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的组织艺术

2017-09-19 08:42邱敏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组织物理艺术

邱敏

【摘要】夸美纽斯曾经在《大教学论》中提到“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李如密老师也曾在《教学艺术论》说过“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根据教学的主要环节,提出了“教学导课的艺术”,包括实验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激发教学高潮的艺术,包括逼人期待的悬念、情动心弦的感染、别出心裁的练习;”教学结课的艺术,包括悬念式结课、呼应式结课、拓展式结课等。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组织;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7)18-0036-03

物理教学艺术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高水平发挥,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它具有教学方法论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揭示和展现物理学的科学美,又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本人结合教育学的知识和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探讨一个物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组织艺术才能实现物理课堂教学高效的目的。

1教学导课的艺术

11实验导入法

所谓“实验导入法”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当惊奇有趣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时会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好奇的心理能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有认知矛盾,又无法解决”的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

案例:在讲授“大气压强”时:准备一个大水槽,一个盛有高浓度品红水的烧杯,一个大试管和一个橡胶管。上课后,将烧杯中的高浓度品红水倒入大水槽的清水中,一水槽的清水倾刻间变成了通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然后教师开场白:我们知道水面总是水平的,风起浪涌,那是需要外力作用的,今天,我不用風吹人搅就能让水自己竖起一个水柱,而且还能控制它的上升与下降。将试管没入品红水中,使其排尽空气,然后试管口朝下提起试管,便会看到一个竖立的水柱。平水起水柱就完成了。接着,将一个橡胶管一端封闭,开口一端伸入到试管的底部(可请学生帮忙),松开封闭端稍许,就会看到试管内的水柱下降了,下面通过向橡胶管内吹气、放气就会实现对水柱高度变化的控制。这个实验引入法,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通过橡胶管吹、放气预知到大气压的作用,可谓一石双鸟。激发和保护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切不可小觑。

12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可以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设置的悬念应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不是不可能越过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案例:“开水中的活鱼”——先找一支试管装进冷水,再在试管水中放一条小的活鱼苗,然后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发现上面的水开了,而下面的鱼还是活的,如果对试管下面的水加热,上面的鱼苗很快就死了,同学们对这种现象大惑不解。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激发教学高潮的艺术

21逼人期待的悬念

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通过展示教学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动机、诱导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悬念主要呈现方式是通过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激疑,“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心里反应。

案例:在讲授液体表面张力时,设置悬念:拿一根针,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轻轻的放入水中,观察水的状态,发现针飘在水面上。于是反问学生,针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应该沉下去的呀,这是怎么回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不得其解,于是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22情动心弦的感染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创设一些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引入教学,会使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实验心理学认为,创设实验情境与实验教学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本质在于视觉形象与特定意义的结合;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视觉追求,思维激活,记忆强化。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被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实验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案例:在“浮力”的教学中,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抡,而有时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23别出心裁的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物理课堂练习,不但能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精心设计别出心裁的课堂练习,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堂练习必须把握好三个问题:在“点”上能突破重点和难点;掌握技巧,在“巧”上求法;在“量”上控制,在“质”上过关。而课堂练习的形式也一定要丰富多彩,符合学生的心里特征。endprint

案例:在学习完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后,我们以生活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为例进行分析应用。教师渲染“如果你经常观看足球比赛的话,一定见过罚前场直接任意球。”播放视频:防守方五六个球员在球门前组成一道“人墙”,挡住进球路线。进攻方的主罚队员,起脚一记劲射,球绕过了“人墙”,眼看要偏离球门飞出,却又沿弧线拐过弯来直入球门,让守门员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球进了大门。这就是颇为神奇的“香蕉球”。

提问:“为什么足球会在空中沿弧线飞行呢?”学生思考讨论。原来,罚“香蕉球”的时候,运动员并不是拔脚踢中足球的中心,而是稍稍偏向一侧,同时用脚背摩擦足球,使球在空气中前进的同时还不断地旋转。这时,一方面空气迎着球向后流动,另一方面,由于空气与球之间的摩擦,球周围的空气又会被带着一起旋转。这样,球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而另一侧空气的流动速度减慢。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由于足球两侧空气的流动速度不一样,它们对足球所产生的压强也不一样,于是,足球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下,被迫向空气流速大的一侧转弯了。

乒乓球运动中,运动员在削球或拉弧圈球时,球的线路会改变,道理与“香蕉球”一样。

3教学结课的艺术

结课是一堂课将近结束的体现,成功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念、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拓宽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了而趣无穷、思未尽想再探”的效果。为此,一堂完整的好课,不仅要有“凤头”和“猪肚”,还应有“豹尾”。

31悬念式结课

课堂结尾时,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渴盼“且听下回分解”,这样此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之间有了衔接,把一次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来。它又可分为直接设问式、事例设问式及留疑设问式等。如事例设问式结课,系教师通过列举事例、讲故事等方法设置悬念,为后行课巧作铺垫的结课形式。

案例:在講“汽化”现象时,把装着酒精的密闭塑料袋放在热水上面,看见塑料袋鼓起来,结尾时先让学生解释原因,之后将塑料袋拿出来,设置悬念,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为下一节“液化”做铺垫。

32呼应式结课

课的结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遥相呼应,而不要游离主题太远。特别是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讲课和结课中却无下文,或结果又是悬念丛生、另搞一套,则易使学生思路紊乱,无从获益。同时,教师的结课还应注意结在横断面上,即讲授内容告一段落,或讲完了一个问题时,以使教学内容显得系统连贯、相对完整。而不要结束在一个问题还没讲完的“半坡”上,否则,势必会使教学显得支离破碎,影响效果。

案例:在讲“汽化”时,引入过程介绍了云南过桥米线的来历,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浮着一层油膜的鸡汤不容易冷却呢”,在结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之前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

33拓展式结课

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而课堂上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课堂结尾时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从而达到拓宽、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这种结课方式的特点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它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恰当地选择一些“发散点”,同时要求我们教师能对一些知识点的发散因素进行充分地挖掘整合,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审视和多层次引申。

案例:在学习完光学的内容后,我便可以让学生去实际观察汽车上的一些光学物件并向他们解释其中蕴含的光学知识。(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3) 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4)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窗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总之,一堂成功的物理课,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要组织得当,为学生创造和保持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心理定势的消极影响,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冯贵东.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物理,2007(6).

[2]傅道德.试谈新课程中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J].物理教学探讨,2005(5).

[3]孙宇宏.浅谈幽默教学[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4]2004年5月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物理课堂教学的结尾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组织物理艺术
留言板
纸的艺术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