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田:新中国第一座油田

2017-09-19 22:20张金春
湘潮 2017年8期
关键词:克拉玛依石油新疆

张金春

19世纪下半叶,国际石油勘探获重大突破,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进入20世纪,石油已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告诉人们,拥有石油就是拥有财力、权力,就能获得战争胜利。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国家一穷二白,石油工业更是弱中之弱,中国的石油开发仍然处于原始状态,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一向依赖进口石油的中国,4亿多人过着使用“洋油”的日子,缺油已经到了“一滴油一滴血”的严重程度。在中国,人造油、酒精等各种汽油的代用品相继出现,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汽油奇缺的难题,开发国内石油的呼声日渐高涨。

★彭德怀建议,毛泽东力挺石油开发

1949年底,和平解放后的新疆,百废待兴。

此时,刚刚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疆各族人民,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始着手建设新疆。作为西北地区主要负责人的彭德怀,此时也开始考虑新疆的建设,包括石油问题。但是他意识到,在国民党留下的废墟之上建立的共和国,翅膀尚稚嫩,限于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很难独立承担起石油工业建设重担。为此,彭德怀考虑再三,奋笔呈书给党中央:新疆石油资源的开发建设,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争取苏联支持。

彭德怀的建议,引起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的注意。对于国内经济建设需要苏联支持和援助问题,刘少奇的态度坚决而明朗。

收到彭德怀的建议后,刘少奇在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初步磋商并求得共识之后,便向远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进行了详细的书面汇报。

1950年1月2日,毛泽东接到刘少奇《关于中苏两国在新疆设立石油公司的报告》。这份报告,和彭德怀上报党中央及中央领导的书呈一起送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阅读报告以及附件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新中国现在百废待兴,发展经济可谓举步维艰,而在众多困难中,最不好克服的还是技术的缺乏。

思索良久,毛泽东挥毫在报告上作出如下批复:这个报告不仅必要,而且及时。

于是,在毛泽东的这个批复下,争取苏联援助的谈判进度加快了。

1950年3月27日,经过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多次磋商,两国政府多方、多次洽谈,中苏双方终于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在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

★王震组建石油队伍

1951年8月底,时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代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为了安定新疆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建设,忙得不可开交。

在王震不太宽大的办公室里,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谈话开始了。谈话的是王震和新疆财政委员、财政局长钱萍。

谈话开始后,王震单刀直入地说:“钱萍同志,你的工作又要发生变化了。”

錢萍不解地问:“什么变化?”

王震看着钱萍,不紧不慢地说:“中苏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成立了新疆石油股份公司。”

王震缓缓地道出了此次谈话的目的:“组织上考虑,你在新疆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了解和熟悉这里的情况,决定调你去担任公司中方经理。”

钱萍一听就急了,“呼”地一下站起身来,着急地说:“什么?中方经理?让我去搞石油?我一不懂技术,二不懂管理,去了怎么工作?”

王震看到钱萍着急的样子,反而笑了,说:“想打退堂鼓吗?我明确地告诉你,不行!你怕什么,放心大胆地干,我来当你的‘后台老板,有什么困难就提出来。白天找我也行,晚上找我也行,什么时间有困难,就什么时间来找我,天大的困难你都不要怕。”

钱萍1915年2月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小商人之家,1937年在我党创办的《群众周刊》杂志担任校对和发行工作,1938年4月加入党组织,1941年被投靠国民党的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与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一起被关进监狱5年之久。钱萍想,再困难,再艰苦,还能比面对敌人的酷刑,与敌人进行斗争困难吗?他当即转变态度,表示同意组织安排。

历经磨难的钱萍决定大干一场,早日为新中国找到油海。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组建之初,钱萍到处寻找各类人才奔赴油田,从第二野战军军部抽调余萍、曹进奎、范子久、张启华、雷震、刘锡田、刘照民、胡大年等23名团级干部充实领导干部队伍。同时,他组织人员加紧招收职工。新疆石油工作从业人员迅速壮大到5222人,其中干部836人。这支队伍后来成为我国石油战线的骨干力量。

1952年,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将原第十九军五十七师转入石油工程第一师,使基础薄弱的石油工业有了一支具有顽强战斗力的队伍。从此,我国第一次真正拥有了石油领域成建制的正规军。

至1952年6月,随着技术人员的不断增加,技术力量的不断加强,新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地质调查处的野外勘探队由3支发展为8支,地球物理勘探队由3支发展为15支。这为大规模石油勘探提供了有力保障。

★终于打出第一口油井

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自1955年1月1日起,包括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内的各中苏合营股份公司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股份的价值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供应苏联通常出口物品的办法,在数年内偿还。

克拉玛依1号井的出油,预示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

克拉玛依1号井原称黑油山1号井,位于克一乌大断裂上盘南黑油山背斜轴部,在黑油山沥青丘东南方向约5.5公里,属克拉玛依油田二区。原设计井深1000米,目的层是侏罗纪煤系地层。

克拉玛依1号井1955年7月6日开钻后,在技师(队长)陆铭宝、副技师艾山卡日带领下,1219名青年钻井队的职工在茫茫戈壁上,顶着风沙酷暑,克服了缺水和生活方面的种种困难,制服了几次强烈井喷,提前在517米处钻穿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进入古生界石炭系地层,并在620米处提前完钻。为了尽快试采出原油,保护油层不受固井水泥浆浸染,钻井队筛管完井。10月29日,在装好井口,用清水替出泥浆之后,开始外溢替入水。关井恢复压力之后,30日15时55分开井取样时,喷出石油和天然气。11月1日,用10毫米油嘴试产,8.5小时产油6.95吨。出油层位在487.5~507.5米的中三叠系下克拉玛依层的第七砂层组。endprint

出油了,人人兴高采烈。几个月来,大家风餐露宿,挨冻受饿,更苦不堪言的是无法洗澡,浑身生满虱子。这一切艰难、疲惫,被黑乎乎的原油冲刷得一干二净。盼星星,盼月亮,盼的就是这一天。人们高兴得流出了眼泪。当晚,为了庆祝第一口井出油,钻井队特意改善生活吃了面条。

克拉玛依1号井出油后,立即受到各方面的极大关注:1955年11月15日,《新疆日报》即以《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为题进行了报道;11月26日,新华社发电讯稿进行报道。12月21日,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带领唐克、沈晨、翁文波等有关人员和苏联专家组长安德列依柯可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要求加快石油工业发展的指示,要求加强克拉玛依地区的勘探工作;12月17日,在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司长唐克带领的工作组指导下,克拉瑪依各石油开发单位召开黑油山总体规划讨论会,由新疆石油公司总经理张文彬、总工程师史久光、总地质师杜博民以及地质师张恺等人组成设计委员会,编制出《克拉玛依地区钻探总体规划》,建议采用局部构造钻探与大剖面钻探相结合的布井方式,扩大钻探范围,尽快查明南黑油山、南小石油沟和深底沟等几个构造的储油情况,拿到一定的含油面积和储量,做投入开发的准备。

一场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开发的帷幕即将在克拉玛依拉开。

★为第一个大油田正名

克拉玛依最早叫青石峡。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早年写的《煤油矿节略》中谈到新疆石油矿时说:“塔城之青石峡矿,光绪二十四年俄领事曾商租开采,亦经婉词拒绝。”文中所说的光绪二十四年即1898年,这说明至少在19世纪末世人即知道这里出产石油。克拉玛依又叫黑油山。1919年,翁文灏著《中国矿产志略》在谈到新疆石油产地时说:“塔城青石峡,在县城东南乡,大地名青石峡,小地名黑油山。”并从照片上判断山顶“地甚平坦”。这是目前见到的有关黑油山这一地名最早的记载。比《中国矿产志略》晚两年出版的、由近代学者刘锦藻编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在《新疆石油矿》条目下也记载了黑油山这一地名:“塔城油矿在东南境青石峡之黑油山。”

1956年2月,黑油山一带数万人的石油会战如火如荼,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韩文辉来此采访。看到大会战的壮观场景,韩文辉感到,黑油山让人想到只是在一座小山上发现的油田,与时下热火朝天的大场面不相称,看上去、听上去一点也不气派。同时,这个名字也没有一点新疆特色。韩文辉想,既然维吾尔语把“黑”叫克拉,把“油”叫玛依,为什么不把黑油山直接叫成克拉玛依呢?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黑油山油田会战的总指挥秦峰。

没几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来黑油山油田考察工作,建议按照维吾尔语的读音将黑油山油田改为克拉玛依油田。

1956年4月,在新疆石油公司召开的一次党委会上,张文彬和秦峰提出,以后黑油山油田改为克拉玛依油田,并强调公司文件资料要开始使用或用括号加注的办法使用“克拉玛依”这一名称。但是,当时没有明确选定使用哪几个汉字。

1956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消息: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公布,克拉玛依地区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而报道克拉玛依最多的《新疆日报》《新疆石油工人》写的是“喀拉玛依”。没过几天,《人民日报》又刊发新华社消息: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很快,《新疆日报》效仿《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中首次使用“克拉玛依”,同时编者还特别加以说明——“前译为喀拉玛依,为力求统一起见,以后一律改为现名”。

1956年5月29日,新疆石油工程第一师原政委、新疆石油公司总经理张文彬和总地质师杜博民带着黑油山乌尔禾的钻探成果,以及“扩大准噶尔盆地勘探领域”的规划,来到北京。此时,石油工业部正在筹划召开“克拉玛依油田诞生”庆祝大会。

张文彬和杜博民的内心激荡着前所未有的感情的潮汐,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克拉玛依油田与京城,与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一脉相连,息息相关!

“克拉玛依油田打探井32口,钻井进尺2.8万多米,投入试采井21口,采油1.64万吨。”在北京石油学院的千人会堂里,学子们听到张文彬的报告后,用暴风雨般的掌声给予回应。

1956年7月1日,新疆石油公司更名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在此后的一次党委会上,有人向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张文彬提出,新华社、《人民日报》《新疆日报》都使用的是克拉玛依,为什么《新疆石油工人》还使用“克热玛依”?对此,副局长扎依托夫·米吉提作出了解释。张文彬说,我建议还是与新华社、《人民日报》《新疆日报》统一使用“克拉玛依”比较好。而当扎依托夫·米吉提了解到汉语字“克拉玛依”里没有带“卷舌”的音时,同意了张文彬的建议。就这样,由张文彬一锤定音,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名字就叫“克拉玛依”。

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在发言中宣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拉玛依油田,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储油面积还在扩大,可采储量1亿吨以上。

1956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周年的游行队伍中,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巨大模型车,缓缓驶向天安门广场,驶过“神州第一街”。

★为有牺牲多壮志

石油、天然气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能源,往往埋藏在万古洪荒的偏僻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石油这一“工业的血液”。开采石油,这是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使命。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加入石油人的队伍,背起行囊,走向茫茫雪原、荒凉戈壁、巍巍群山、漫漫大漠,开始了永载史册的创业之旅。

祖国的需要,就是石油人的责任。为了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石油人义无反顾,用青春、用生命,演绎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高昂旋律,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建设。endprint

1958年8月,113地质队女队长戴健带着两名队友小张、李越人在依奇克里克野外进行地质调查。当翻越依奇克里克沟向另外一座荒山挺进时,天气突变,大雨倾盆而至,戴健与两名队友赶紧收拾已获得的地质资料和标本,将身体贴在如削的岩壁旁避雨。但这时,在她们的脚下,一股汹涌的洪水已经形成。

不知是谁不慎将挎在肩上的标本包落入水中,戴健俯身去抓,“哗啦——”一个浪头劈头扑来,将手拉手的三人打散。第一个从漩涡里冒出的小张,幸运地抱住一块石头。一个多小时后,暴雨渐停。小张一遍遍高喊戴健和李越人的名字,但她们始终没有回音。

第二天,邻近的施工队闻讯赶来,几十人排成队,在依奇克里克沟拉网式寻找,最后在沟谷下游十几公里处,发现了戴健的尸体,那情景惨不忍睹:姑娘的一头秀发被乱石全部剥去,两条腿也被尖利的石头划得皮开肉绽,露出森森白骨……后来,在不远处又找到了另一位也已犧牲了的姑娘李越人。这场洪灾中,除戴健和李越人外,还有她们的战友李乃君、杨秀龙、周正鑫壮烈牺牲。

1958年9月25日,地质队长杨拯陆与队友张广智在北疆三塘湖刚刚完成一条侧线的勘查,突然遭遇强冷空气……

杨拯陆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掌上明珠”。当年,杨虎城惨遭蒋介石杀害的时候,杨拯陆正好随两个姐姐到了西安才幸免一死。1955年,杨拯陆听从在玉门石油管理局当局长的哥哥的指引,自愿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杨拯陆不愧为将门之女,由于工作努力,不久就被任命为地质队队长。

1958年夏天,杨拯陆率队进驻三塘湖盆地,对三塘湖盆地进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地质普查。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东北缘,南临天山东段的白依山,北接蒙古的阿尔泰山,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沙漠连绵,山丘重叠,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荒凉戈壁。这里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大风刮起来,沙石铺天盖地,常常使队员们做不成饭,也使得他们工作的速度大为减慢。

9月25日这一天,黎明来得特别早,朝霞像孔雀开屏那样五彩缤纷。杨拯陆的心情正像这满天彩云一样美丽。她把全队分成三组,两个小组外出完成区块的收尾工作,留大部分同志在家整理行装准备搬家。

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杨拯陆和另一位勘探队员周则民各带一个小组出发了。但是,刚到中午,万里晴空突然阴沉起来。过了不久,一场狂风骤雨就席卷了整个三塘湖。又过了不久,雨转雪,气温猛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

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惊呆了在家里的勘探队员,他们深为两个外出小组的安危担心。大家立即停止手中的工作,让司机老刘去接两个外出组回来。司机开车出去,很快把一个外出小组接了回来。却怎么也没有找到杨拯陆和队上的技术员张广智。因为风雪大,到下午四五点钟,天就黑了下来,能见度越来越差,在家里的队员们全体出动去寻找杨拯陆、张广智。消息传到附近的居民点,老乡们也骑着马出来帮着寻找。他们在戈壁滩上喊,用火光打信号,可茫茫戈壁实在是太大了,找一个人就像在大海里捞一根针。

次日凌晨,队员们终于在离驻地不远的一个小山坡下发现了一串脚印,顺着脚印找去,他们先找到了一把地质锤,顺着锤把指的方向找去,找到了牺牲的张广智,再顺着脚印找去,又找到了牺牲的杨拯陆。大家找到杨拯陆时,她还没有被完全冻僵,身体向前匍匐着,双手紧抓着大地,朝着基地方向呈前进姿式。

队员们不相信他们的队长会牺牲,给她做人工呼吸。但是,曾经率领他们奋战克拉玛依,又酣战三塘湖的队长已经不会再醒来了。当人们解开她的衣襟时,一张完好无缺的地质图纸紧紧贴在她的胸口上……

这一年,杨拯陆只有22岁。

这些只是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当年,广大的石油人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事例,不胜枚举。

★不断续写新篇章

克拉玛依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1958年9月10日,朱德到克拉玛依考察。1965年1月4日,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出席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处修井队副队长克尤木·买提尼牙孜。1983年5月18日,胡耀邦到克拉玛依视察并参观矿史陈列馆。1989年7月6日,江泽民在库尔勒石油基地接见新疆石油管理局局长、克拉玛依市市长戴相梓。1989年11月23日,李鹏在克拉玛依考察。1993年9月23日,朱铬基在克拉玛依钻井队考察。2006年9月6日,胡锦涛在克拉玛依听取绿化工作汇报。2007年8月18日,温家宝在克拉玛依九龙潭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2017年1月1日公布消息,2016年克拉玛依油田公司全年生产原油1113万吨,天然气28.5亿立方米,原油产量比2015年有所上升,天然气与2015年基本持平。

2017年1月22日,克拉玛依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市长张红彦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3.3%,2016年为648.9亿元,保持了平稳发展,扣除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贡献份额,地方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04.7亿元增加到2016年176.6亿元,年均增速8.7%;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16.2%提高到28.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从1955年打出第一口工业流量油井,到如今年产原油超千万吨、天然气近30亿立方米,形成集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油气储运、炼油化工、工程设计和建设、技术服务、装备制造、运输通讯、发电供水等门类齐全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拥有成熟而完备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克拉玛依谱写了一部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神奇史诗。

从昔日缺水少绿、满目黄沙的矿区油城,到如今碧水穿城、绿树成荫、百业欣荣的现代化文明新城,再到打造世界石油城,让人民过上和谐、幸福、美满、富裕的高品质生活,建设经济强市、国际名市、品质之城、文明之城、安全之城、幸福之城,克拉玛依续写着中国西部新丝绸之路上的时代华章。

今日的克拉玛依市,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4个行政区,总面积7700多平方公里,人口40万,有汉、维吾尔、哈萨克等4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8.4%。

今日的克拉玛依人是幸福的。当年这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亘古荒原上,如今已建设起一座花团锦簇、碧水长流、高楼林立的适宜人类居住的“戈壁明珠”现代化城市,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地级城市,并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一系列荣誉。

克拉玛依油田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史诗,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史诗,是一部开拓创新的史诗。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拉玛依石油新疆
“引水工程”对克拉玛依局地小气候的改善
Love Remains in the Human World
石油PK太阳能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