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宁夏,感受“为民爱民”

2017-09-20 06:35姚有林
中国民政 2017年16期
关键词:村民代表民政工作民政

◎ 姚有林

蹲点宁夏,感受“为民爱民”

◎ 姚有林

第24工作组走访看望王家嘴村特困户

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第24工作组,在宁夏蹲点的31天,先后深入4个乡镇6个行政村,走访140多户民政服务对象,发放问卷120份,认真倾听民意民需、实地解剖麻雀、问计问策于民,详细了解13名乡镇民政助理员在基层工作遇到的难点问题,共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建议31条……蹲点的所见所闻,我对“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悟。

“医养+教学研产”,民营养老新模式

宁夏邦尼沁椿养老院是一家民营养老院,6月13日,我们在这里看到舒适干净的陈设布局,一位位高龄老年人幸福温馨的笑脸,听着院长吴玉霞如数家珍的介绍,听到88岁的杨启祥老人、86岁的赵汝德老人、91岁的陈庆护老人、胡笑卿老人“这里比家好”“服务态度好”“在这里很幸福”的由衷称赞……

“国家没有补贴,这么精细专业化的服务,你们运营状况如何?”吴院长斩钉截铁地说:“国家的钱我们一分也没有,我们虽然收费比兄弟单位低,但运营6个月来,不但没赔钱,而且还赚了钱。”这是我所见到的唯一一家没有喊“赔钱赚吆喝”的民营养老院。

养老院需要“邦尼模式”!这虽是一家民营养老院,但精细专业化的服务管理、老人的幸福指数,远高于很多公办养老院,不是亲眼所见,确实很难相信。

一个退休老人,带着一群年轻的护理团队,成功探索“医养+教学研产”民营养老新模式,并开创了许多养护老人的先河。有这样一串数据令人望而起敬:8个多月的时间里,接收136位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让30多位全失能老人能下地走路、进入半自理状态,560多万次的护养服务指数……从“白天黑笔记、晚上红笔标”的日常工作服务单、每位老人的健康档案、每天性格心理饮食举止的变化,见证着邦尼养老院“为老爱老”的心路历程。

基层是创新经验的沃土。邦尼沁椿养老院,从每个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给予老人家一般的温暖、亲人一般的照料。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最美丽的笑容、浓于血的关爱,看到了民营养老院最广阔的天地和未来。

“同工同酬”,破退役军人安置难

6月14日下午,我们与银川民政局分管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李宏梅同志座谈退役士兵安置工作。“银川市2016年符合安置条件22人,全部安排在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签订劳动合同,自己不提出,一直可干到退休。待遇与在职公务员一样,没有上访现象,安置人员非常满意。”

银川市政府2013年出台《银川市市辖三区安置非在编复退军人劳动报酬管理暂行办法》,计划安置退役士兵全部安排公勤岗位,与同单位公职人员实现“同工同酬”:一是对市辖三区安置非在编复员退伍军人劳动报酬执行统一制度;二是明确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和同步增长机制;三是严格退役士兵安置后的考核管理;四是明确退役士兵安置后的社会保障及福利待遇。

办法很好地解决了同工同酬,全部安排公勤岗位,公积金、过节补、养老保险等待遇与在职人员一样;对一些通过考试竞争的岗位,如考公务员,他们有参与竞争考试的机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参战、参加核试验的重点优抚对象,除零散救助外,全市统一按照每人600元/年,八一、开斋节每人300元的标准发放慰问金,市政府专门拿出10套住房解决10名烈属的住房需求。

银川市民政局不等编制、不等政策,主动担当、创新作为,建立实施“同工同酬”退役军人安置工作保障机制,较好维护了1000多名复退军人合法权益。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提升基层民政治理能力

在与灵武市民政局的同志座谈讨论如何加强基层民政工作问题时,根据工作组要求,灵武市政府拟定了一个“靶子”:《关于灵武市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实施意见》。仔细分析《意见》中提出的“健全机构设置”“完善工作机制”“充实工作力量”“加强组织领导”等内容后,我提了几个问题:一是这符合灵武实际吗?回答是:不符合。二是能不能落实、有无可操作性?回答几乎异口同声:肯定落实不了,就是为应付检查呗。三是印发这个应景式的意见,群众会有何意见?回答是:形式主义,当然不好……

经与大家分析灵武“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提升村级能力水平”的经验,工作组提出以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抓手推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并纷纷就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言献策。

一是强化乡镇民政能力建设,完善乡镇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机制,加强乡镇民政工作力量建设,进一步理顺市、乡、村民政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基层民政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二是强化村级民政治理能力责任,规范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工作机制,加强村民代表培训,加大村级民政工作公开透明度,切实落实层面的问题。旨在强化村级民政治理工作公开、公正、透明。

三是强化市级层面全面推动乡村民政工作落实治理机制,整合公平服务资源,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乡村民政治理能力建设和水平。

农村低保制度,要更加注重设计与基层落实的耦合

在和临河镇民政助理员赵云座谈时,他讲了这样两件事:孙严平因为一辆不足2000元的小三轮车,一家老弱病残就不能吃低保,因为政策规定有“车”不行。无奈,孙严平只能将下地干活的唯一现代化的工具废掉。因为政策规定“临时救助不得高于800元”,下桥村郑兰芳家中变故、生活艰难,镇政府只能分次救助。每次都需要被救助人写申请、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里公示等程序,增强了基层工作量,钱少、又分次救助,让救助对象生活更加艰难。

针对座谈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想对农村低保制度的几点建议。第一,重视发挥基层组织在落实低保制度中作用。一是乡镇党委政府处必须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二是充实低保工作力量。乡镇要低保救助岗,专题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从灵武实际看,不足2万人的乡镇应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超过2万人的镇应配备两名至3名,专职专责抓基层低保工作。三是发挥村级自治组织作用,不断完善村民代表制度在落实低保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加大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力度。从政策、对象、标准、管理、信息等方面,从市(县)层面搞好衔接,形成制度合力。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智库在低保制度顶层设计中的作用。智库参与制度设计,可更好地将低保政策与生活困难群众的需求相结合,促进制度更加合理有效。在制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致贫原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验教训等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尤其要充分听取农户的愿望和需求,对救助方式的意见和感受,防止简单化、理想化。

(作者单位:民政部离退休干部局)

猜你喜欢
村民代表民政工作民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别样的春节,一样的温情——在“就地过年”中感受“民政温度”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前置七条红线 选优村民代表瑞安市全面建立村民代表退出机制
在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中需要加以推动的重点工作
加强基层民政工作专题报道
让村民代表助推换届选举工作
引民政之“水” 浇卫生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