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戏剧生产性保护的三种途径
——以广东剧种为例

2017-09-20 12:42夏泽和
文化遗产 2017年5期
关键词:院团剧种生产性

夏泽和

试论传统戏剧生产性保护的三种途径
——以广东剧种为例

夏泽和

生产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方式,一经提出就饱受争议,尤其是传统戏剧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更是一个难以实施的难题。由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戏剧面临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逆转的态势。其实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同样是一种文化生产,并非不可以进入市场。只是在当前的情势下,应通过政府埋单、城市戏剧经典化和农村红白喜事活动等途径,对传统戏剧实施有效的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 生产性保护

2012年2月2日,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发〔2012〕4号)。于是,“生产性保护”正式以官方的指导性意见得以出台并在各地实施。尽管这一理念饱受学者质疑,如高小康*高小康:《如何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划出红线》,《人文杂志》2013年第9期。、徐艺乙*徐艺乙:《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陈华文*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等学者纷纷撰文就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生产性保护”展开探讨。但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生产性保护”这一方式还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迈开了步伐。此外,有关部门还在各地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有的省区也开始在评选出一些本地的项目进行示范基地建设。但传统戏剧类非遗如何开展生产性保护,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基础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本质是一种文化生产”。*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文化遗产》2012年第1期。广义的文化生产包括应同时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广义的生产性保护应将精神文化生产和再创造保护包括在内,即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再创造同样可以采用生产性保护策略。”*高艳芳:《民间传说生产性保护传承论析——结合民间传说白蛇传谈起》,《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7页。传统戏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同样具有物质生产或者精神生产的主要特征,从理论或者实践来说具备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客观条件,有学者主张“生产性保护也是传统戏剧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一条重要途径”。*安葵:《传统戏剧的生产性保护》,《中国文化报》2009年11月27日。在先后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种类中,传统戏剧共计162项,占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11.82%,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探讨对传统戏剧实施生产性保护,对推进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埋单的戏剧事业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各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兴起,戏剧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许多国营文艺院团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演出市场渐渐萎缩,又存在着人浮于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体制弊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开始动议对文艺院团进行改革。2006年全国第一批试点文艺院团进入转企改革实施阶段,在这种全国大范围的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浪潮中,戏剧院团首当其冲,涉及改制院团最多就是传统戏剧类艺术院团,至2012年,全国有近3000多家的文艺院团实行转企改制,仅广东全省文艺院团“市、县两级共转企65家,撤销24家,划转20家,保留事业体制1家,收回事业编制3962名。2012年9月,广东省被评为全国九个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先进省之一。”*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相关情况》,2017年2月17日,资料来源:广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广东戏剧院团在这次体制改革中,全省共有12个地方戏曲剧种52个戏剧院团参与改革,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院团,一律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划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升格为公益一类。保留28个戏剧院团为事业编制,19个戏剧院团转制为企业。

广东省12个地方戏曲剧种的院团改制情况表*广东省文化厅:《戏曲艺术院团改制发展情况》,2015年11月27日,资料来源:广东省文化厅艺术处。

从当时改制的数据看,由于转企撤销戏剧院团,收回大量事业编制,转企后的省市一级的国有戏剧院团,减轻了包袱,增强了活力,演出收入和人均手入会有所增长。但是转企的许多戏剧院团完全走向市场,失去了原先的财政拨款,单靠收入不高的演出来维持剧团,这些戏剧院团经费紧张,难以保障提高演职人员收入和生活条件,许多剧团失去艺术生产能力,如“乐昌花鼓戏近5年来几乎没有新创剧目”。*广东省文化厅:《戏曲艺术院团改制发展情况》,2015年11月27日。尤其是广东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有一条满25年舞台演出工龄的可以退休的政策,大批有经验的戏曲工作者过早推出舞台,以至于许多地方戏曲院团在戏剧编、导、音乐、舞美等方面人才严重断层,大多数院团基本没有编剧、作曲、导演、乐队等。

1.制定戏剧传承发展规划。2012年的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以一种“运动式”的浪潮席卷全国上下,忽视了剧种、剧团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政府重视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态势,原先有一定基础的大剧种剧团发展相对较好,有些剧团改制转企后,一段时间内缺少政府“兜底”的持续性经费投入,特别是小剧种剧团严重不足的人员编制、资金缺口,影响了剧种剧团发展。为纠正这种有点过偏的改革,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广东出台了配套文件《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地方戏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以重点扶持。提出根据不同的地方戏曲剧种,制定相应的剧种的传承、保护规划,明确各个剧种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定位、目标及措施等一系列有力举措。

2.政府层面的财政扶持。戏剧院团的演出生产功能要在市场中得到确定,只有正常的演出生产是戏剧院团生存的立身之本,财政资金的投入为戏剧院团的创作与演出注入了新鲜血液。2015年实施的“广东省百台地方戏发展扶持计划”,“主要扶持2010年以来全省各级各类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含民营院团)创作、复排、演出的各种地方戏优秀剧目及其惠民演出。全年省财政投入1600万元扶持全省优秀传统剧目和新创作剧目共100台。”*广东省文化厅:《戏曲艺术院团改制发展情况》,2015年11月27日。地方政府设立地方戏曲发展专项资金,对戏剧人才传承培养、剧目创作生产演出、剧团排练演出场地等环节给予财政保障支持,提高戏剧院团的艺术生产和创新能力。

3.实施戏曲“名角”、“名旦”工程。戏剧“名角”、“名旦”拥有众多的粉丝,许多观众看戏就是看“角”,他们往往是剧团在市场演出中的品牌形象。对那些以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戏剧剧种,具有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名角”、“名旦”,充分发挥他们在市场演出中的作用,如广东粤剧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的戏曲名家红线女(已去世)、丁凡、倪惠英、欧凯明、梁耀安、曹秀琴、李淑勤等19人,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戏剧表演特长和艺术特色,分别在多部重要粤剧作品担纲主角,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二、城市戏剧的经典化

传统戏剧从它出现那天开始,就与城市演出紧密联系在一起。元杂剧的繁盛离不开元朝以大都为代表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从内畿京师到外埠重镇以及江浙经济繁荣地区,城市都有杂剧的演出场所“瓦栏”、“勾栏”,去“勾栏”看戏是城市市民的娱乐方法,五个钱放入“勾栏”即可观看杂剧,“勾栏里看杂剧去,去时怎么的入去?一个人与他五个钱时放入去。有诸般唱词的,也有弄棒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委员会:《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子部第一辑(朴通事谚解)》,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253页。“戏曲是在宋代都市规模扩展、形成市民阶层后而产生的;昆剧由于选择在城市中生存,因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像越剧这样的地方小戏因投身于上海这一大都市,于是不断地进步,最后雁列于几大著名的剧种之中。一句话,戏曲不能没有城市。”*朱恒夫:《戏曲发展,必须与城市化进程同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现当代戏剧在城市剧场的演出也是如此,话剧“小剧场”自北京人艺小剧场于1982年首次演出话剧《绝对信号》获得成功后,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相继出现小剧场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开拓了文化市场新需求,广州的13号剧院一直是广州话剧“小剧场”演出的主要场所。在20世纪90年代,罗怀臻就大力倡导“都市戏曲”,推出《金龙与蜉蝣》等都市剧作。

(一)多个戏剧现象的出现

城市戏剧经典化生产促使戏剧舞台艺术成品在不断扬弃中积淀发展,从而形成舞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不同剧种呈现出风格迥异而表演形式多变的演员与技艺,形象地说明了戏剧艺术的活态传承是人艺一体、戏在人为。早在元人夏庭芝所著《青楼集》里,就详细记述了善于歌舞表演、慢词、呕唱、诸宫调等表演形式的一百十几个当时的艺人,如记载的天然秀“闺怨杂剧,为当时第一手。花旦、驾头,亦瑧其妙。”*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79页。顺时秀“驾头诸旦本亦得体。”*俞为民、孙蓉蓉主编:《历代曲话汇编唐宋元编》,第476页。这些戏剧演员为了满足市场演出需要,不仅专于某一角色,还可以扮演其他角色,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在当代戏剧舞台,许多戏剧表演艺术家自觉追求精典化的戏剧创作与演出,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表现风格,进而发展成为鲜明的戏剧艺术现象。从2006年开始,张火丁的京剧艺术工作室在各城市巡演,张火丁新创的《白蛇传》、《梁祝》、《江姐》和《绝路问苍天》等剧目,不管是剧本架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还是舞台表达,都尊重这些传统优秀剧目的基本规范,她只是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手法来演绎这些经典,大家看到的是京剧还是程派,由于张火丁立足传统活学程派,以其鲜明个人风格的“程腔张韵”收到良好市场效益,成就了“张火丁现象”。同样的还有由梆子入京剧的裴艳玲轰动效应,裴艳玲早年特擅武生,在《哪吒》《宝莲灯》《钟馗》《夜奔》等剧目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这些身段繁重的武生戏是其盛年时的代表作。近年来,裴艳玲以新编京剧《响九霄》、《赵佗》和《桃园三结义》称誉剧坛,其独特“京梆两下锅”本事,在观众中反响强烈。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因其发源江苏昆山一带被称为“昆山腔”,是元明戏曲的五大声腔之一,历史上有过很长的兴盛期。解放后,自文化大革命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但是昆曲的发展之路并没有止步不前,白先勇先生改编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台湾港澳,在北京上海以及众多国内名校上演座无虚席,青春版《牡丹亭》完美的呈现出传统文化,以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成为文化艺术界的一大盛事,“由于必须正视其成功的存在,青春版《牡丹亭》对当代戏曲的理论语境,产生了反作用,慢慢地,人们逐渐开始接受以原汁原味的方式来呈现、演出的昆曲,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意识到,原来传统艺术的美是不可替代的,”*傅谨:《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在“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与文化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文艺争鸣》2013年第7期。形成了“青春版《牡丹亭》现象”。此后,田沁鑫导演的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北方昆剧院《红楼梦》,上海昆剧团的《伤逝》等经典剧目的新时代演绎,在社会上引起观看昆戏热潮。

还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引起的“小百花现象”,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从成立之初,就有着自身追求的剧场美学,演员从60多个剧团3000多演员中精选而来,有许多十八九岁的年轻演员,在演出中注重表达戏剧的诗意美,从《陆游与唐婉》、《梁祝》、《江南好人》,茅威涛从造型、色彩、唱腔无不把越剧的写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此外,在粤剧等其他许多剧种也都涌现出这种戏剧现象,这些戏剧现象至少有三个特点:第一,至少要有本剧种戏剧表演艺术成熟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在国内或者国外演出都会轰动一时。第二,经典剧目所展现的戏剧舞台审美,不仅在市场演出中被社会观众所喜爱,也得到众多知识精英阶层和当代大学生的欣赏和认同。第三,这些经典剧目在传承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有着鲜明的创新,尤其带有戏剧艺术家自身独特艺术个性,并为观众所接受。

(二)推动经典剧目生产

“每一个戏剧院团日常的头等大事就是‘剧目生产’或曰‘艺术生产’。”*安葵:《传统戏剧的生产性保护》。剧目生产是剧团在市场演出中常演常新的保证,剧目生产能力决定了传统戏剧的生存能力,剧团依靠演出来生存,剧团的经典剧目生产能力是戏剧在城市走向市场的保障。“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戏曲需要精品,”*刘祯:《中国地方戏剧种生存、保护和发展的四种形态》,《艺海》2010年第1期。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精品,才能满足观众审美趣味。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戏剧艺术舞台精品的出现,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中,戏曲往往占了较大比重。同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戏剧梅花奖等各类有关戏剧的重大奖项评选中,都会推出一批戏剧精品之作。戏剧院团应创新经典剧目创作生产机制,从策划立项开始与戏曲专家建立合作,通过剧本征集、特色题材选题和委约创作等方式,创作生产出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原创戏曲作品。积极参与文化部“三个一批”(征集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计划、国家艺术基金等重要戏曲剧本扶持项目,扶持戏曲编创人员的新剧目创作。

近年来,广东省通过设立文艺精品专项资金保障戏剧精品的生产创作经费,利用全省艺术节与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推动全省戏剧精品创作生产的条件,如“广东粤剧院创演的经典粤剧《伦文叙传奇》迄今已演出300多场,获文化部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称号(全国仅18台);广州粤剧院创演的粤剧《碉楼》、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创排的广东汉剧《梦@时代》分别成为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广东省文化厅:《广东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报告》,2015年9月14日,资料来源:广东省文化厅艺术处。2009年开始,广东省委宣传部与省文化厅联合组织开展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巡演活动,迄今“已组织了70余台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全省各地演出近500场,其中多数为全省优秀地方戏曲作品,在基层演出的场次约占总演出场次的60%。”*广东省文化厅:《广东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报告》,2015年9月14日。

三、农村红白两事等活动的戏剧演出

当今的戏剧生产演出除了走向市场的城市戏剧经典化演出方向,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占了较大的演出份额。农村的戏剧演出形式更加丰富复杂,一方面“农村的戏曲演出,常常和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廖明君、康保成:《宗教、民俗与戏剧形态研究》,《民族艺术》2004年第5期。农村戏剧的主要演出场所是寺庙、宗祠,利用神庙戏台、祠堂戏台进行演出,农村的迎神庙会、祭祀先祖、时令节庆、人生礼仪等相应的民俗事象一般都要演戏,已经成为农村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村有着显著发展,农村的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一些如红白喜事、子女升学、新屋建成等活动都会选择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戏剧演出来烘托气氛。至今在农村地区,看戏品戏仍是村民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这就为县级以下的戏剧院团提供了较大的演出市场。如广东汕尾市海丰县西秦戏剧团改制后核定事业一类人员编制仅18名,剧团运作至少也要60多人以上,经费缺口主要就靠剧团人员长年在农村演戏,每天演出时间长达5-7个小时,演职员工工资收入低(每人平均工资600元左右),正是常年不间断的演出,使西秦戏剧团挖掘、抢救了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移植创新了一部分新戏,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

(一)农村戏剧演出市场潜力巨大

农村的文化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可供选择的文化娱乐形式不多,戏剧传播范围广、受众面积大,成了农村地区操办红白喜事等活动的首选娱乐形式。从广东的戏剧演出看,近年来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渐渐承接了大部分戏剧演出,“2006年,全省国有戏曲院团共演出11000多场,其中粤剧演出场次为5535场。当时,广东粤剧院等省市粤剧院团主要的演出市场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2014年,我省国有戏曲院团共演出7000多场,广东粤剧院等省市粤剧院团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已很少演出,只能转到粤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演出。”*广东省文化厅:《广东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报告》,2015年9月14日。如仅仅茂名市的农村粤剧市场,每年就有200多家文艺团体参与演出。同样在2006年,由于较高水平的广东粤剧院等省市粤剧院团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演出,农村戏剧演出市场主要依靠民间剧团支撑,2014年后农村戏剧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省市粤剧院团开始转向农村地区演出。“2006年,民间职业剧团几百个(其中白字戏150多个,雷剧140多个,潮剧100多个,粤剧100个左右),民间职业剧团每年大约演出6万场(其中雷剧两万场,白字戏一万多场,潮剧一万场,其他剧种一万多场)。2014年民间职业剧团演出场次已锐减至2万场。”*广东省文化厅:《广东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专题调研报告》,2015年9月14日。

(二)针对农村市场的演出剧目

针对当前农村市场演出多为诸如红白喜事等活动的需要,一些戏剧院团把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适合特点场合群众欣赏口味的剧目作为保留剧目固定下来。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在戏剧全面普查工作中统计,“广东省11个地方戏曲剧种共有保留剧目279个”*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报告》,2017年4月22日,资料来源:广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如国家级非遗项目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花朝戏四大稀有剧种,白字戏共有保留剧目20多个,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白鹤寺》《访友》等,并改编上演了《金菊花》等现代戏,主要剧目称之为“八大连”。花朝戏主要由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演出,主要演出《卖杂货》《三看亲》《双双配》《打鸟》《孟姜女》《试妻测情》等6个保留剧目。海丰县白字戏、西秦戏剧团,由于所在地海丰县财政较为困难,对于白字戏和西秦戏这两个剧种剧团,无论在政策还是资金上均没有给予足够的扶持,这两个剧团全靠演出来维持剧团日常运转。除了在海丰地区特有“神诞戏”、“喜庆戏”上演出一些传统剧目外,这两个剧团开发适合农村红白喜事活动的演出剧目,每年的演出都在200场次左右。白字戏挖掘整理了“《肖光祖和番》、《钏玉珠告状》等剧目40个,排练演出了《白鹤寺》、《楼台会》、《崔鸣凤》、《粉妆楼》等传统剧目,”*海丰县文体旅游局:《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报告》,2015年7月28日,资料来源:海丰县委宣传部。西秦戏“挖掘整理了《刘锡训子》、《女搜宫》、《审郭槐》等优秀传统剧目近30个”*海丰县文体旅游局:《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报告》,2015年7月28日。,重新排练了《赵氏孤儿》、《游西湖》、《宝莲灯》等移植剧目,同时新编原创剧目《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平时的演出市场受到极大欢迎。

以上三种保护途径,可以概括为“非遗”项目的外部介入和内部造血功能两大类型,而两大类型并非各自孤立无援,而是可以相互呼应,相互支持的。同时,城市和乡村,也并非截然划开,互不通气。它们面临同样的困境,同时加强外部介入和内部造血功能,对它们同样有效。例如无论各剧种都面临剧本荒的问题。五华采茶戏剧团前不久排演了大型采茶戏《月照城乡》,获得好评。关键就在于政府重视,找到了好剧本。表面看起来,好的剧本,好的导演,似乎是演出单位的内部问题,其实也是与政府的强势介入息息相关的。

[责任编辑]罗曼莉

夏泽和(1973-),男,安徽合肥人,中山大学中文系2010级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275)

G122

A

1674-0890(2017)05-151-06

猜你喜欢
院团剧种生产性
基层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的策略研究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现状与思考——写在江西剧种普查之后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