尤为明显,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坐在电脑面前长期久坐少动,这些人群其肠道蠕动减弱、减慢,粪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结肠内滞留并刺激肠黏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环不畅,可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

2. “三高一低”饮食结构是危险因素。近年来,很多人的饮食方式逐渐西化,尤受年轻人欢迎的快餐食品,多为油炸食品、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类食物,长期食用肯定更易于罹患大肠癌。据研究,粗粮、蔬菜、水果的摄入与大肠癌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再加上长期酗洒、吸烟以及作息不规律等,都是诱发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3. 体力活动少加速癌细胞生长。少活动易患大肠癌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体力活动少不刺激肠蠕动,从而增加食物因素、内源性分泌胆酸及致癌物质在结肠中滞留时间。二是体力活动少可降低体内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的水平和功能,不利于杀灭体内的癌细胞。三是体重指数较高者参与较强的体力活动少,不能帮助机体维持不利于癌细胞生长的内环境(胰岛素、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较低),从而有利于结肠癌细胞的生长。

二 哪些人属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六大类人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属于高危人群。第一,大肠癌高发地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第二,有大肠癌病史者;第三,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第四,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第五,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血吸虫病患者;第六,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等。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40岁以后发生大肠癌的概率会明显上升,据统计,大约有75%的大肠癌患者都处于该阶段。男性患大肠癌的概率比女性高35%,因此男性更应对早期筛查引起重视。

三 大肠癌发病的早期征兆

在大肠癌中,直肠癌和Z状结肠癌多表现为便血和肠梗阻,较易引起人们重视,而盲肠和升结肠癌多表现为贫血,人们对此缺少认识,容易延误诊断时间。因此,建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争取尽早防治大肠癌。

1. 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突然每天大便3~4次,或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变细了。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即下腹部不适,很想排出大便,然而又无法一泄为快。

2. 便血。这是大肠癌最早、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黏液血便、黏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贻误了确诊时机。痔疮和直肠癌有哪些不同呢?首先,便血的特点不同。痔疮患者的大便出血一般是大便表面带血,便血的颜色多为鲜红色,而直肠癌的大便带血为陈旧性出血,血液颜色多呈暗红或果酱色,时间长,甚至大便内的血液变成黑色。同时大便本身还带有黏液和脓液,被称为脓血便。其次,伴随症状不同。痔疮便血多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有时还会有肿块从肛门脱出;而直肠癌则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排便后不久又出现便意。如果进一步生长,还会导致直肠管腔狭窄,部分堵塞直肠以而导致大便困难、大便变细等,少数患者还会因直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等。

3. 腹痛。部分病人以不确定位置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有些病人仅感到腹部不适或有腹胀感。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老年人出现这种症状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4. 贫血。中老年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癌或大肠癌的可能性。

四 合理的筛查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

肠癌的发生要经过一系列病理过程,从临床前期病变发展到肿瘤,时间较长,树立肠道健康检查的理念,定期进行肠道检查有利于远高大肠癌。许多发生在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如果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效果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1. 直肠指检。据统计,约80%的直肠癌是经直肠指检发现的。实际上,中国超过70%的直肠癌为低位直肠癌,直肠指检时能够触及。因此,如果出现便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时,最好接受这项检查,可有利于初步诊断。

2. 粪便常规+隐血试验。80%的大肠癌息者都有便血的情况,但半数便血是看不出来的,需要通过粪便隐血试验筛查,可以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

3. 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目前临床常见且检出率高的肿瘤标志物有:CA 19-9(胰腺、肠癌相关抗原),CA242(一种唾液酸化的糖类抗原),CA50(一种唾液酸酯和唾液酸糖蛋白),CA 125(卵巢癌相关抗原),CA 724(胃癌抗原)等,这些指标可作为诊断原发及复发性大肠癌的标志特异物,有助于提高大肠癌的诊断率。

4. 肠镜检查。大部分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癌变,大于2cm的腺瘤有一半以上都会发生癌变。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无症状阶段,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则可以阻断其向癌转变的机会。对于结肠癌的检测,肠镜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式。

5. CT检查。CT对观察肿瘤是否浸润周围组织及确定术前手术方案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主要用于手术前评估肿瘤位置、大小,是否有远处转移,术后复查等。

五 如何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在所有肿瘤中,大肠癌最容易预防。由肠息肉到腺瘤,最后发展到腺癌,这段癌前病变大约要10~15年,在这段时间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就能阻断癌的发生。

1. 改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油和植物油),以鱼、禽、瘦肉、低脂奶制品代替动物油过多的肉食,以蒸、煮食物代替油炸食品。每天食盐摄入量低于5克,多吃新鲜食物,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戒烟限酒,按时作息。

2. 积极防治肠道疾病。如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预后是不良的。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 坚持适当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大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力活动过少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久坐不动的人最好每小时起身活动一会儿,定时改变坐姿。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促进肠蠕动,缩短有害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慢跑、快走、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 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

猜你喜欢
大肠癌直肠直肠癌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血必净在用于大肠癌合并肠梗阻术后ICU脓毒症中的效果
大肠癌组织中EGFR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FAP与E-cadherinN-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裴正学教授治疗大肠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